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治理

期刊: 农业与科学 DOI: PDF下载

刘志敏

中共沅江市委党校 413100

摘要

劳动力要素是生产要素的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是农村人口中在劳动年龄以内,具有劳动能力并经常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转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走向城市,成为乡村振兴和城市社会治理的新的课题。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有效治理,是关系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流动 乡村振兴

正文


 

备注:此文属益阳市社科联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治理”的理论成果   

 



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治理明确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措施。其一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引导产业有序梯度转移,支持适宜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发展,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企业,支持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稳定农民工就业,保障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其二是支持乡村创新创业: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1

由于受农村条件的限制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农村劳动力存在着流动的盲目性和管理的混乱,成为乡村“治理有效”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实现。因此,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治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1.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空心化严重,妇女和老人成为现在农村的主要劳动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使思想层面的解放更加深入人心。农民不再守着自己的土地,而是大量涌入城市,渴望成为新的城市市民。据调查,农村常住人口中,1850岁的青壮年男劳动力所占比重仅为10%左右。妇女、老人和儿童成为农村常住人口和主要劳动力,导致农村遇到防汛等重大突发情况缺少劳动力,部分地区土地减产甚至荒芜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村的活力,阻碍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2. 劳动力的流动比较盲目,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力度加大,流动的整体趋势是从农村向城市,从农业向非农业,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指导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流动的盲目性比较大。大部分劳动力流向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与家里相距遥远,不能参与孩子教育、家庭管理与家乡建设。特别是孩子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只能成为留守儿童。

由于农村流出的劳动力与用工单位之间往往没有签订正式合同,或者合同偏向于保护用工单位的权益。再加上经济的持续低迷,使得部分企业经营者难以为继。特别是资金周期相对较长、风险相对较大的行业,经营者往往把风险转嫁给流出的农村劳动力。随意解聘、克扣甚至拖欠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

3. 劳动力的专业技能不强,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增加了企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难度。受传统观念、思维定式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建筑工地、制衣厂或服务型行业。劳动时间相对较长,收益相对较低,大部分流向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生活在城市的底层。理想的城市生活与现实的底层生活之间的巨大落差,加上受周边群体和自身基本素质的影响,容易出现偏执行为,增加了企业管理和流入地社会治理的难度。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要素:

    农村劳动力大肆流动,既有农民内心的主观意愿,更与经济发展形势,社会发展需求和城乡二元差距有着密切的关系。

1.农村土地少,农民需要外出打工来增加收入。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耕地20亿亩,人均耕地为1.38亩,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处于世界中下水平。农村人口5.8亿,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3.4亩。在人口密度大的湖区,农民人均耕地不到1亩;在山区,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农民可耕种土地更少。再加上农村土地承包期限为三十年,一些农民家里新增人口承包不到土地。农民依靠有限的土地产出的收入,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农民生活水平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实现同步提高的预期难以实现。2

在广大农村,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收入一般由农村土地产出收入和外出打工的工资收入组成。如果家里劳动力比较稀缺,或者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农村家庭,一般经济比较困窘。

2.城乡发展差异大,农民渴望到城市寻找更多更大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和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城市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导致城乡二元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在财富迅速集中的社会大环境下,农村的财富机会相对较少。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城市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会,撬动了农民固守家园的传统思想,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寻找更多更大的发展机会。

3.农村公共服务滞后,农民渴望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尤其是教育和医疗。

 农民物质条件得到改善后,渴望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由于农民居住比较分散,农村经济落后,导致农村公共服务相对滞后。3特别是影响每家每户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农村和城市有着比较大的差距。

据调查,农民家庭都希望希望孩子能到城市里面读书,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将近一半的农村家庭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城市的学校接受教育,受条件约束的孩子则只能在农村接受教育。导致农村呈现“老师不愿来,学生留不住”的循环之中,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

 三、农村劳动力的治理研究:

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给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需要基层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民进行有序培训和引导,让大量农村劳动力发挥潜力,既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动力,更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缩小城市和乡村发展差距。

1.基层政府和相关的社会组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流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导致一线城市负荷太大,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或者工资低,不能享受到相关的社会服务。基层政府或相关的社会组织需要对农民工进行相应的培训,帮他们分析城市和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让他们的流动有方向不盲从。

2. 多措并举提高劳动者技能。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一,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专业技能的缺失,导致他们就业时局限太多,影响企业效益和自身收益。需要多措并举,提高劳动者技能。

加大专业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大力推进高中生的职业技术教育,让相关学生掌握一到两项专业技能;加大对年轻农民的技能培训,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向,掌握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的技能。

加大文化知识培训,提高劳动者各方面素质。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里缺乏存在感,一方面与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有关,另外,也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跟不上城市的文化节奏有很大关系。需要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文化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能遵守城市规则,降低城市管理难度,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3. 加速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村劳动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农村劳动力外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发展缓慢,缺少相应的劳动岗位。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要加速发展县域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企业引进来,让农民既能照顾好家里,也能兼顾经济效益。要加大农村发展力度,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要跟上时代的节奏,让农村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魅力乡村4

 

参考文献:

12019年   《中央一号文件》

2】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刘欢欢  刘艳秋   《财税金融》 2013年第17

3】农民闲暇时间消遣方式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调查   《管理视窗》

4】2013年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