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生产中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及管理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原料药生产;化学品管理;安全储存与使用;化学溶剂(蒸)精馏回收;风险预防;效益提升
正文
引言
原料药生产是制药工业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化学品使用最为频繁的过程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安全、有效的使用和管理化学品,对于保障药品行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由于空间限制、生产方式的传统性以及对化学品安全使用的认知度不足等因素,使得化学品在原料药生产中的安全使用和管理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此,如何提出有效的化学品安全使用及管理策略,以降低及防止化学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成为一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课题。本文旨在从化学品的特性、储存与使用环境、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意识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制药行业提供一套有效的化学品安全使用及管理方案。
1、原料药生产中化学品的现状及挑战
1.1 原料药生产中化学品的使用现状
在原料药生产过程中,化学品的使用现状主要体现在其广泛应用和复杂管理的难度[1]。化学品在原料药生产中的应用覆盖了从原材料的采购、储存、使用到废弃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且种类繁多,包括溶剂、试剂、催化剂和添加剂等。这些化学品具有各自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部分具有高毒性、易燃易爆性和强腐蚀性。原料药生产对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管理提出了高度要求。
在很多制药企业中,生产规模和工艺复杂性决定了化学品的使用量巨大,同时制药企业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和成本控制,普遍存在化学溶剂回收利用的情形,由于(蒸)精馏属于物理过程,无剧烈放热化学反应,容易忽视其在高温、高压等危险工况条件下,极易引发泄漏、火灾、爆炸风险,尤其是涉及到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因此制定高效、科学的风险管控措施势在必行。工艺过程中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及化学品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大了管理难度。储存和使用不当容易导致火灾、爆炸及环境污染等安全事故。一些化学品需要在特定的温度、湿度,甚至隔绝条件下储存,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化学品标签管理不规范、信息不全等问题也屡见不鲜,导致在化学品的识别和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误用或误操作,增加了安全风险。
除技术挑战外,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普遍不足也是一个显著问题。一些企业的化学品管理制度尚未健全,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定期演练,导致操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对于新员工的培训多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提升其对化学品安全使用的认知和技能。一些企业未能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存在化学品储存和废弃违规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也对周边社区的公共安全构成威胁。
总体来看,原料药生产中化学品的使用现状既体现了现代制药工业的高效和多样化,也反映出化学品安全使用及管理方面的诸多不足和亟待改进之处。
1.2 原料药生产中存在的化学品安全风险和管理问题
原料药生产中存在的化学品安全风险和管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多个方面。空间约束是一个显著问题,生产环境中储存和操作空间不足,容易导致相互禁忌、消防灭火方法不同的化学品混放混存,超量超品种存储,增加了安全隐患。传统生产工艺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使用的许多设备和工艺流程尚未适应现代化学品管理需求,导致化学品滥用,以及老旧装置未及时更新置换,容易产生化学品泄漏等安全漏洞。不完善的储存和废弃物处置机制也对化学品安全构成威胁,许多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储存规范和应急处理方案,导致事故频发[2]。另外,相比较于重点监管危险工艺和重大危险源,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及其化学溶剂的(蒸)精馏风险管控的重视程度被严重疏忽,致使危险化学溶剂使用过程中安全隐患激增。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原料药生产中的化学品安全使用和管理面临重重挑战,对企业和社会构成潜在威胁。
1.3 影响化学品安全使用及管理的关键因素
影响化学品安全使用及管理的关键因素包括多方面内容。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和毒性直接影响其安全管理的难度;生产环境的布局和通风条件影响事故发生的概率;操作人员的素质、培训水平和安全意识决定了其在事故中的应急反应能力;储存、使用、废弃物处置机制的完善程度影响化学品的安全性;以及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和企业的合规性也是确保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化学品在原料药生产中的安全使用及管理水平。
