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三问"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正文
引言:在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当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整合精细化的教学思想,对教学方法、内容和过程进行优化,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取得进一步成长发展。
一、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教学方向
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标理念下开展课程教学应当明确教学方向,需做到一问结果,二问过程,三问方法,结合逆向教学设计,以目标为导向,基于OBE理念,对教学内容、方法、过程进行重构优化,提高教育水平,即教师需明确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到怎样的程度。具体来说,语文教师需要剖析当前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概念,从语言构建与应用、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审美鉴赏等多个维度,评估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必备的品格和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来设计教学目标。相关目标应当聚焦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而非单纯教授语文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但是,每一位学生在核心素养能力方面的表现存在差异,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依据,基于最近发展区原则,评估学生的核心素养欠缺,设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以提升教学活动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例如,在《牛郎织女》一课中,教师从期望的学习结果出发,逆向设计教学活动,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目标,然后根据这些目标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基于OBE理念,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而非单纯的教学过程。在《牛郎织女》一课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故事内容的记忆,更重视他们在语言、文化、思维、审美等方面的成长。为此,教师设计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小组讨论等,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明确本课的教学结果是:“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特点,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语言构建与应用上有所提升,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式复述故事;在文化素养方面,学生能够理解并认同故事中蕴含的勤劳、善良与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在思维能力上,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提出个人见解;在审美鉴赏方面,能够欣赏故事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在具体的方法设计层面,教师可做出以下的变动和调整:
1语言构建与应用:采用角色扮演、复述故事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文化素养:通过故事讲述、文化对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文化认同感。
3思维能力:利用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方法,鼓励学生思考故事中的深层含义,培养批判性思维。
4审美鉴赏:通过朗读、配乐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故事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二、立足教学目标,引进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师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设定教学目标之后,便需要引进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和任务,从而增强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应当审视当前教学活动的局限性,转变传统偏向于知识灌输和机械记忆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其中,可以引进情景教学、项目学习、翻转课堂、分层教学,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教学目标为基准。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活动的适应性。同时,教学方法也应当得到持续不断创新优化,需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灵活调整。为此,教师需要引进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基于学生的实际表现以及在学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调整,以提升教学活动的适应性,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故事背景,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星空图,模拟银河的浩瀚无垠,同时播放轻柔的古筝曲,营造浪漫而略带哀愁的氛围。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中,更容易理解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通过对“银河”一词的视觉化呈现,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该词汇的理解,还更好地把握了故事中的情感线索。此外,教师设计了一个“牛郎织女文化节”项目,要求学生分组制作手抄报或PPT,展示故事的主要内容、文化意义、个人感悟等。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创意设计等,全方位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项目学习,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文知识,还锻炼了团队合作、信息整合和创意表达等能力,这些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立足学科融合,开展合作互动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可带动学生参与迁移性学习,打破学科壁垒。其中需要探讨学科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从政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层面进行深入研学,例如,从教学内容层面,语文学科中的语言构建与应用可促进学科内容之间的紧密结合;而文化思维、审美鉴赏可以与艺术课程进行深入融合。而在具体实施方面,则可以引进项目合作,结合steam教育模式,打造大专题、大概念,引导学生参与理实一体化探究。另外,跨学科教学还需要实施有效评测和改进,需要以多门学科老师的评价为基准,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灵活调整,反映出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因此,教师需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合作指标,引进跨学科研学项目,通过项目式学习,带动学生提升能力、思维和素质。
例如,在上述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合以下的跨学科融合思路:
语言与艺术融合:利用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加深学生对故事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文化与历史融合:结合历史背景,探讨《牛郎织女》故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科学与社会融合:通过天文学知识,解释“银河”等自然现象,同时探讨社会变迁对民间故事传承的影响。
为了确保跨学科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师需整合项目式学习:牛郎织女文化探索项目,其中,教师引导学生组建跨学科小组,每组包含语文、艺术、历史、科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各组需完成以下任务:
语文组:负责故事复述、关键词汇解析及文学评论。
艺术组:创作与故事相关的绘画、音乐或舞蹈作品,展现故事情感。
历史组:研究《牛郎织女》故事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科学组:探索“银河”等天文现象,并讨论其与故事的联系。
成果展示:各组通过PPT、视频、展览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进行跨学科交流。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语文学科的知识,还通过跨学科合作,拓宽了视野,提升了综合素养。艺术组的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故事情感,这促进了他们对语文教材中字词句的深层次理解;而科学组的学生则通过天文学知识,为故事增添了科学色彩,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除此之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入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如艺术组在创作音乐时,可以运用数学中的节奏和旋律知识;科学组在解释天文现象时,可以运用技术工具(如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
四、引进信息化授课,强化实践应用
在新课标中提出打造智慧语文课堂生态体系的要求,为此,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环节尝试对现有的信息化授课模式进行开发优化,分析当前教学活动存在的局限和不足,尝试改进方法、机制、程序以及底层逻辑,重构教学生态体系。其中,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全生命周期引进信息工具,可在课前导学、课中教学、课后辅导方面做好有效调整。比如,在课前导学环节,可以向学生提前发放导学案,引导其提前熟悉课程知识内容,而导学案引进智能评测模块,反馈学生的预习成果,以及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利用信息工具,创造情景,打造良好的互动空间和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而在课后,教师则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学生闲散时间,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范围。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当对信息化授课模式进行开发优化,从全过程指导的维度,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教学闭环,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品质。
例如,教师提前设计并向学生发放了《牛郎织女》导学案,内容涵盖故事背景、关键人物、重要情节等基础知识,并设置了预习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导学案中嵌入了智能评测模块,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可通过该模块进行自测,系统即时反馈预习成果,并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根据智能评测模块的数据分析,了解每位学生的预习情况,为课堂教学提供个性化指导的依据。后续,通过智能评测模块,教师能够精准把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则能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片段或配乐朗诵,创设出浪漫而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故事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互动教学平台,如电子白板、在线问卷等,设计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见解。通过互动平台,教师能够即时收集学生的回答和反馈,进行点评和补充,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课后辅导环节,教师利用学校或第三方平台提供的在线资源库,为学生推荐与《牛郎织女》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视频资料等,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并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教师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和练习题目。
五、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带动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灵活探究,并且指引学生开展迁移拓展探究,提高学习品质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玉华."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三问"[J].江西教育, 2023(14):63-64.
[2]金传月.三问:让语文课堂迸发勃勃生机[J].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7, 000(012):72-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