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文阅读下的小说教学探究 ———以《小二黑结婚》为例
摘要
关键词
群文阅读,典型意义,主题
正文
一、主题背景
在“双新”改革全面推进覆盖的背景下,群文阅读是一种以议题学习为任务驱动,具有创新性的阅读教学形式,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主探究阅读,在师生共同创设的阅读教学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在协作对话中逐渐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以实现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并且群文阅读具有两种方式,一是指将不同的文章按一定的目标、准则、标准等加以组织,把一组文章看作一个整体;另一是指按一定的目标,通过节选部分,带动整本书阅读。本次教学是将两种群文阅读方式进行了综合运用,设计了“探究小说人物典型意义”为主题的微专题教学。
二、过程与方法
《小二黑结婚》选自是高中统编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是以“苦难与重生”为主题,从文学角度建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要求学生通过单元的学习,了解人民群众逐渐觉醒、不断进步的历程。从知识与技能层面,本单元强调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特别需要关注艺术形象的刻画。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是通过“品析文中典型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手法。”达成“探究人物的典型意义,进而把握作品主题,思考革命意义”和“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深化对主题意义的认知”的教学目标。
(一)比较两位“神仙”异同,把握作品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苦难与重生”,《小二黑结婚》是塑造了在历史变革中农民的各类群像,反映了当时农村中新生力量与旧的封建思想及恶霸势力的尖锐矛盾,抨击了农村的封建残余势力,批判了人民群众中的封建思想。课文所节选的部分是小说的高潮和结局部分,浓墨重彩地对两位“神仙”的转变进行了刻画,突显了解放区百姓在民主革命的教育和改造下获得了新生,与单元主题相呼应。因此在《小二黑结婚》的这一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品析小说中人物典型意义的学习任务,设计的第一个活动是““三仙姑”和“二诸葛”同为神仙,其二人有何异同?”,以此分析“三仙姑”和“二诸葛”作为封建落后的农民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在这个微专题中学生较为容易地比较出二人的相同点即二人都有封建迷信思想;在婚姻问题上,二人都反对小二黑与小芹的自由恋爱,要以父母之命给他们包办婚姻。
如果基于课文节选部分透彻地分析出两位神仙的不同之处,对于学生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联系小说的前面章节。因此在预学作业方面,设计了“以小标题形式,概括每章的内容”,为课堂的任务做铺垫。在“三仙姑和二诸葛同为神仙,其二人有何异同?”活动中设计了四个小问题逐渐深入探究“三仙姑”和“二诸葛”虽同是村里的神仙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二诸葛反对小二黑与小芹的自由恋爱的原因探索中,学生可以根据文中二诸葛所说的“结婚可不行,命相不对”得知其反对的本质是二诸葛的封建迷信所致,由此便对二诸葛的封建迷信落后的农民形象有了深刻认识。
文中对于三仙姑反对小二黑和小芹婚事的原因没有直接写到,需要学生根据三仙姑前后的行为、语言及心理,分析出三仙姑反对的原因。于是在这个任务中设计设计了“文中三仙姑和小芹的母女关系比较微妙,请从文中找出三仙姑是如何对待小芹自由恋爱这件事的?”学生通过在课文中找到“三仙姑去寻二诸葛,一来为的是逞逞闹气的本领,二来为的是遮遮外人的耳目,其实让小芹吃一吃亏她很高兴,所以跟二诸葛老婆闹了一阵之后,回去就睡了。” 分析出三仙姑去闹只是为了象征性履行一下家长干预的职责,摆摆女方家长的谱,更是通过“小芹吃一亏她很高兴”可以看出三仙姑对女儿是有嫉妒和争风吃醋的心理,因而此时的她的已不是作母亲的角度,而是同为“女人”的角度。还有学生在之前的情节“在三仙姑看来,小二黑好似鲜果,可惜多了一个小芹,就没自己的份儿了若小二黑跟小芹自由结婚,自己以后和小二黑说句笑话都不可能了。”分析看出三仙姑干涉女儿婚事是出于一己私欲。并有学生补充道文中“二诸葛老婆闹了一阵后,回去就睡了,第二天早上,她起得很迟。”并非像“二诸葛一夜没有睡”。由此可见她对女儿并非是真的关心与疼爱。由此比较学生便可清楚理解“二诸葛”虽因封建迷信反对小二黑的婚事,但在反对中也裹挟着作为父亲对孩子的疼爱之情。而“三仙姑”干涉女儿婚事只是出于一己私欲。
