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编中的事实与虚构:真实性的探讨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宋雯

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融媒体中心

摘要

新闻采编是新闻传播的核心环节,然而,新闻中的事实与虚构边界模糊,常常引发关于新闻真实性的疑问。本研究从事实与虚构的角度,对新闻真实性进行深入探讨。首先阐述了新闻采编中事实与虚构的概念,以及他们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再通过几个具体案例分析,探索新闻中事实与虚构的边界,并进行诠释。我们发现,虚构并不等于假新闻,适当的虚构,如引用、设定情境等,可以使新闻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但要小心防止夸大和捏造等影响新闻真实性的行为。最后,本研究提出了提升新闻真实性的建议,通过培养新闻工作者的伦理素养,以及建立完善的监督和惩处机制等,来抵制虚构过度和假新闻的滋生。此研究结果可为新闻行业和相关人员提供关于新闻真实性的理论参考和应用指导。


关键词

新闻采编;真实性;事实与虚构;假新闻;新闻伦理

正文


引言

新闻,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直接影响着公众的认知和判断,其真实性问题一直被广泛关注。然而,新闻采编过程中的事实与虚构的界限却日益模糊,这无疑对新闻真实性带来了挑战。在这个背景下,本研究针对新闻采编中的事实与虚构进行深度探讨,试图揭示其在新闻真实性中的作用,并对如何提升新闻真实性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在新闻采编过程中,“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它是新闻真实性的保证,而“虚构”则是对新闻的一种创意表现,有时也会使新闻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然而过度的虚构或者误导性的虚构却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甚至滋生假新闻。为此,我们选取了几个具体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揭示出新闻中事实与虚构的边界,并对新闻真实性进行了深度诠释。希望通过本研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闻真实性,从而为提升新闻真实性做出贡献。

1、新闻采编中的事实与虚构观念辨析

1.1 新闻采编的基本定义与功能

新闻采编是新闻传播体系中的核心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新闻的质量与社会影响力[1]。新闻采编的基本定义涵盖了采集新闻素材、撰写新闻稿件、编辑和发布新闻内容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对事实的识别与记录,也涉及对素材的组织与编排,以及对读者或受众接受度的考虑[2]。新闻采编从新闻事件的发生到新闻的最终呈现,承担了筛选、过滤和加工信息的重要责任。

在功能上,新闻采编主要负责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公正性,使公众获得真实、全面的信息。其首要功能是事实的记录与传播,即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向公众传递真实的信息,帮助受众理解社会现象并形成自己的判断。新闻采编还承担着监督与批判的功能,通过揭露问题、监督权力运行,为社会提供一种制约与平衡的机制。它有助于引导舆论,通过报道引起公众注意,引发社会讨论,促进社会进步。

新闻采编需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新闻嗅觉,以便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这个过程中,新闻编采人员不仅要忠实地记录和报道事实,还需要通过合理的编排和语言表达,使新闻内容更具逻辑性和可读性,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这意味着新闻采编既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艺术活,需要编采人员在真实性与吸引力之间找到平衡,从而保障新闻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由此可见,新闻采编的基本定义与功能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新闻传播系统的核心要素,决定了新闻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社会功能的发挥。

1.2 新闻中的“事实”和“虚构”概念诠释

在新闻采编过程中,“事实”和“虚构”两个概念常常交织存在,且各自承担独特的功能。“事实”指的是对实际发生事件的真实、客观报道,是新闻的基础。事实具有客观性,是可以通过证据和可靠性维度进行验证的,它是新闻的核心要素。逻辑严谨、证据充足的事实报道能够确保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虚构”是指在不扭曲核心事实的前提下,通过适度的情节设计、背景描述等手法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情感共鸣。虚构主要运用在新闻的表现形式和叙述手法上,不涉及事实的扭曲或捏造。例如,新闻报道中采用比喻、引言、情景重现等手段,这类虚构未必损害新闻的真实性,相反,它们可以使新闻更具感染力,提高读者的参与感。

需要明确的是,虚构与假新闻必须严格区分,虚构虽有创作成分但不影响整体真实性,而假新闻直接突破了真实性的底线。恰当把握虚构的度和界限,既能丰富新闻表现形式,又能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可靠。新闻工作者在采编过程中,需谨慎处理事实与虚构的关系,以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公信力。

