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课程思政教育大背景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
摘要
关键词
课程思政;高职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措施
正文
将学生培养成具备高尚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技能型人才是新教育环境赋予高职教育重要职责与使命。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为高职实施素质与能力兼顾的课程教学与育人管理指明了方向。高职数学是高职教育体系中最为关键的重要的公共基础课,需要教师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落实好思想教育、信仰教育以及品德教育,从而将学生培养成既具备高尚素质与品质,又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复合型技能人才。对此,探索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极为必要。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课程思政概述
课程思政即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统称,旨在通过课程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贯彻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强调在课程教育中充分利用好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学生正确学习观、职业观、 德育观以及价值观等。其本质依然是进行课程教学,但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教学,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潜能,也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更能够达成将学生培养成符合国家要求与需求的建设人才与接班人。这一教育理念为我国高职教育建设课程体系以及实践人才培育指明了方向。
(二)高职数学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要性
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是高职教育中公共必修课程之一。比如,建筑专业测量需要运用到数学知识,模型设计也需要运用到数学知识;物流专业线路设计、配送时效计算等也需要用到数学知识;电子信息专业进行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分析等也需要用到数学知识。由此可看出数学在各专业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领域不再局限于对人才单一知识需求,而是对其产生了多元能力需要,即既需要其在解决问题时具备夯实的专业素养,同样还需要其具备创新解决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不仅如此还需要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坚守职业道德、具备高尚素质,保障公司、企业利益。概括来说,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产生了更多元和更全面能力与素质要求。因此,需要高职数学应立足课程思政教育大背景积极探索改革措施,实现知识教育、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与思想教育、德育教育、信仰教育和理想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高职数学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重要性
其一,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尤其是高等数学。如,微积分、极限、数列等。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学生很难理解其概念,更无法实现有效和灵活应用。与此同时,受限于传统知识教育理念,导致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数学学习用途,使得学生无法积极融入到学习中。而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实施课程教学,可在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用途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将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与掌握。
其二,数学课程是高职教育中必修公共课之一,其主要职能是服务建筑、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课程,以让学生掌握夯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数学课程教学往往脱离于建筑、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学,导致学生不知其用以及不能进行灵活运用,严重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的数学教学,通过深入挖掘数学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能够深化数学课程与相关专业融合,利于发挥数学课服务专业课程教育作用与功能,同时还能让学生深刻体悟到数学学习价值,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进而将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现状及改革要点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现状
当前,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以深入贯彻到各学科教育中,高职数学教育也在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数学教学探索与实施,但就实际效果而言,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数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利用不足,形式化问题突出。在进行高职数学教学时,多数教师仅简单的对教材中涉及的思政元素进行讲授,如进行简单的微积分、数列等概念由来,对于其中蕴含和渗透的科学家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等进行深层次思政元素挖掘。这种形式化的思政教育形式,难以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到数学课程教学中,进而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无法有效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2. 课程思政与数学知识教学缺乏深度融合,导致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数学课程中,本质依然是进行知识教育,但更强调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全面、准确和深刻的理解与掌握。但实际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与数学知识教育却互为独立的教育内容,比如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而后进行数学知识讲解,亦或在完成数学知识教育之后,从实践应用层面对应用方式、过程等进行重点强调,以体现课程思政。此融入形式使得课程思政与数学知识教学未形成深度融合,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信仰、理想教育等与数学专业教育关联性的缺乏,导致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无法触动学生情感感知,于此也就降低了课程思政融入实效。
3. 课程思政融入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难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教学引领功能和育人价值。由于课程思政是新的教育理念,缺乏相关教学参照,使得课程思政与数学课程教学融合处于一种“摸索”状态,多数教师采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理论说教,缺乏创新和多样融入方式。这样以来不仅影响了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发挥,还限制了学生想象思维、发散思维发展。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导学和育人双重价值,需要教师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多样融入方式并加强创新,从而将课程思政深入渗透到数学课程教学中,优化数学教学效果,达成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目标。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要点
为有效将课程思政融入到高职数学教学中,推进高职数学教学改革,需要教师把握好课程思政与数学课程融合要点:
(1)立足数学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利用