这时有学生提出困惑,“三仙姑”这个母亲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母亲角色似乎有些背离,她为什么会和自己的女儿争风吃醋?对于学生自己所提出的这个困惑,有个别同学提到小说最初关于“三仙姑”章节的中写道“她前后庄第一俊俏媳妇”嫁给了“只会在地里死受的于福”,一个活泼明艳的女子长期在缺少丈夫陪伴和关爱下,婚姻生活不幸,孤独无奈,因此喜欢青年人,才会和女儿吃醋。学生在分析到这个层面时已经对“三仙姑”的形象有了更深地认识,只是没有思考到像这样不幸的婚姻的也是源于封建落后的包办婚姻所致,当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分析到其根本原因时学生也会因“三仙姑”在母亲与女性角色的错位和扭曲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封建思想对当时人们的残害。
(二) 比较周围人看待两位神仙的态度,思考革命的意义
虽“三仙姑”和“二诸葛”同为神仙,但周围人对其还是有显著的不同。通过让学生比较周围人态度的不同,进而探索在态度掩饰下的深层思想。周围人对于“二诸葛”的态度,学生从文中邻居们和他老婆的表现“邻居们有些厌烦,又给他说了一会儿宽心话,就都散了。他老婆道:把你的鬼八卦收起吧!······你就不记得‘不宜栽种’?”中分析出大家对“二诸葛”的迷信并不是很相信的。但学生并未从邻居们对迷信思想的不相信看到当时的百姓思想是具有一定可改造的潜质的,分析停留在表层。
众人对待三仙姑的态度,在高潮部分有浓墨重彩的描写,学生通过众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分析出大家对待“三仙姑”的奚落、嘲讽和猎奇。为了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笔者设计了一个情境追问“为什么大家会嘲笑她?如果你也是围观者之一,面对众人的哈哈大笑,你会笑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产生了思维的碰撞,部分同学认为自己也会笑三仙姑,认为其打扮与身份不符,也不符合当时大众的审美,这种另类的打扮只是为了博得更多的关注,属于哗众取宠。也有同学认为,人人都有追求美的自由,不应该凭年龄而对美的追求有所限制。在学生的争论中,我们发现“三仙姑”并非只是一个自私封建的家长,她也有敢于追求和表现美的欲望,其实质正是有对个性自由和美追求的原始冲动,是女性意识的萌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而她的老来俏偏离了当时社会习俗、规范和公认的模式,因此遭到了大家的嘲讽,由此可知当时的百姓的思想又有一定的落后、守旧、封闭的。
小说的最后两位“神仙”都发生了转变,引导学生探究其意义可知虽然二诸葛对封建迷信是很虔诚的,是百姓中封建迷信的顽固份子,在经过上区里的事件后,连二诸葛都收起了封建迷信的那一套,由此推知其他人就更容易发生转变了。三仙姑将自己的打扮从顶到底换了一遍,将香案也悄悄拆去。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区上教育改造,在思想上支持儿女的自由恋爱,回归到一个做母亲的正常角色中。赵树理塑造这两个“神仙”的形象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既表现了当时百姓受封建思想残害之广,人们是急需需要民主革命的教育和改造,来解放思想和人性。他们又代表了当时受封建思想观念荼毒的两种极端,通过对两位神仙的转变,表现了革命改造成功的可能性。
(三)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深化对主题意义的认知
通过学习学生对封建思想对人们的荼毒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其对落后的边远地区,以及那些地方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民,对封建思想残害性的范围并没有清晰认知,也就导致对其毒害的深度没有认识。所以设计了“比较《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和《祝福》中的“鲁四老爷”与《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和《祝福》中的“祥林嫂”的异同”帮助学生深化对其认识。在分析中学生通过“二诸葛”对小二黑婚姻的干涉,与“鲁四老爷”操控掌管着全家的权利,可以分析出他们背后的实质都是封建宗法权威。“三仙姑”与“祥林嫂”不幸的开始都是源于包办婚姻,“三仙姑”通过“下神”的方式进行反抗,以及其大胆表现出对美的追求的欲望,而被大家嘲讽冷落,最终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祥林嫂”因包办婚姻而导致的两次婚姻,不被当时受封建迷信思想的人们所接受,认为其是不洁之人,而排斥在社会之外。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有文化知识还是无文化知识的,他们都受到了封建思想的荼毒。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民主革命就尤为必要了。使学生对当时的封建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拓宽了学生的时间空间的维度,增厚了人物的形象意义,进而深化了其对小说主题意义的理解。