1.3 事实与虚构在新闻传播中的角色和重要性

事实与虚构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事实是新闻报道的根基,是新闻可信度和公信力的重要保障,提供了对现实世界的客观描述。虚构则在新闻中通过引用、设定情境等方式,为报道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提升了新闻传播的吸引力和读者的参与感[3]。虚构应当遵循一定的规范,避免夸张和捏造,以免损害新闻的真实性。两者相互配合,可以更好地传达信息,激起公众的兴趣,最终实现新闻传播的目标。

2、新闻中事实与虚构的边界探讨

2.1 新闻事实与虚构的辨析和界定

在新闻采编中,事实与虚构的辨析和界定是保障新闻真实性的重要前提。新闻事实通常指可以通过客观证据加以验证的真实事件,具有可观察性和可验证性。新闻事实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和基础,构成新闻内容的主要部分。事实在报道中提供了准确的信息,旨在帮助公众理解和认知现实。新闻中的事实并非总是单纯的事件陈述,往往需要通过采编人员的判断和处理,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相对而言,虚构在新闻领域具有两面性。所谓虚构,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对某些情节或细节进行合理的推测、情景再现或背景描写,以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合理的虚构通过艺术化手法,丰富了新闻的表达方式,使受众更容易理解并接受新闻内容。适度的虚构可以在不违背事实的前提下,提升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虚构与假新闻仅有一线之隔。假新闻是指故意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以误导受众的报道。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新闻伦理,更对社会信息传播产生了负面影响。虚构的合理运用应以尊重事实为基础,任何脱离事实的虚构都可能演变为假新闻。

在进行新闻采编时,须对事实与虚构进行科学的界定和严格的把控。新闻事实的基础性与虚构的辅助性角色应明确区分,确保新闻的核心是基于真实事件。新闻工作者应保持对事实的严谨态度,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验证,避免因虚构过度导致新闻失实。通过这一辨析和界定,才能在保障新闻真实性的合理运用虚构手法,提升新闻的文化价值和公众影响力。

2.2 虚构与假新闻一线之隔

新闻中的虚构与假新闻有着明显的界限,但它们经常被混淆。虚构在一定程度上是新闻创作中的一种手段,旨在通过适度的艺术加工使新闻报道更具吸引力。引用、设定情境和用语言描绘事件场景等手段,都是虚构的一部分。这些措施在不影响事实真相的前提下,有助于新闻的生动表达和信息的传播。假新闻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假新闻指的是故意捏造或夸大事实,传递错误的信息,其目的通常是误导公众或带有明确的偏见和目的性。假新闻严重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可能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公众的误解和恐慌。虚构和假新闻由此呈现出一线之隔,前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艺术手法,后者则完全违背了新闻伦理。理解这一细微差别,有助于新闻工作者在保持新闻吸引力的确保信息的准确和真实,避免迈向假新闻的误区[4]

2.3 几个新闻事实与虚构边界模糊的案例诠释

在新闻实践中,事实与虚构的界限常常十分模糊,几个具体案例可以对此进行诠释。例如,一则关于自然灾害的报道中,事实部分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影响,而虚构部分则可能体现在背景故事的设定和幸存者的心情描述。如果虚构的细节过于生动,读者可能误以为这些细节是真实发生的,从而造成事实与虚构的混淆。

另一个案例是关于政治新闻的报道,新闻工作者可能会使用特定的虚构手法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如引用假想对话或设定某种情境[5]。这些手法在增加新闻感染力的也可能模糊事实与虚构的边界,使读者难以分辨哪些信息是真实的。

在经济新闻中,虚构部分可能出现在对市场行情的预测和专家观点的假想情境中,增强报道的深度和可读性。这些虚构成分如果没有明确标注或解释,读者可能会将其误认为是事实,从而对信息的真实性产生误解。

这些案例表明,虚构虽然可以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但如果处理不当,则容易导致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新闻工作者在使用虚构技法时必须保持谨慎,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区分事实与虚构。