2、原料药生产中化学品安全使用及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1 基于化学品特性的安全使用及管理措施研究
基于化学品特性的安全使用及管理措施研究,旨在从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和毒理特性入手,制定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以提高其在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针对具有强腐蚀性、强氧化性、易燃易爆等特性的化学品,需配备专门的存储设施,例如防爆柜、防火柜和防静电、防雷装置等;加强巡查频次与安装GDS泄漏报警系统,防止发生化学品泄漏;明确管理制度严禁携带火种等措施;对于与水接触反应自燃的化学品,必须做好防水浸湿措施,如提升仓库地平标高、仓库出入口设置坡形围堰、化学品采用垫仓板存放不与地面直接接触等,确保这些化学品在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对于不同类别的化学品,应采用分区存放的管理方式,避免发生交叉污染和化学反应危险。参照《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对化学品进行分类,绘制禁忌化学品矩阵表,根据化学品不同类别、性质实行隔离、隔开、分开储存。储存环境应定时检测相关的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和通风状况,以保障化学品的长期稳定性。尤其是对易受环境影响的化学品,需进行严格的环境控制和实时监测储存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防止因外界条件变化导致的安全事故。
对于剧毒化学品和致敏性强的药用化学品,应制定专门的防护措施,操作人员应佩戴相应的防护装备,如防化学手套、护目镜、防毒面具、防化服、正压呼吸器等,尽量避免化学品与皮肤直接接触或呼吸道直接吸入。重要的是,人员需接受严格的操作规程培训,熟悉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和潜在危害,熟练掌握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理措施,从而将风险降至最低。
综合运用化学品特性的信息,严格执行科学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化学品在原料药生产中的安全风险,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和员工健康。
2.2 基于使用环境的化学品安全使用及管理措施研究
在原料药生产中,使用环境对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及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产车间的布局和通风设计对化学品的安全使用至关重要。合理的车间布局应避免交叉污染和不必要的人员流动,而有效的通风系统可以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减少操作人员的暴露风险。环境温湿度控制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某些化学品在高温、高湿或光照环境下可能发生分解或反应,从而增加危险性,必须对生产环境进行严格的温湿度监控并配备适当的报警装置。再者,防爆、防火措施的实施至关重要。在易燃易爆化学品的使用区域,应设置防爆电器、火灾报警系统、静电释放装置和灭火装置,并确保相关设备和设施的定期检修和维护及其防爆性能完好有效。在化学品存储方面,必须根据化学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储存条件,建立分类存储制度,同时控制车间存储周转量,满足当天生产用量即可,从而降低安全风险。以上措施不仅确保了化学品在使用环境中的安全性,也有效减少了因环境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风险。
2.3 基于操作人员素质和意识的安全使用及管理措施研究
操作人员的素质和安全意识直接关系到化学品使用的安全性[5]。提升操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安全意识,需要持续的安全培训教育,使其具备全面的化学品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通过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确保每个操作步骤规范进行,推行安全文化建设,增强操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主动性。通过多层次的培训与管理,有效提升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保障化学品的安全使用。
3、落实原料药生产中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及管理策略
3.1 构建完善的化学品分类管理制度
完善的化学品分类管理制度是提高原料药生产中化学品安全使用的重要措施之一。分类管理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以确保化学品在采购、储存、使用、运输以及处置等环节中的安全性。
对化学品进行科学分类是建立化学品管理制度的基础。应根据化学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将其分为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类别。不同类别的化学品应有明确的标示,如风险告知牌、应急处置牌等,以便操作人员能够迅速识别和正确处理。化学品的分类还应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相关法规进行细化分类。
化学品的储存条件需根据其分类进行严格管理。不同类型的化学品须分别储存在适当的专用仓库或区域。例如,易燃液体应储存在防火防爆设施齐全的环境中;有毒化学品需放置在通风良好的专用区域中,并配备必要的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如应急池;设置事故风机且联锁启动,并与事故吸收装置连接等。