三、成效
本单元强调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特别需要关注艺术形象的刻画。因此本堂课设计了“探究小说人物典型意义”为主题的微专题教学,在专题中当我提出“三仙姑和二诸葛同为神仙,其二人有何异同?”这个问题时,学生对此很有兴趣,有同学分析出 “三仙姑”是真神仙,而“二诸葛”是假神仙;有同学分析出“二诸葛”反对小二黑婚事的原因是出于舐犊之情,而“三仙姑”反对的原因却是出于一己私欲。到此学生的分析和思考有些停滞不前,他们只是感性地认为“三仙姑”作为一个母亲有些不太符合常理,却没有深入思考为什么三仙姑作为一个母亲不符合世俗。于是我进行了追问“三仙姑为何会喜欢年轻人,和女儿争风吃醋”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所节选之前的小说内容进行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在小说中找到了“她前后庄第一俊俏媳妇”和“只会在地里死受的于福”关于“三仙姑”身世介绍的内容,再经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发现造成“三仙姑”人性扭曲的原因是其不幸的婚姻生活,而其不幸的婚姻生活又是封建思想的产物,由此可见当时封建思想对人性荼毒之深,也彰显了改造人们思想的必要性。在本堂课中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问答、讨论与思考,学生由最初对课文人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其典型性意义的理性思考,也是从“领会”到“探究”的过程。
四、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是基于学生群文阅读的基础上展开,一方面需要学生阅读除课文所节选《小二黑结婚》的其他所有章节,还需要学生再次重读小说《祝福》。因是两种不同的群文阅读方式,对学生的阅读和理解都有一定的难度,需按一定的目标和准则,将群文组织起来,才可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而非是漫无目的地随意读。所以紧扣单元的“苦难与重生”的主题,围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特别需要关注艺术形象的刻画的单元目标,设计了本次通过品析人物的典型意义,把握作品的主题的教学目标。所以本次的小说教学有了大胆的尝试,摆脱了以往围绕小说三要素的教学模式,直接省去了整体感知情节、赏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而是开门见山地抓取小说中的典型人物直接分析,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也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典型意义的理解。
同时本堂课另一个亮点是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式活动“为什么大家会嘲笑她?如果你也是围观者之一,面对众人的哈哈大笑,你会笑吗?”这个活动设计需要学生自己设身处地地去思考,而非是作品的旁观者,以一种上帝的视角来看待“三仙姑”,反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中情境中班里出现了对“笑”与“不笑”的激烈辩论,有同学认为是会笑,因为其不符合社会世俗与常规;也有同学认为不会笑。因为“三仙姑”的依照打扮虽离谱,但也表现了她勇于对美与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因学生们的激烈思维碰撞,在探究中又生成了新的课堂知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又有了一定的提升,也落实了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赵树理.《小二黑结婚》[M]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
[4]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吴泓.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语文学习[J]语文教学通讯,2008
作者简介:马睿嵘(1989-10),女,汉族,上海市青浦区第一中学,内蒙古鄂托克旗人,研究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