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少版初中音乐新教材与“评价”部分的特点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2024年秋,苏少版小学一年级与苏少版初一年级引来了新版本的教材,其他年级教材将后续更新。本次教材更新核心在于弘扬了艺术教育的真善美,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并以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与2022版《课程标准》为修编依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教学的规律,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素质教育,坚持以美育人,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新教材。
新版的苏少初中教材是由5个单元主题+创意实践活动+综合评价所组成,每一个单元包含听赏、演唱、演奏(竖笛)、小歌舞剧、成长足迹、探索发现等几个栏目,八年级开始加入“我的创编”这个栏目,这样的设计,遵循了音乐学科课程内容4类艺术实践的要求,落实了“创造”这个艺术实践中“音乐创编”这项学习内容。打开新版苏少教材,映入眼帘的是重新排版之后的目录,新目录将每个单元原有的“表现与实践”、“感受与欣赏”、“活力与创造”三个标题简化删除,将“演唱”、“演奏”、“欣赏”、“班级音乐会”、“我的创编”、“爱乐驿站”等标题优化,并重新排序为“听赏”、“演唱”、“演奏”、“小歌舞剧”、“探索发现”、“成长足迹”。新版本教材还增加了创意实践活动——“多彩的音乐之声”,并且扩充了“回音壁”的内容,可细分为五个板块“我的采撷”、“我的赏析”、“我的表现”、“我的创造”、“我的联系”。每个单元内容是按照主题性结构所划分,先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系列的板块,每一个板块再划分为主题相同但内容不同的单元,最后将这些单元编写进不同年级的书本中。所以老师们会发现,很多的作品是原来版本书本里出现过的,但不在原来的单元或者是册次,以新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少年放歌》为例:《在灿烂阳光下》原来是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现在编入七上第一单元。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修订原则里明确指出:要坚持创新导向,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科技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所以新教材中更新了很多符合当下学生与时代的新作品,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年级至九年级六册书中所有的单元被划分为八大系列:红色历程系列、中国梦系列、中国传统音乐系列、中国戏曲与曲艺系列、世界音乐系列、大型音乐体裁系列、创意主题活动及独立内容,每一个系列都包含了相同主题不同数量的单元。八大系列的设计强化了课程育人的思想导向,并始终秉承三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每个系列、每个单元里选取的作品也都丰富多样,从中国的传统戏曲、民歌到西方的舞台剧、民歌,从朗朗上口的民间小曲儿到民族交响乐、西方交响曲等都有编选。不同年级对相同主题内容作品的学习程度是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不同“层”所偏向的重心也不尽相同,有的注重音乐文化,有的偏向于音乐本体的形态。多层级的培养学生是在遵循了教育教学规律下,发展了素质教育,同时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翻开苏少版新教材七年级上的单元,对比苏少2022版教材会发现,每个单元都是以听赏作为开篇,与之前教材多数以先演唱后欣赏的布局不相同,单元中的一些作品沿用了之前的选曲,由于歌曲的音区需要符合学生们的演唱能力,所以一些歌曲调整了更适合学生演唱的调式。例如第二单元《我是中国人》中的演唱歌曲——《国家》,从之前的G调,调整为C调。每篇作品的后面都学习思考以及课堂活动,都属于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在引发学生思考同时,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每个单元中都有“演奏”这个栏目,以竖笛作为教学乐器,单元间的乐器学习进度是循序渐进的,基本都有和所学单元内容相关,有的是选取本单元作品的选段,有些是挑选同一主题的作品,在强化单元作品学习的同时也落实了音乐学科内容中的“表现”素养,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学习、掌握竖笛演奏的知识与技能,在艺术表现中表达思想和情感,丰富活动经验,提高审美情趣。
2024版苏少初中音乐教材相比于之前的版本,新增加了“创意实践活动”这个板块。每个学期活动板块的主题都不相同:七上《多彩的音乐之声》、七下《乐动青春向未来》、八上《乐扬[非遗]我探寻》、八下《丝路漫漫万里行》、九上《漫步“中华之音博物馆”》、九下《乐和天地展新绿》。这六个主题的实践活动不仅仅只涉及音乐一个学科,而是立足音乐以音乐为中心,联合周围各个学科一起打造的创意实践活动,在突出音乐特点的同时,也关注了学科综合,主打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将音乐与社会生活、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加以关联和融合,并在欣赏、表现和创造等实践中结合相关文化,理解音乐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功能,开阔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理解素养。以七年级上创意实践活动《多彩的音乐之声》为例,内容就贯彻了音乐学科课程内容“欣赏”、“表现”、“创造”、“联系”四个活动。在我们的学习任务的活动中,设立了三个任务群:1.听“音”寻“色”2.观“色”寻“音”3.创“乐”寻“彩”。听“音”寻“色”中学生欣赏音乐片段为音乐中的“喜怒哀乐”搭配上合适的颜色,将听觉进行视觉化,将音乐与美术“通感”,尝试让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体验;在演奏不同音阶体会大小调与色彩关联的活动中,学生既演奏了乐器,又能感受到音乐色彩的奇妙。