化学品分类管理制度还要求对每一种化学品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采购前应审核供应商的资质,取得相应生产储存经营许可证明,并提供安全标签和安全技术说明书,确保其提供的化学品质量符合规定标准。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化学品的特性,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明确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理办法,防止误用或滥用化学品。
化学品废弃物的处置也需要依照分类管理标准进行。根据其易燃、有毒等危害性,选择合适的包装形式与处置方法,确保废弃物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应建立完善的化学品废弃物出入库记录与登记追溯系统,及时更新和审核每一批化学品废弃物的产生和处置情况。
通过以上措施,构建完善的化学品分类管理制度,有助于系统性地提升化学品安全使用水平,减少生产中的安全风险,确保员工健康和企业的长期发展。
3.2 实施持续的安全培训教育及事故应急预防
实施持续的安全培训教育及事故应急预防在优化原料药生产中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及管理策略中具有关键作用。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直接关系到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管理。开展持续的安全培训教育是确保员工具备必要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定期举办安全培训课程,涵盖化学品的特性、操作规范、应急处理及法律法规等内容,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需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包括应急响应程序、紧急处理措施和快速疏散方案等。通过模拟演练和事故演习,可以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并增强员工在突发事故中的反应能力和协作意识。应定期评估培训效果和应急预案执行情况,确保其持续改进和优化。全面、系统的安全培训教育及科学的事故应急预防措施,不仅有助于减少化学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还能提升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企业的正常运转。
3.3 提高化学品储存、使用的安全、环保性及控制化学品消耗
在化学品储存方面,加强化学品出入库管理,通过详细记录每次化学品使用的数量、领用时间和操作人员信息,确保化学品使用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并定期复盘化学品品种、数量,始终保持账物卡一致;其次涉及易制毒、易制爆化学品,应严格执行“五双”管理制度,专用仓库必须设置视频监控、通信、报警等安全设施,配备安全保卫人员,降低化学品盗窃遗失带来的社会性风险。
在化学品使用方面,安全、环保性是重点考虑因素。应推广使用低毒性、可降解的替代品,从源头减少化学品使用;同时涉及到易燃、易爆、高毒等化学品的使用,除了配备基础防火防爆防泄漏设施外,应关注在生产装置设计、安装阶段,避免正常生产过程中出现设备打开或敞口作业的活动,如打开釜盖间歇式投料作业、敞口卸料作业等,通过机械化或自动化密封加料仓、惰性气体保护以及自动化卸料装置等控制化学品暴露时间与风险。
控制化学品消耗则要求优化生产流程,尽量减少浪费,并通过实时监控和严格配给制度,确保化学品的使用严格按需供给;另外,原料药生产过程中,涉及到易燃、易爆等化学溶剂(蒸)精馏回收作业的,应按照安全监管管理部门的风险评估要求,通过HAZOP、JHA风险分析方法,对标《本质安全安全诊断治理基本要求》与《重点化工企业全流程自动化控制改造验收规范》,配备相应的工艺报警以及紧急联锁切断热源、降温装置、泄漏检测报警装置、静电接地保护装置等防火防爆设施,提升事故预测预警、处置能力。这些措施不仅能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保护环境,更能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结束语
通过对原料药生产中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及管理的细致研究,我们发现需着重考虑化学品的特性,使用、储存环境,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意识等各方面,提出了完善的化学品分类管理制度、持续的安全培训教育、有效的事故应急预防和人身保护措施、适当的化学品消耗控制、化学品使用的安全、环保性以及法律法规的落实等多维度的化学品安全使用及管理措施。同时我们注意到,对于如何在实际生产中落实这些措施,以及如何在不影响生产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化学品的安全使用率,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何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等,提高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也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总的来说,本文提出的化学品安全使用及管理策略,对于规范化学品使用,降低和防止化学品安全事故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希望能对制药行业的化学品安全管理带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健赵东.原料药设备及生产风险控制管理[J].化工管理,2021,(32):112-113.
[2]兰超超.研究化学原料药生产中的结晶工艺[J].信息周刊,2019,0(52):0417-0417.
[3]冯二将.原料药生产过程风险管理[J].当代化工研究,2021,(18):177-178.
[4]沈晓峰,张方明,卢鑫鑫.原料药生产过程风险管理研究[J].化工管理,2020,(05):94-95.
[5]陈炜,杨凯,徐一鸣,吴明洋,梁毅.质量风险管理在原料药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22,53(03):399-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