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设计基本问题以及问题串的方法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问题串;基本问题;
正文
一、设计问题串的来源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在提问之前,应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这样可以避免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甚至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几个问题:“读一读”、“你喜欢哪几个句子?”“为什么?”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了许多问题,让我们看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状态。教师又进一步提问:“你认为在这篇课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这样的提问既有针对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而且使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文章的主旨。
2.在练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串。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回答“雨来为什么要让鬼子来捉他?”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难回答的问题,学生对于雨来为什么要让鬼子捉他非常好奇,而通过笔者的提问:“你是从哪里看到的?”学生发现了雨来帮助八路军和鬼子巧妙地周旋并最终取得胜利的事情。因此这个问题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于是笔者再问:“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雨来是怎样帮助八路军和鬼子巧妙周旋并最终取得胜利的?”这样让学生把自己阅读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写出来,然后再归纳出雨来帮助八路军和鬼子巧妙周旋并取得胜利是因为他机智勇敢、有勇有谋、敢于同敌人作斗争。
3.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在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写下“我今天学了哪些本领?”“我今天收获了什么?”“我今天有什么新发现?”通过这一系列有针对性、有价值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今天学了什么本领?”“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说一说吗?”这些问题既有知识层面上的,也有能力层面上的;既是低层次的问题,又是高层次的问题;既是从知识层面上提出的,又是从能力层面上提出的。这些问题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
二、设计问题串的目的
问题串的设计应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展开。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问题串一般要设计得有层次性和逻辑性,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规律。
1.通过“读”让学生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感,让学生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
2.通过“思”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设计问题串时,要尽量贴近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实际,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机会。
3.通过“说”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的见解。设计问题串时,要有层次地安排一些活动,使学生能在小组交流、生生交流中相互启发。
4.通过“评”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评价和交流学习成果,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
5.通过“练”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设计问题串时要注重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和与他人对话等,使问题串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让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提取出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6.通过“议”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设计问题串时要能引发学生对某一问题或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并通过“议”来激发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从而实现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探究、人人提高的目标。
7.通过“创”让学生不断创新与发展。设计问题串时要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三、设计问题串的原则
问题串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有逻辑、有条理、有层次地思考和探究。因此,问题串的设计要做到:1.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不能杂乱无章。2.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不能简单地把问题串等同于问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将问题串分层设置。3.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4.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多角度提问。5.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能够说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和困惑。“问”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在教学中要注重“问”的方法:教师要将课本中分散零碎的知识点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增强解决问题能力。“问”是启发思维,让学生能够在思考中领悟知识。
四、基于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基本问题以及问题串的可行策略
(一)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学生的认知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而发现问题就是学生认知需要的一种方式,通过发现问题,学生才能自主构建新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教师先让学生了解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是因为小数点对齐了。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做小数点移动的题目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如果小数点移动1个单位后小数不变,就说明小数点移动1个单位后小数大小不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质疑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乐于提问,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三)要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思维过程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
通过这些问题串设计可以将课本中分散零碎的知识点通过层层推进、层层递进地进行引导和启发,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好“问”这一工具,让学生在“问”中经历知识构建过程,在“问”中体验学习乐趣,进而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四)要精心设计问题串,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串的设计,要做到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串要有层次性,应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首先提出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并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这样设计问题串,使学生把课文读通顺了。再让学生分析乌鸦喝水的方法:为什么它用了几种办法都没有成功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然后提问:乌鸦最后用什么办法喝到了水?这样设计问题串,使学生明白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善于从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出发精心设计问题串。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探究、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五)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为他们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使他们的知识和智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一个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长城》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前将文章中所描述的长城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想象。例如: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伟大奇迹,它有五千六百多公里长;有许多不同形状的城墙;还具有防御功能和军事用途等。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长城的好奇心,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注意从学生的“疑问”出发,设计问题串,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之火燃烧得更旺,那么,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所以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精神,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创设新颖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好问题串要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三会”教学原则。课堂上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吴欣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策略探究[J].考试与评价,2020(07):55.
[2] 王婷婷.小学课堂教学中高效提问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02):17-18.
[3] 杨彩英.浅析小学课堂提问如何问到“点子”上[J].考试周刊,2021(85):26-28.
[4] 肖红叶.小学生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策略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5] 苏诗童.基于问题连续体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