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袁敏芳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昆山高新区紫竹小学,江苏昆山215300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正逐步转型,由单一的知识传授向更为综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德育作为培育学生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环节,其地位在小学教育中愈发显著。小学语文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既代表着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升级,也回应了新时代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期待,通过将德育元素自然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借助生活化教学内容与方法,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自然接受道德价值观的熏陶,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本文深入剖析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与实际应用价值,旨在为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

小学语文;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正文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已不仅限于语言文字的传授,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道德品质的培养。德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正成为教育领域的新趋势,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突破,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既获取了知识,也得到品德的提升。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深入探讨小学语文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路径,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具体、实用的教学参考,以共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少年。

一、小学语文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的意义

(一)促进德育理念的直观理解与内化

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引入,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变得更为直观和生动。通过将德育理念融入生活实例,学生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直观地感知和理解道德观念,更易于将这些观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标准,这种教学方式增强了德育实效性,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且正面的道德品质。

(二)深化学生的情感认知与表达能力

在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学生有机会通过文学作品和实践活动深入体验各种情感,拓展深化自身情感认知。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通过写作、朗诵等方式培养情感表达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同情他人,还能提升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沟通能力和共情能力。

(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活化教学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德育内容的渗透使得学生在提升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注重自身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二、小学语文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内容选择困难

将德育内容融入小学语文教学,首先面临的是如何精准挑选适宜的德育素材,生活中的道德议题纷繁复杂,要将其转化为既贴合实际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对教师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加之现代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学生间价值观的差异性逐渐凸显,要求教师在选择德育内容时,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性与审慎态度,确保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课程压力和时间不足

在现有教育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需应对紧张的课程进度,导致即便教师有意愿进行德育渗透,也常常因时间紧迫而难以付诸实践。德育的实施需要充裕的时间和周密的规划,但在快节奏的课堂教学中,德育环节往往被迫缩减或被忽视,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还需设法腾出时间进行德育引导,这无疑增加了教学难度。

(三)评价体系问题

当前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仍主要侧重于学术成绩,这种倾向对德育的推进产生了不小的阻碍。由于德育成效难以通过量化指标来体现,且其效果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因此在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中,德育往往被边缘化。这种评价体系不仅引导学生和家长过度关注学业成绩,也影响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德育的投入,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将受到制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深入实施也将面临诸多困难。

三、小学语文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体味红色文章,培养爱国情怀

爱国之情,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和灵魂,这种“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情感,凝聚了民族的力量,更激励着一代代人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教学过程中,红色文章的传授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是一次对学生爱国情怀的深刻熏陶。红色文章背后蕴含着新中国成立的艰辛与辉煌,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篇章,教授这些篇章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字的表面意义,更要引领学生穿越时空,深入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领略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未来走向。从小培养爱国情怀至关重要,语文教育中应该注重传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以《七律·长征》为例,这首诗生动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革命战士的英勇无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手段,展示长征途中的历史图片与影视资料,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更加直观地感受长征的艰辛与伟大。通过全班朗诵的形式,让学生用声音去表达诗中的豪情壮志,进一步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红色文章,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之情。

(二)树立模范,培养品格

小学时期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习惯、性格和品格在这一时期逐渐塑造和定型,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孩子们学习习惯与方法的重要时期,将德育建设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必要且重要,这种融合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更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教授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思考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促使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授《匆匆》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他们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让他们意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自己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感悟,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与时间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珍惜时间的意识和自律品质。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思考与分享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力与分析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接触到课文中的正面榜样,受到启发与激励,进一步塑造积极向上的品格。

(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解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教学手段相对刻板单一,“填鸭式”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随着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引入,这一局面有望得到根本性改变。

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强调将德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旺盛,教师需紧紧抓住这一特点,通过创新教学方法点燃学生学习火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从中发掘并探讨蕴含的德育元素,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实现知识与品德的双重提升。

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也是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学生能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德育的力量,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其内涵。以《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通过表演情景剧的形式来呈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在排练与表演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深刻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珍贵,学会珍惜和以及感恩身边的亲人。创新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并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升品德,实现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园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承载着品德塑造的重要使命,以往的小学德育教育过于偏重理论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不足,为突破这一瓶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实现德育与生活的深度融合。通过实际生活的锤炼,提升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确保品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特别在小学语文教育领域,应探索素质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携手并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尤淑珍.浅谈小学语文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10):172-173+176.

[2]赵瑞芳.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教学[J].当代家庭教育,2020,(06):169.

[3]沙玉磊.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新课程,2020,(25):224.

[4]吴超慧.语文教学中德育生活化教育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25(04):112-113+11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