在观“色”寻“音”中欣赏雷诺阿的油画,通过对比欣赏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创“乐”寻“彩”小组实验中,在“从本册音乐书中选择作品尝试改变音乐要素,体会色彩变化,并应用音乐和美术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中先改编作品进行音乐创编,再运用跨学科美术的表达方法,展现美术视角里的音乐。三个任务群,看似相对独立,实则相辅相成,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层层递进,活动任务既有需要个体完成的,又有要与集体协作完成的,培养了研究意识,增强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接着“我们的学习任务”继续的,是“我们的学习计划”部分,排列着由学生所选择三个计划点:能力目标、表达方式和活动场地,学生可以长善救失根据自己的优势搭配不同的目标和艺术表现方式,甚至活动场地都不必拘泥于班级和音乐教室,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创意实践活动的兴趣,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课程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后边的“我的个人成果”“我们的集体成果”属于一种终结性评价,在活动结束,学生需要对自己每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进行反思,在完成自己的部分完成的怎么样?完成度有多少?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和团队一起完成的成果,是否充分表现出所要表达的效果?这都是一种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更是一种随时观察、检测、评估自己的学习方式,由此学生可以自己调整学习方法,寻找自己适合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小组研究——自我展示及评价,这也是学生层面的教学评一致性体现。
接着书本向后翻页就是“我们的学习评价”与“回音壁”两个板块,都是属于评价板块,但侧重点不同。以新版七年级上“我们的学习评价”为例,拓展部分的的评价是以评价主体角度来分,分为自评与互评,坚持多主体评价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形成教师、学生、集体多方共同激励的机制,增强了学生学习艺术的信心,同时也符合在集体中教育的德育原则。评价表格部分则是以评价过程来分,分为“过程表现”的过程性评价和“创获成果”的终结性评价,不同阶段的评价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准确的了解自己创意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快速调整完成实践活动。好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坚持以评促学,关注学生正在发生的进步,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艺术才能与潜能,并且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发展自己的艺术特长,培养核心素养。
新教材的最后一部分“回音壁”评价板块侧重的是综合实践艺术评价,评价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以新版七年级上“回音壁”为例,“我的采撷”部分学生回顾《让世界充满爱》选择引发你乐段关联联想的建筑图片,这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找寻音乐与建筑美学上的关联,将音乐和美术整合在一起进行的综合艺术评价。在“我的创造”部分,学生需要为问答呼应的乐句编写一个“答句”互相交流,这就是一个创编实践的评价还捎带了学生互评。再比如说为王湾《次北固山下》诗朗诵配乐,这里跨学科至语文的学习内容,评析诗歌的内容与情绪情感的同时,学生需要从已有知识经验里寻找符合的旋律为其编配,对不同学科内在的理解与评判的能力要求很高,这样综合的学习践行了以评促学的要求。整个“回音壁”板块是一个学期最后的评价,但是所涉及的内容是贯穿整本书,涉及的知识更是包括了美术、地理、人文等等方面,融合了多学科知识,使评价更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融合度大大提高,更体现出创意实践活动的价值,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目标评价和总结。
纵观全书,评价理念贯穿于整本书的每一个细小教学过程,在不同的艺术活动中都包含着评价,在每一个小处都发挥着不同的激励、诊断、改善等等功能,在通过具体的单元设置、任务安排等都落实“突出课程综合”的课程理念。
在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出版之前,很多一线中学就尝试推进“评价”理念在课堂中实施,遥想当时观摩渗透“评价”理念的公开课,那时的评价理念还停留在给班级学生分不同小组,有“雏鹰小组”、“阳光小组”、“梦想小组”等等,每个小组组员回答问题后,由其他小组评价是否正确,然后给对应的小组在黑板上积分,看下课时候哪个小组分数最高。现在看起来,虽然也融入了“自评”“他评”还有“过程性评价”等等,但是形式和理念都过于低幼化,如果是常规课这样设计,学生早就觉得无聊,仿佛回到小学音乐课一样,课堂气氛肯定提不起来。所以新版教材一出,带来了课堂评价新理念,贯穿式的评价理念,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也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一册的创意主题评价板块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在不断评估、观察学生学习的状态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力。
新教材的出版犹如迷雾中的明灯,指导教师教学的理念,也指引了未来音乐教育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