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的底层逻辑:构建博物馆与社会的新关系
摘要
关键词
文物活化;博物馆;社会互动;创新展示;观众中心
正文
引言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博物馆这一传承历史与文化的主要载体正面临如何使文物“活起来”,使大众对文化遗产有更多的认知、了解与喜爱等问题。传统展示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观众对博物馆的要求,所以在博物馆和社会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就成了现阶段博物馆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一、传统博物馆中的挑战
传统博物馆对文物的陈列,通常都是以静态、单一的方式呈现,缺少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沟通。与此同时,该馆从内容到形式都缺少创新,很难引起年轻观众注意[1]。另外,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今天,受众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博物馆有必要寻求新途径来和受众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
二、让文物“活起来”的底层逻辑下构建博物馆与社会的新关系
(一)以受众为本——建构博物馆和社会新型关系的开始
在使文物“活起来”这一底层逻辑下,以受众为本是建构博物馆和社会之间新型关系的第一要义。传统博物馆通常只注重展品,注重文物静态的陈列与学术研究,忽略受众的要求与感受。但在现代社会里,受众对博物馆的期待已发生深刻转变,希望在博物馆里能得到更丰富、更有趣、更有意义的感受。为此,博物馆有必要转变思想,把受众放在核心位置,站在受众立场上对博物馆展示、服务与活动进行反思与设计。比如有的博物馆就开始引进观众参与式展示方式,借助互动装置、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手段,使观众可以亲自参与文物展示中[2]。
例如,在某馆举行的“古代宫廷生活体验展”中,通过对古代宫廷情景与气氛的模拟,使观众身着古代服饰参与到宫廷礼仪学习与体验中去,这种身临其境的展览方式,大大提升了受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博物馆除在展览方式上进行革新外,还要注重观众对服务的需求。如提供更方便的信息查询系统、增加休息区与餐饮区、提供导览服务与志愿者讲解等等,都能使受众在游览时体会到更舒适更周到的服务。与此同时,博物馆也需重视受众的反馈与意见,对展览与服务内容进行适时调整与改进,使之适应受众需求的转变。
(二)创新展示方式——文物“活”的钥匙
创新展示方式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所在。传统文物展示方式通常局限在展柜、展板这些静态形式上,很难将文物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全面呈现出来。所以,博物馆要对展示方式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使文物能够以一种更生动、更直观、更有趣味的形式展示给观众[3]。
博物馆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文物。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文物的数字化重建与恢复,使受众能够在虚拟的空间里与文物产生交互;运用增强现实技术把文物和受众现实环境结合起来,使受众能够在真实场景下感知文物;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文物制作工艺,历史背景及其他相关资料,使受众对其文化内涵有一个整体认识。之后,博物馆可引进艺术化展示手法,例如通过设计特殊的展示空间及场景来组合陈列文物及艺术品、装置作品,形成特殊的艺术氛围及视觉效果;通过灯光,音效等来创造符合文物主题的气氛与场景,使受众能沉浸在文物历史文化魅力中。
(三)增进社会互动——为博物馆和社会之间搭建桥梁
增进社会互动,是建立博物馆和社会之间新型关系的一座重要桥梁。博物馆作为一种公共文化机构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增进与社会之间的接触与互动,助力社会文化繁荣与发展。
例如,博物馆可通过办展、演讲等形式引起公众的注意与参与,这些活动既可以展示博物馆藏品与研究成果,又可以给社会公众带来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与学习机会。与此同时,博物馆也可通过社交媒体这一渠道增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适时发布展览信息和活动预告,以引起公众对博物馆的重视与参与。同时,博物馆可与社区、学校及其他组织加强合作,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使博物馆在社区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居民重要的生活空间。同时博物馆也能配合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给学生更直观更鲜活的学习资源及实践机会。这些协作既能丰富博物馆教育内容及服务形式,又能推动博物馆与社会互动融合发展。另外博物馆也能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如通过捐献文物,组织慈善拍卖来募集资金,以扶持文化事业与公益事业;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扶持文化遗产保护为途径,落实社会责任与义务。这些公益活动既能提升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形象及影响力,又能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增强社会互动,既能使博物馆很好的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又能促进博物馆同社会之间的互动与交融,使文物在博物馆同社会之间起到沟通的作用。
(四)科技赋能教育——拓宽文化传播的边界
数字化时代下,技术的力量正以空前的速度重塑博物馆教育功能,使文物“活起来”这一理想能够更鲜明地得到实现。科技赋能教育不仅仅是指运用高科技手段把文物信息用一种更为直观和交互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还包括借助这些创新手段来扩大文化传播边界,使知识传递超越时空限制而触达更多受众群体。
首先,通过引入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这两种技术,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在VR眼镜下,观者犹如跨越时空,置身在古代宫殿之荣耀中,或与文物之精美质感亲密接触,那种身临其境之感大大提升了研究的乐趣与效果。同时AR技术又能让受众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这些移动设备与现实世界的虚拟文物信息产生交互,从而进一步刺激人们的探索欲、求知欲。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使文物知识在大众中得到更生动更直观的认可,而且也大大扩宽了文化传播中的地理界限,使那些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经济条件和其他因素不能亲临现场参观博物馆的人,同样可以享受优质文化教育资源。
其次,在线平台和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更是将文化传播的触角延伸到了全球每一个角落。通过网络,受众可随时随地进入博物馆官方网站或者数字博物馆浏览高清文物图片,查看视频解说和参加在线展览。这些平台在提供丰富文化内容的同时,也以互动问答和社交媒体分享的方式促进受众的沟通和互动。另外,部分博物馆已研发出专用教育应用程序(APP),针对不同年龄层用户定制化学习资源与互动体验,更进一步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科技赋能教育既扩宽文化传播边界又推动教育模式革新。博物馆已经不是一个纯粹展示知识的地方,它已经成为一个集知识传授,文化交流和情感共鸣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在这一进程中,技术成为博物馆与社会之间的一座桥梁,使文物“活”起来,同时使文化传播的魅力得到更广泛的扩散和施展。
