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摘要
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
正文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供给和保障,是不可替代的基础性资源。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是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水土保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要求,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保障农业稳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乡村旅游、实现农民富裕有机结合起来。
1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1.1有效提升群众幸福感
春秋时期管子曾经规定,官员在森林里巡行,不让百姓砍树,以保护森林。春天播种时不违背农时,春苗要培土充足,不杀雏鸟幼兽。限定砍伐森林的时节,及时预防和扑灭森林、湖边的火灾。保护植物的生长,种植好麻桑五谷和瓜果蔬菜,养殖好家畜,让百姓吃饱穿暖,只有保护好田地、水渠和水塘,水才能存储并使用,百姓的生活才能得到改善,国家才能富强起来。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产生了变化,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群众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居民期待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对于平等享受优质生态产品与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期盼越来越高,人民更加渴望弥补城市与农村在公共设施方面的鸿沟,要求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
谋划发展。”
1.2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总书记在进一步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路径中,提出“五个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组织振兴”的科学论断。生态振兴作为其中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首先,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乡村生态振兴”作为其中之一,是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为追求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大力推进生态振兴,推动产业的生态化。同时,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专业人才,创造性地为当地生态建设出谋划策,这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平台。此外,乡村组织宣传生态政策,积极营造乡村生态文化氛围,能更好地发动群众力量,为乡村振兴打下群众基础。其次,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自然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延续的重要根基。亦或说,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与前提,没有自然,一切都将是天方夜谭,更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而,只有生态振兴了,才利于其他四个“振兴”的实施。即是说,乡村振兴的基础工作是生态振兴,若不重视生态保护,其他的发展将无法可持续,终有尽头。
2水土保持特点
城市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有敏感性、人为性和突发性。敏感性是因为城市建设项目比较集中,人口密度大,水土流失产生的社会影响大,敏感性非常高。人为性是由于城市建设活动扰动地面造成大量人为水土流失。突发性是指水土流失最严重阶段在施工阶段,遇到强降雨很容易产生突发性的水土流失危害。城市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有临时性和生态性两方面特点。临时性是指针对施工期动态变化的水土流失过程所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的特点。生态性是指水土保持工作要跟后期的永久措施和环境美化结合起来。
3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3.1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
在新形势下,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地形、土壤、水文等特点,提出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方案,确保水土保持目标的实现。同时需要对区域及项目进行全面的水土保持评估,包括土地扰动、土石方平衡、现存水土保持措施等因素,确保编制的方案科学合理。结合不同地区和项目的特点,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通过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和评估,可以全面了解项目对水土流失等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2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监管,确保施工符合环保和生态要求
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要求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确保施工的环保和生态要求得到有效落实,必须加大监管力度,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施工的环保水平。(1)实时监测施工现场。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应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例如,通过安装环境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施工区域的空气质量、水质、噪音等环境指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应对措施,确保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时常会因为一些管理不善或施工不当而对现有水土及植被等造成破坏。对此,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场的巡查力度,及时制止和整改现场施工中的违规行为,并责令责任人或责任部门对过错进行及时补救,保障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3)施工人员的素质及环保意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环保效益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施工单位要对施工人员定期开展培训教育,提升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并增强其环保责任意识,在实际施工中主动遵守环保施工规范,严格把控施工质量,减小对农田原有环境的负面影响。(4)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应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农田水利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比如,在农田水利实际建设中,要求施工单位提前制订环保方案,进行审核及评估,对于不足之处进行及时调整,最大化地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环保效益,减小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3.3提升科学规划水平,统筹治理
水土保持规划是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基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依据,水土保持规划要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有机结合,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目标,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增产增收和生活质量提升结合起来,与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科学配置水土保持各项措施,最大限度发挥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过程中,统筹兼顾,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从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积极推进“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同治”,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3.4合理的植被覆盖措施
合理的植被覆盖措施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的一项关键对策,通过科学规划和实施植被保护,有效减缓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为农田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首先,植被覆盖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农田周边、河道、坡地等关键地段植被的合理布置,可以有效降低雨水对土壤的冲击力。植被的根系能够牢固地固定土壤颗粒,形成天然的保护层,防止土壤侵蚀和流失。这种覆盖不仅保护了土地的肥力,还维护了农田的地貌结构,为农业的可持续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其次,植被覆盖对于土壤质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机质通过植物的分解进入土壤,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结构、保水保肥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植被覆盖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土壤改良剂的角色,有助于提升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此外,植被覆盖也对水体生态系统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通过植被的阻隔,可以减缓降雨引起的地表径流,使水分渗透到土壤中,减少水流中的泥沙和养分的流失。这对于水体的清洁和湿地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湿地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调节水质、保护水源,植被覆盖的维护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3.5合理计列动态重复的工程量
施工动态过程中,重复工程量计列是一个难题,如排水沟、沉沙池、拦挡、覆盖等,从场平阶段到完工阶段,要多次布置,这也是与其他专业区别较大的地方,应合理选择定额、标准,确保投资计算的准确性。根据现场施工工艺和工期的分析,在一个实施年度内,场平和挖填方边坡等主要土石方扰动阶段,可以计列3次重复工程量,其他阶段可以计列1-2次重复工程量,年度施工期最多可以计列5次重复的工程量。施工单位应优化施工组织和工序安排,在满足防治水土流失的要求下,合理设置临时措施的重复次数。
3.6完善生态文明考评机制
一方面,要提高生态环保监督力度,设立专门机构,扩充监督队伍,聘用专业人员,提高生态执法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基层干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突出绿色考核,用考核的手段约束基层干部。同时畅通农民监督渠道和举报机制,实现监督的常态化。
结语
乡村振兴中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关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福祉的重要议题。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且必须予以重视的任务。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仅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质量,应以保护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来推动生态文明创建。同时,将环境保护与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助力更好地实现农村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另外,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只有解决好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问题,才能真正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心宇.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关系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35):236-238.
[2]潘永安,王巧利,何文虹.论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J].中国水土保持,2020,No.458(05):26-27+43.
[3]王琪.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作用及防治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3,36(7):102-104.
[4]柳荣先,马勇,杨国礼.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作用及防治措施:以昕水河流域的水沙变化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1995(4):43-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