3、提升新闻真实性的路径与建议

3.1 新闻工作者的伦理素养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提升新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培养新闻工作者的伦理素养。新闻工作者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其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公信力。伦理素养不仅包括坚持事实求是的职业原则,还包括对公共利益的尊重和对读者信任的维护。

新闻工作者需要严格遵守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确保报道内容的真实、准确。这要求记者在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谨慎,以避免个人观点、情绪或利益对新闻事实的扭曲。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可靠性是确保新闻真实性的重要因素。记者应当尽可能地求证多方观点,通过交叉验证的方法提高报道的可信度。

新闻工作者还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在新闻报道中兼顾公众利益。在传递信息时,记者需要考虑报道的社会影响,避免因夸大事实或捏造信息而引起公共恐慌或误导大众。新闻的社会功能不仅在于传播事实,还在于引导公众舆论,促进社会和谐。具备伦理素养的新闻工作者更有可能揭露真实问题,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

在新闻实践中,记者还应提高对各种新闻伦理困境的识别和应对能力。例如,在处理涉及隐私权、新闻来源保护等敏感问题时,记者应严格遵循道德底线,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还需考虑道德责任。面对利益冲突时,新闻工作者应保持独立和客观的立场,避免因为外部压力而妥协。

通过系统的伦理教育和培训,新闻组织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伦理观。这种培训应包括对实际新闻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记者能够认识到伦理失范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在日常工作中自觉遵循高标准的道德规范。

3.2 健全的新闻监理制度的必要性和作用

新闻监理制度的健全是提升新闻真实性的关键手段之一。一个完善的新闻监理制度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新闻报道中的错误与虚假信息,还能建立新闻从业者的责任意识,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制度的透明性和操作性对于新闻真实性的维护尤为重要,透明的制度可以让公众了解新闻生产的流程及其规范,增强其对新闻机构的信任感。严格的操作标准和程序可以在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从信息收集到发布的全过程都处于严格的审查之下。新闻监理制度还应设置跨部门的监督机构,这些机构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和突击审查等方式,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公正性。违规行为一旦发现,应及时采取惩处措施,以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防止误导性报道和假新闻的传播。完善的监理制度还能为新闻从业者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提高其新闻伦理素养和职业操守,从根本上减少虚假信息在新闻中的出现。正因为有了健全的新闻监理制度,新闻行业才能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中保持其公信力和权威性。

3.3 新闻真实性提升的应用策略与建议

提升新闻真实性需要从多角度进行系统性的改进。新闻机构需建立严格的事实核查流程,包括多渠道信息交叉验证和源头追踪,从源头确保信息真实性。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培训,提升其识别虚构与事实的能力。制定明确的编辑规范和行为准则,对虚构手法进行合理使用限制。利用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监控和识别潜在的虚假信息。在整个新闻采编过程中,强化内部审核机制和外部公众监督,以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和公信力。

结束语

本论文从新闻采编中的事实与虚构的角度对新闻真实性进行了深度挖掘与探讨。研究发现,新闻中的虚构并非完全等同于假新闻,适当的虚构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然而,夸大和捏造的行为却对新闻真实性造成了难以忽视的影响。因此,关于如何在保持新闻吸引力的同时,也维护其真实性,确保以真实、准确的内容服务于大众,是新闻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此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建议,包括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伦理素养,建立完善的监督和惩处机制等,力图为真正解决虚构过度和假新闻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然而,新闻真实性的探讨并非一蹴而就。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广泛地研究和揭示事实与虚构、真实与虚假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平台,新闻真实性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和多元,对此需要学者们不断探索,创新研究方法和理论构建,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和变化挑战。

参考文献

[1]胡兆红.新闻真实性缺失的伦理反思[J].新闻文化建设,2023,(08):3-5.

[2]王艺潼.通过“反转新闻”看新闻真实性[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0(12):78-80.

[3]迈克尔·林奇萧俊明().虚假新闻与真实性的未来[J].第欧根尼,2020,(01):1-17.

[4]任姗姗.论新闻与文学真实性的区别--兼论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意义[J].记者摇篮,2020,(04):11-12.

[5]谢艾伶.广义叙述学下非虚构写作新闻的真实性展现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9):63-6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