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问题的处理方法探析
摘要
关键词
煤矿采掘;煤炭作业;工作面;顶板管理;事故问题;处理方法
正文
1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的重要性
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核心保障,更是提升煤矿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所在。顶板作为煤矿井下作业空间的重要支撑结构,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作业人员的安全作业环境。一旦顶板管理不善,发生垮落或冒顶事故,将直接威胁到矿工的生命安全,同时也会造成设备损坏、生产中断等严重后果,给煤矿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在煤矿采掘过程中,顶板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顶板支护设计、支护材料选择、支护工艺实施以及顶板监测预警等。这些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顶板管理失效,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因此,煤矿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顶板管理制度,加强顶板管理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顶板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问题分析
2.1连接问题的严峻性
在煤矿的日常运营中,顶板支护设备的连接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井下环境复杂多变,设备的安装和连接往往受到空间限制、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连接不牢固、位置偏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微小,实则可能成为引发顶板坍塌的致命隐患。因此,必须严格遵循安全规程,确保每一处连接都稳固可靠,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2矿区采掘的挑战
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为采掘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遇到断层、裂隙或煤层厚度变化时,顶板的稳定性会大大降低,支护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如果处理不当,这些地质结构可能会成为顶板事故的导火索。此外,过度的开采活动可能导致顶板压力分布失衡,使得局部区域承受过大的应力,增加了顶板垮塌的风险。因此,合理的采掘规划和实时的地质监测至关重要。
2.3冒顶问题的防治
冒顶问题在煤矿的顶板管理中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冒顶是指在采掘过程中,由于顶板岩石承受的压力过大或支撑系统失效,导致岩石突然崩落。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更可能对矿工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冒顶的发生通常与多因素相关,包括支护设计不合理、支护材料强度不足、使用不当,以及顶板监测的不准确等。因此,预防冒顶需要从设计、材料选择、施工过程以及监测技术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改进。
2.4顶板监测技术的局限与改进
顶板监测是预防顶板事故的重要手段,然而现有的监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监测方法多依赖于人工巡检和经验判断,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顶板隐患。此外,部分煤矿虽已引入自动化监测设备,但设备精度、覆盖范围及数据分析能力仍有待提升。因此,加强顶板监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升监测系统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是当前顶板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3顶板管理问题的处理方法
3.1改进支护设备连接工艺
在当前的地下工程建设中,连接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施工效率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角度出发,采取一系列的强化措施,以确保井下施工的规范性和安全性。首要任务是严格遵守井下施工的规章制度,确保每一环节的施工过程都符合标准,特别是支护设备的安装,必须做到牢固无误,不容有任何疏忽。这不仅需要施工人员具备专业的技能和严谨的态度,也需要定期进行规范培训,提高其对施工标准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其次,可以探索和采用新型的高强度连接材料和结构。传统的连接材料和方式在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重压环境时,可能会出现连接失效的情况。因此,研发和应用具有更高强度、更好韧性和耐腐蚀性的新型材料,以及优化连接结构设计,将极大地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例如,一些先进的工程已经采用了高强度合金钢和复合材料,以及采用预应力技术的连接结构,这些都为解决连接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3.2优化采掘设计与支护策略
在地质勘探与开采的复杂过程中,应对地质条件变化的适应性策略至关重要。必须实时进行地质探测,以获取最新的地质信息,确保我们的决策始终基于最准确的数据。在获取了充分的地质信息后,需要动态调整采掘设计。开采方案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应对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例如,当发现某一区域的顶板压力较大时,可以调整开采路线,避免直接通过该区域,或者采用更坚固的支护材料和结构。对于顶板压力的不均匀分布,采用分段、分区的支护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这种策略类似于建筑学中的“差异化设计”,在压力较大的区域采用更密集、更坚固的支护,在压力较小的区域则可以适当减少支护密度,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这种分区管理也能确保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最大化开采效率。
3.3加强冒顶预防与控制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冒顶事故的发生,煤矿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首先,应加强支护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煤层厚度、断层分布等因素,采用先进的计算方法和模拟技术,确保支护方案能够适应各种复杂情况。同时,应根据实际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护材料和结构形式,以提高支护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其次,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支护施工的质量。施工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此外,应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支护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设计要求。
最后,煤矿企业应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冒顶事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应急预案应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应急响应流程、救援设备和物资准备等内容。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4提升顶板监测设备的智能化水平