(五)社区融合参与——共创文物活化新生态
文物活化并不只是博物馆内的事情,而是需要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通力合作。社区融合参与恰恰是建构这种新生态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激励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到文物保护、研究和传播工作中去,才能共同营造生机勃勃、和谐相处的文化氛围。
社区参与社区是文物活化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之源。文物见证了历史,这些文物承载了族群的回忆与文化基因。所以,让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文物保护,既能提升居民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又能推动文物保护的高效进行。通过组织志愿者队伍和进行文物保护知识培训,可以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使其成为保护文物的一支重要队伍。社区参与也可以给文物活化带来丰富的思想与启示。社区居民出身于不同背景、不同领域,有自己独到的眼光与观点。通过开展社区活动,工作坊,讲座等多种形式,可邀请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文物研究和传播工作,发掘文物历史价值及文化内涵。同时,鼓励社区居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给文物活化带来了新鲜的生机与要素。这些想法与启发既能丰富展示形式与展示内容,又能提高大众对于文物的关注与兴趣。社区参与也可以推动博物馆和社会深度融合,博物馆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组织,它的影响并不局限于馆内展览与教育活动。博物馆透过强化与社区之连结与配合,能更瞭解社区需求及文化特色,进而更准确拟定文物活化策略及推广计划。与此同时,博物馆也能够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对社区进行文化服务与扶持,从而推动社区文化繁荣与发展。这一深度融合既有利于建构博物馆与社会之间新的关系,也可以为文物活化营造更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条件。
(六)持续研究和评估——确保文物活化质量
文物活化作为一个长期且复杂的项目,必须要持续的研究与评价才能保证质量与成效。不断地研究和评价既是确保文物活化的基石,也是促进博物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持续研究为文物活化工作提供了依据,文物作为一种历史遗产、一种文化载体,具有丰富、复杂、多样的内涵与价值。要想将文物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更好的发掘与展现出来,就必须对其继续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文物历史背景,制作工艺,艺术风格的论述与分析;还包括了对于文物现代社会意义与价值的再审视与再评价。通过不断的学习,能够对文物的特征与价值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对文物活化工作提供更多科学依据与指导作用。
评估工作对确保文物活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评估既是对于文物活化工作结果的一种检测与反馈,也是对于文物活化中所出现问题的一种发现与解决。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与方法,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估文物活化后的影响;还可以及时发现并改正文物活化中出现的问题与缺陷。这些评价结果既能为博物馆的完善与优化提供方向与建议;还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精准,更全面的文物信息与服务。
持续研究和评价的长效机制具有必要性。文物活化是个连续过程,要保证文物的质量与效果,就必须对文物活化进行持续的研究与评价。为此,必须构建长效机制,以确保这一进程的顺利推进。其中包括成立专门机构与队伍,承担文物研究任务;还包括制定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与方法,以保证评估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与此同时,还需深化与其他组织和机构的合作与沟通,以共同促进文物活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七)跨界合作创新――焕发文物活化新活力
探索文物活化之路,跨界合作和创新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维度。通过穿越不同领域,不同产业、不同文化之间的边界,可以碰撞出更加多元、更加新颖的火花,从而给文物活化带来全新的生机和活力。
跨界合作可以突破传统思维禁锢,给文物活化提供新角度、新思维。博物馆可积极争取与科技公司、艺术机构、教育机构和旅游企业进行合作,探索文物活化新途径。比如:与科技公司合作可利用最新数字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文物展示体验;通过与艺术机构的合作,能够从艺术创作的视角深入挖掘文物的美学价值,从而推出具有创新性的文化艺术产品;通过与教育机构的紧密合作,可以将文化遗产的知识整合到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鉴赏力。
跨界合作可以整合资源、取长补短,增强文物活化整体成效。各领域、各产业间都有其特有的资源与优势,跨界合作才能使这些资源得到有效融合并产生合力。比如:博物馆可和旅游企业一起把文物展览和旅游线路结合起来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可联合电商平台共同推动文物衍生品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价值。
跨界合作以创新为中心动力,跨界合作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新型合作模式,新型展示方式和新型传播手段,以此来满足大众不断提升的文化需求。这样的创新不只是在技术和方法上有所体现,它更深层次地反映在观念和思考方式上。要突破传统观念的禁锢,大胆尝试新鲜事物与思想,给文物活化带来更大的思想与生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全球化语境中,传统博物馆需紧跟时代步伐,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交往关系,用一种更开放,更多元,更交互的方式面向大众。通过不同手段,博物馆能够让文物“活起来”,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兴趣,同时也能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与进步。今后,有理由坚信博物馆会在文化传承、教育普及、社会参与等领域中不断发挥更大的功能,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创新博物馆社教活动,让文物“活”得更精彩[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08):50-53.
[2]栗明伟.博物馆社会教育:理论阐释、困境展现与创新路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4,26(02):124-127.
[3]王文君.试论中小型博物馆如何强化社会教育功能——以鞍山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03):76-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