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研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朱怡欢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412008

摘要

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本文围绕数智技术如何深度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这一主题,通过探究其重要意义,分析当前面临的现实挑战,从融数智思维于“大思政课”格局、强化“大思政课”数智化基座建设、增强“大思政课”主体的数智素养培育、深化并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融入艺术等方面提出促进数智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旨在为推动“大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数智技术;大思政课;实践路径

正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智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在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数智技术的应用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数智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疆域与学习场域

在数智化浪潮的推动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传统教育模式受限于时间、空间及资源等因素,往往难以覆盖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内容。而数智技术以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构建了一个开放、多元、动态的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系统不仅汇聚了海量的思政教育资源,包括历史文献、时事热点、案例分析、专家讲座等,还通过智能化的推荐算法,为学生精准推送符合其兴趣和需求的学习材料。

此外,数智化学习平台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物理限制,使得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入学习网络,与全球范围内的同学、教师进行跨时空、跨地域的交流与互动。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便捷性,还促进了知识的共享与共创。在虚拟的学习社群中,学生们可以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分享见解,碰撞思想,从而在互动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

1.2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度与实效性

数智技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学习体验。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手段,学生可以“穿越”到历史事件的现场,亲身体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受社会变迁的波澜壮阔。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思政理论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同时,数智技术还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与反馈功能。通过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数据、成绩数据、反馈数据等,系统能够自动生成个性化的学习报告和教学建议。这些数据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精准的教学参考,帮助其调整教学策略和优化教学设计;还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估和提升的依据,使其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改进。

1.3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

数智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在数智化学习环境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和创造者。通过参与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数智技术还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服务,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目标。通过智能化的学习评价体系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规划,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目标为其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发展路径。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下成长和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的有机结合。

2、数智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挑战

2.1思维层面的挑战

部分思政课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数智技术的认知存在滞后,未能充分理解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潜力和价值。这可能导致他们对新技术持观望或排斥态度,影响数智技术“大思政课”中的有效应用。

此外,数智技术不仅仅是教学工具,更是教育理念的载体。然而,当前部分教育者可能仅将数智技术视为辅助手段,未能将其与思政教育理念深度融合,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

2.2技术层面的挑战

数智技术“大思政课”中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技术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例如,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同时,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技术操作能力上存在不足,难以熟练驾驭数智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这限制了数智技术“大思政课”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

2.3素养层面的挑战

教师的数字素养是数智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存在不足,如信息筛选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有待提高这会影响他们对数智技术的有效利用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此外,数智化时代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然而,当前部分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不足,如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等有待提高这会影响他们在“大思政课”中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2.4价值层面的挑战

数智技术在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的同时,也可能引发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部分教育者可能过于追求技术效率和教学效果,而忽视了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关怀这会影响“大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数智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涉及大量敏感信息和隐私数据。如何确保这些信息的安全和隐私保护,避免信息泄露和滥用,是数智赋能“大思政课”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3、数智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

3.1 重塑认知,融数智思维大思政课格局

3.1.1 树立数智化教育理念

在数智化时代,教育理念必须与时俱进,融入数智化思维。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数智化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教学内容的精准推送、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定制以及教学效果的实时反馈。这种理念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思政教育的深度发展。

3.1.2 强化数智思维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课程设计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数智化背景下,课程设计应更加注重数智思维的融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偏好和认知水平,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同时,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加深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感悟。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平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3.1.3 培育数智化教育生态

数智化教育生态是数智化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高校应积极构建数智化教育生态,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这包括加强数智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开放、协同的在线学习平台;推动数智化教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升教育教学的智能化水平;加强数智化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数智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数智化教育生态,为“大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2 筑基固本,强化大思政课数智化基座建设

3.2.1 构建数智化教学平台

数智化教学平台是“大思政课”数智化建设的基础。高校应投入资金和技术力量,构建功能完善、操作便捷、安全可靠的数智化教学平台。该平台应具备在线授课、互动交流、资源共享、数据分析等功能,能够支持多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同时,平台还应注重用户体验和个性化服务,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推荐,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3.2.2 加强数智化教育资源建设

数智化教育资源是“大思政课”数智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加强与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的合作,整合校内外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资源库。同时,鼓励教师利用数智技术制作微课、慕课等在线课程,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此外,还可以引入第三方教育资源和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选择。

3.2.3 强化数智技术支撑

数智技术支撑是“大思政课”数智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加强与信息技术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为数智化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确保数智化教学平台的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此外,还应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师生的数智技术应用能力。

3.3 赋能成长,增强大思政课主体的数智素养培育

3.3.1 提升教师的数智素养

教师是“大思政课”建设的主体力量。提升教师的数智素养是推进数智化建设的关键。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数智技术培训,提高他们运用数智技术进行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效果评估的能力。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数智化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激发教师投身数智化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2 培养学生的数智能力

学生是“大思政课”的受众和主体。培养学生的数智能力是数智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校应将数智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智化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数智素养的评估和反馈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3.3.3 营造数智化学习氛围

数智化学习氛围是促进学生数智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高校应积极营造数智化学习氛围,通过举办数智化教育论坛、讲座、展览等活动,宣传数智化教育理念和技术成果;建立数智化学习社群和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和成果;开展数智化学习竞赛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这些措施,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数智化学习氛围,为“大思政课”的数智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3.4 价值领航,深化并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融入艺术

3.4.1 确保数智技术赋能的正确方向

在数智化建设中,必须始终确保数智技术赋能的正确方向,使其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融入与传播。高校应明确数智技术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定位与角色,将其视为增强思政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的有力工具,而非单纯的技术展示或形式上的创新。在推进数智化进程中,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技术应用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

3.4.2 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

数智技术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手段。高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例如,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思想动态,精准推送相关思政内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历史场景、红色教育基地等虚拟环境,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主流意识形态的魅力;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制作和传播短小精悍、易于传播的思政微视频、图文信息,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3.4.3 强化价值引领与价值认同

在数智化建设中,强化价值引领与价值认同是深化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融入的关键。高校应通过数智化手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设网络思政课程、组织在线主题讨论、开展网络文化活动等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宣传优秀事迹等方式,弘扬正能量,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感和责任感;通过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网络素养和道德观念。

3.4.4 构建数智化思政育人生态

构建数智化思政育人生态是深化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融入的必然要求。高校应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数智化思政育人平台,形成多方参与、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具体而言,可以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共同开发思政教育资源和服务;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分享数智化思政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思想动态。通过这些措施,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共享的数智化思政育人生态,为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融入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数智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必须注重重塑认知筑基固本赋能成长价值领航全面推进数智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朱新屋.深入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以文化人·数智赋能——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展示与研讨会”综述[J].思想战线,2023,49(06):2+173.

[2] 刘星焕,何玉芳.以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机理、现实梗阻及实践路径[J].理论导刊,2023,(10):104-108.

[3] 彭庆红.数字化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依据、原则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1):96-104.

[4] 刘珊珊,徐礼平.数字社会“大思政课”的育人图景、核心要旨与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3,(12):93-9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