首先,可以引入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如光纤传感器、激光扫描仪等,这些设备能够更精确地捕捉顶板的微小变化,从而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此外,通过将这些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远程监控,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顶板的动态变化。
其次,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顶板隐患并预测其发展趋势。通过建立顶板压力变化的数学模型,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顶板的安全状况,从而制定更为科学的预防措施。
此外,开发智能化的预警系统也是提升顶板监测水平的重要手段。预警系统可以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自动判断顶板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并及时向管理人员发出警报。通过设置不同的预警阈值,预警系统可以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有效降低冒顶事故的发生概率。
4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创新途径
4.1引入智能化监测系统
在煤矿采掘工作面的顶板管理中,引入智能化监测系统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关键一步。该系统将集成最新的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算法以及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对顶板状态的实时、精准监测。通过在顶板关键位置安装高精度传感器,系统能够持续采集顶板压力、变形量、温度、湿度等多维度数据,并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实时回传至数据中心。借助AI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系统能够自动识别顶板异常状态,预测潜在的冒顶风险,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2推广智能化支护技术
在顶板支护方面,应积极推广智能化支护技术,提高支护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智能化支护技术包括智能支架、自适应支护系统等,这些技术能够根据顶板压力、变形量等实时数据自动调节支护参数,确保支护结构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例如,智能支架可以根据顶板压力变化自动调节支撑力,防止因支撑力不足导致的顶板下沉;自适应支护系统则能够根据地质条件变化自动调整支护结构和布局,提高支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智能化支护技术还具备远程控制和自动化作业能力,能够减少人工干预和降低劳动强度。
4.3建立智能化应急响应机制
在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中,建立智能化应急响应机制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该机制应包括智能化预警系统、应急指挥平台和应急救援队伍等组成部分。智能化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顶板状态数据,能够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和冒顶风险,并自动触发预警信号。应急指挥平台则能够迅速响应预警信号,自动启动应急预案,调配救援资源和力量进行应急处置。
5实践案例分析
5.1工程概况
横河煤矿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境内,16上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下距17层煤一般为5.31~10.88m,平均8.05m。煤层厚度平均1.3m。该层煤结构较简单,含夹矸0~3层,但夹矸分布不稳定。夹矸岩性为炭质粉砂岩,炭质砂岩、黄铁矿或石灰岩,厚度为0.02~0.80m。顶板为本区标志层石灰岩十下(100%),厚度4.09~7.02m,平均厚度5.27m,以往抗压强度测试为162.12~234.19MPa,本次测定平均值为120.94~134.43MPa,RQD值超过80%,非常坚硬。顶板灰岩大致分为3层:上部(3.60~5.27m)发育构造裂隙,呈网状和脉状,方解石脉充填,局部裂隙张开;中部(0.40~3.60m)为燧石结核层,性极硬;下部(0 ~0.40 m)含泥质,抗压强度为106.39MPa,较中上部降低40~60%。因此在中下层石灰岩内,形成一弱结合面,煤层开采后,易呈层状冒落。结合岩石力学试验结果,整体上16上煤三采区顶板结构稳定,为坚硬岩层。
5.2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
以4000mm×2200mm(净宽×净高)矩形断面回采巷道为例,正常段采用锚杆支护;在顶板岩性变化区域、淋水区域、构造应力增高区域等加强支护段,采用“锚杆+钢筋梯+金属网+锚索”支护。同时锚杆支护巷道设综合监测测站,测站数量根据巷道长度及围岩条件确定;每间隔一定距离安设一个顶板离层指示仪进行日常监测,间隔距离根据巷道围岩条件确定。当围岩地质和生产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时,增减测站和顶板离层指示仪的数目;复杂地段应安设顶板离层指示仪。测站和顶板离层指示仪安设时紧跟掘进工作面。
5.3地质异常情况下支护对策
(1)地质异常可能出现的原因
①顶板不完整或较为破碎(节理裂隙比较发育)。
②顶煤厚度突然变厚。
③顶板出现地质破碎带或受到断层影响。
(2)支护对策
①利用地质探测孔的岩层探测资料、锚索孔的岩层探测资料,得出顶板的岩层变化特征。
②根据岩层探测结果进行支护参数修改。
③在断层及破碎带附近应相应增加锚杆和锚索密度或减小工字钢排距,岩层破碎区域,应视具体情况加强支护。
④在锚网索支护区域如发现顶板有明显离层和表面严重变形情况,及时增加工字钢进行补强支护。
横河煤矿对顶板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了针对性的支护对策,并成功应用于实践,显著提升了采掘工作面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这为同类煤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的常见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最后结合实践工程探讨了顶板支护策略,为进一步优化煤矿采掘工作面的顶板管理,我们需持续探索并应用更多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理念。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通过引入智能化监测系统、推广智能化支护技术以及建立智能化应急响应机制,不仅能够实现对顶板状态的精准监测和有效管理,还能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冯希龙.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问题的处理方法探析[J].科技风,2016(10):184.
[2]张磊.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问题的处理方法探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1(12):141-142.
[3]王福顺.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问题的处理方法探析[J].工程技术,2015(33):171.
[4]李喜元.煤矿行业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问题的处理方法探析[J].产业科技创新,2020(07):61-62.
[5]刘平.浅谈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问题的处理方法[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04):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