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王衍

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辽宁省大连市 116028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学生数量的激增,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其作用日益显著。然而,尽管社团数量不断增加,社团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并未同步提升,制约了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激励机制,通过系统化分析现有激励机制的不足,结合相关激励理论,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社团激励机制模型,以期促进社团管理的规范化和高效化。该模型涵盖社团需求、社团目标、激励措施、行为制度、激励时效、组织文化、效果评价和反馈等多个子系统,通过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社团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激励机制;行为制度

正文


引言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社团数量急剧增长,但社团管理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管理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缺失等,严重影响了社团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对于提升社团管理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社团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

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学生社团的激励架构涉及诸多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合且多维的系统,该系统包含社团成员的需求和目标,以及用以激发和支持这些需求的激励措施。行为规范、时效性、组织文化、成效评估与反馈机制等也是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社团的持续发展依赖于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的激励体系。社团的需求和目标构成了激励机制设计的重要依据。社团成员在活动、资源、成长等方面的期望体现在社团需求中,社团的发展方向和任务则由社团目标指明,两者共同作用决定了激励机制的设计方向[1]。激励机制的枢纽是激励措施,其内涵囊括了物质激发、精神激发、自我激发以及组织激发等多样方式,其目的在于迎合社团成员的多样化需求,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欲望。为了确保社团成员在激励机制下公平有效,必须依托行为规范体系作为核心支持,细致界定各成员的行为准则。激励时效影响着激励措施的推行期间及其后续效应,恰当的激励时效能够提升激励效果的持续性与时效性。在激励机制的运作中,组织文化提供了土壤,效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则为其调整和优化提供了手段。一个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对于加强社团的团结和成员的认同感具有显著作用,通过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可以确保激励措施既合理又具有适应性。持续的调整与优化是保持激励机制长期有效和动态适应的关键[2]

现有激励机制的不足

尽管在最近几年,高校中的学生团体经历了扩展性的增长,它们背后的动机刺激体系却并未完全成熟,依旧显露着众多缺陷。现有的奖励体系呈现出过分依赖物质奖励的状况,诸如奖品、荣誉证书和经费支持,却忽略了精神奖励与内在动机的价值。社团成员的内在动力和长期参与热情可以通过提升其认同感和成就感得到有效激发,这是精神激励的一种体现;挑战性任务是自我激励的手段,通过这种手段,能够促使成员实现自我超越,从而推动其自我发展。忽略了非物质性鼓励对社团成员热情及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导致其积极性与创造性难以保持。系统性的缺失让激励机制的各个部分未能形成有效的联动,从而影响了激励成效的整体性提升。诸多社团在构建激励机制时,未能形成有序规划,各个激励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联动,进而引致激励成效未能充分累积,呈现分散与削弱之势。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融合不足,导致行为规范与激励机制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从而降低了整体激励的成效。针对各种社团的特定需求和特点,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激励机制,难以制定合适的个性化激励方案。在高校多样化的社团背景下,成员结构、活动范畴、目标方向各异的社团无法通过通用的激励手段实现预期的激励效果,因为这些手段并未针对各个社团的特定需求进行调整。激励手段因缺少反馈环节,难以实现及时的调整与改善,从而影响其优化效果。诸多社团并未构建起一套完善的成效评价及反馈体系,一旦激励机制付诸实施,往往并未伴随持续的监控与评价,因而难以基于成员意见和实际成效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优化。这种状况使得激励措施与社团发展需求之间产生了偏差,进而限制了激励机制在长期运行中的有效性及灵活性[3]

二、高校学生社团激励机制的构建

激励机制构建的原则

为了确保高等教育机构中学生社团的激励措施能够持续且有效地运作,必须构建一个基于科学合理原则的激励框架。首要原则是确立目标导向。针对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学生团体,须构建以确定性成长目标为导航的鼓舞人心的制度框架。在制定旨在促进社团整体发展的奖励机制时,需细致分析其长期与短期目标,以确保所采取的激励手段能够契合社团的战略规划。对于以学术研究为宗旨的团体,通过激发其内在动力的机制,着重于增强个体在学术领域的技能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针对致力于文艺活动的社团,实施奖励机制,旨在提升其成员在创作及艺术展示方面的实力。