课程思政强调与各学科课程紧密结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与课程教学同向同行教育环境,以此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德育品质和道德素养。因此,在课程思政教育大背景下,推进高职数学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比如,在教授微积分内容时,教师除进行微积分起源和发展之外,还可引入牛顿、莱布尼茨等数学家坚持不懈探索过程;在进行数列和极限教育内容时,从数列、极限数学概念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解释,以此将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与利用,增强数学教学生动性和趣味性,于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2)构建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数学课程教学体系
实现课程思政与各学科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除进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之外,还需构建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的教学体系。需要教师以课程思政为导向,为核心,对数学课程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等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教育目标应着眼学生正确学习态度、情感养成、科学学习方法掌握以及理论知识充分理解;教育内容应聚焦思想、政治、道德、信仰、理想等与数学教育内容多维度融合,确保课程思政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教育形式上需要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3)坚持适宜性、创新性、多样性和有效性融入原则
与此同时课程思政与高职数学的融合应坚持适应性、创新性、多样性以及有效性。在进行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数学课程教学时,需要依照数学教育内容构建课程思政融入形式,确保课程思政能够引领数学教学改革,彰显数学课程教学与育人价值。同时,教师应加强课程思政融入创新,避免采用一种融入方式,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排斥。除采用传统理论说课方式外,需积极利用现代技术,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构建真实教育环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体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此外,应注重课程思政融入多样性与有效性。应秉承教学服务学生理念,积极探索学生乐于参与和能够参与的教学活动,如结合学生专业和职业发展需求,设计专业创新大赛、职业技能实践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空间和成长平台。同时,引入持续优化机制。通过开展教学问卷、教学评估,了解学生诉求和实际教学效果,发现不足并及时调整,以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与高职数学融合,提高高职数学教学改革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数学改革实践措施
(一)以数学史料构建课程思政育人环境
课程思政背景下,利用数学史料构建课程思政育人环境,是推进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举措。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数学课程隐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如,在分段函数教学中,从知识蕴含的节约意识,引导学生探究数学应用,培养学会是哪个节约意识和观察能力;在统计教学中,从数学思想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探究统计学习价值,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与此同时,从数学文化视角,挖掘祖冲之、华罗庚等数学家探索故事,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家艰辛、艰难探索之路,培育学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良好品质。
(二)以数学思维定位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数学学习本质是培育学生数学思维,以使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课程思政视域下,需要将数学思维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相结合,构建更为全面、系统且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以通过课程思政与数学课程的有机结合,提高教育效果与教育质量,达成最终教育目标。比如,培育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借助逻辑推理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时,引入数学家艰难探索数学问题故事,借此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分析与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将数学思维细化到具体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不仅能够实现教材中思政元素的充分挖掘与利用,而且还能创新数学教学活动,提升数学教学多样性和趣味性,有助于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三)以专业应用设计课程思政育人活动
高职数学是服务专业课程的主要课程之一。以往教学中数学知识教育,弱化了数学服务相关专业作用,并抑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发展。因此,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应立足数学课程服务专业课程作用,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设计特色化课程思政育人活动。比如,针对建筑专业学生,可开展数学建模、数学实践测量等活动,以此强化学生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理解与掌握;针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组织开展数学与信号处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基于数学原理分析信号波形等,不断提升学生数学实践应用能力。通过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在加深学生数学知识理解与掌握的同时,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职业操作道德,有助于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全面发展。
(四)以案例教学强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通过分析和讨论案例,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实际案例,将课程思政元素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从而强化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例如,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金融风险评估、市场调查分析等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通过这些案例,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概率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还能体会到数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结束语
总之,课程思政作为当下主要教育理念,是引领高职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行动指南,需要教师积极探索并实施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的数学教学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重组和教学方式设计,构建以学生素质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学习环境,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国家所需、岗位适用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雪.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策略探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 (15): 56-58.
[2]王洁琼. 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融入原则及切入点分析[J]. 陕西教育(高教), 2023, (05): 94-96.
[3]陈卫红. 浅谈基于课程思政教育大背景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J]. 科技风, 2019, (29): 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