一个激励机制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它是否获得社团成员普遍的认可与接受。因此,保证奖励机制的公正与明朗化是至关重要的。社团中的每一位成员应享有获取奖励的均等权利,且该奖励的分发需保持开放与明晰,防止任何类型的偏向或不正义现象发生。公正的激励措施,不仅能够激发个体成员的参与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还有助于加深团队内部的团结信任。各个社团,依据其本质特征、成员组成以及所处的发展周期,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激励机制的设计需针对各个社团及其成员的特定需求,制定出符合个性的方案。构建激励机制时,本原则强调需深入探究各社团具体实况,并巧妙使用诸如物质奖励、精神鼓舞及自我激励等多种手段,旨在应对各种社团的不同需求。针对新成立社团的运作,物资奖励或许占据关键地位;而对于那些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团,精神鼓舞及自我提升的激励机制,或许更能唤起成员们内在的积极性。

社团发展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激励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以适应新的状况。为社团成员构建一个反馈途径,以便学生可以及时对激励方案提供反馈与建议,这是保障激励效果的根本途径。定期进行反馈与评估,能够及时识别并解决激励机制的缺陷,实现针对性的调整与改善,此措施旨在确保激励机制能够始终符合社团的实际需求,也能维持其长效性与适应性。本原则突出了激励机制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这是确保社团激励机制能够长期有效的基石[4]如图1所示。

 

1激励机制构建的原则

激励机制模型的构建

1.社团需求与目标分析

为了确保激励措施的实效性,必须首先精确把握社团的具体需求和预定目标。针对社团,需对其需求和目标进行详尽探究,以便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采用问卷、座谈会和访谈等多元手段,搜集了社团成员关于学习、成长和发展的各种意见与建议,深入掌握了学生的需求和期望。本阶段主要目标在于辨识社团的基本要求和成长方向,据此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鼓舞策略。一些社团可能更倾向于对学术成果的奖励机制,而其他的社团则可能更看重成员间的协作以及创新精神。精确的需求和目标分析是设计有效激励机制的基础。

2.激励措施设计

为了迎合各个层次的社团需求,必须在充分了解社团目标的前提下,策划出多种鼓励方案。采取的具体激发手段,涵盖多个不同层面:例如,社团成员的参与激情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援助以及奖励杰出的社团和个人来直接点燃;社团的先进个体与集体,通过荣誉的赋予和典范的树立,其成员的内在驱动力得以显著提升,这种提升源自于心理需求的满足;社团成员通过挑战性的目标设定和自我超越的鼓励,激发了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实现了自我激励。

3.行为制度与激励时效

为了使激励机制达到预期效果,亟需构建一套完善的社团行为规范体系,清晰界定社团成员的合法权益与相应责任,并对社团内部的运作流程进行标准化管理。行为规范体系保障了激励措施的有效实施,并通过确立明文条例与行为准则,提升了团体参与者们的自律性及使命感。激励措施的有效持续时间直接影响其效果的持续性和成员的即时满足感,及时的激励措施可以提高成员的即时满足感,而长期激励措施可以维持成员的持续动力。定期对激励机制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维持其活力和有效性,这样做可以确保激励措施能够及时适应社团成员需求的变化,以及社团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定目标[5]

4.组织文化与反馈机制

为了促进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必须精心培育独特的组织文化。社团的文化氛围,积极向上且充满友爱,显著增强了成员之间的团结程度与内心归属感,从而提高了团队协作的效率。社团的管理阶层需要致力于塑造与社团理念相契合的文化特质,以此打造一个生机勃勃且态度积极的社团环境。科学的反馈机制构成了激励机制关键的构成部分。社团成员的反馈揭示了激励措施的效果与缺陷,这些信息指导着激励机制的调整与优化,保障了其适应性和不断改进。

结论

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社团激励机制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社团激励机制模型。该模型涵盖了社团需求、社团目标、激励措施、行为制度、激励时效、组织文化、效果评价和反馈等多个子系统,通过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该模型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社团管理水平、增强社团成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推动高校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柏根.基于激励理论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激励机制构建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23.

[2]李思莹,李仕豪,丘惠章.高校新生代学生情感激励机制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42):90-93.

[3]赵宁.浅谈普通高校学生舞蹈社团激励机制和内外管理[J].艺术科技,2017,30(11):340.

[4]虞娅娜.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5]韩静.高校学生社团激励机制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