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时代下乡村小学语文教师成长之路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成静娴

江苏省滨海县五汛实验小学

摘要

新时代新要求,教师的教学重点因此亦作出重大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教师当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教育教学创新的方式方法,引领学生积极探索有效学习的新策略,在坚持实现教学相长目标的同时推动自我发展,不断成长。在此背景下的乡村小学语文教师,更是需要通过不断地探寻正确教育教学方法,取得高质量教学成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乡村教师;成长发展

正文


新时代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及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学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由师者带有权威地进行知识传授转向了师生和谐地进行思想的碰撞。在九年义务教育经已普及的当下,备受社会关注的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应当充分地认识到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是相互促进的,应当通过不断地观察分析和尝试进行教学的策略选择,从而找到合适自己的教育教学新方向,迈向更为广阔的成长之路,也让学生在创新的教育方式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充分展现本我本真。笔者借此提出几点拙见,将对新时代下乡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成长之路展开相关探讨。

一、成长之路需要学会以自省促自我完善,坚持新课改核心观

成长之路未必一片坦途,也许还是遍布荆棘的。众所周知,越发达的地方资源必然是越优越的,反之也是同样的道理。乡村远离城市,所拥有的资源就比较贫乏,教育资源也是肉眼可见的紧缺,其中包含了人才资源。在此艰苦的环境下,乡村的小学语文教师若想超额完成教学目标获得成长,便需要学会在多次自我反省和自我检讨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缺点,挖掘出潜藏的能力并研究其对教学的可取之处,进而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策略,促进自我完善实现专业的发展。打个比方说,在进行一年级第一课的识字教育时,语文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先做好充足的练习,再在结束后回顾练习反省自身,问问自己刚刚练习《天地人》认字讲学时的态度是否足够亲切,讲授的方法从小学生的思维来看是否能够理解。当自认讲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时,便要开始进行改变和完善了,如将语气变得更轻更俏皮些,或者是将惯常的教学方式改变,加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教学变得更清晰更接近孩童的思维世界。

学会自省并发现问题,让教师在不断纠错的道路上收获成长。成长之路若非坦途,也不妨走它一遭,有荆棘的路途何尝不是遍布玫瑰[1]

而成长之路除了有教师自己,还有他的学生们。乡村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通过反复自省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时刻关注着学生具体学习进度,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清晰知晓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人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存在,教师不能把学生仅仅看作知识的容器,反而应当明确学生才是掌握知识并赋予应用的主体,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完成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在《识字一》中,教师向小学生们教授“天”字的时候,不是要苍白的让学生学会它的笔画顺序,了解临近的词组有哪些,将知识一股脑塞给学生就完事,而是应该让教师带着学生去临摹,在一撇一捺中了解字的含义,字上面一横,下面一个像正面站着的人,两者一结合就是一个人头顶上方的苍穹,也就是我们说的,同时习字的过程中让学生抬头望见那白白蓝蓝的无边无际感受其发自内心的对天空的纯真向往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重视“人”的主体地位,让“人”开始学习。

二、成长之路需要重视乡村特色教育资源,打造独特教学风格

乡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应深植于本土,在成长的道路中发掘属于乡村特有的资源,利用其特殊的教育资源展开教学。即使如上文所说乡村资源比较贫乏,但总归会有它自己的优势。乡村里金黄的田野能成为小学生手里一篇秋日丰收的佳作,满山的姹紫嫣红能成为小学生笔下一首曼妙的诗词,玉翠葱茏的参天大树和涓涓流淌的溪河也能成为小学生亲眼见证的篇章。乡村其他教育资源许是真的不多,但属于大自然的教材和脚踏实地的实践却是城市都不可多得的资源,乡村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对本土的特色教育资源予以重视,学会挖掘身边的素材,带动学生感受周边的一草一木,将教材的文字切实转化成实景。就如同三年级第七单元中的《大自然的声音》或是第六单元《美丽的大兴安岭》,乡村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外拓展,去到森林里听风吹树叶的声音,去小溪边上听水哗哗流淌的声音,去池塘听蝈蝈唱歌的声音,通过实地考察探索,小学生会对此印象更加深刻,往后每当他们翻书翻到对应章节或者看到类似文章时,关于自然声音的记忆就会席卷而上。重视乡村特色教育资源,为小学语文教师成长之路的畅行不断加码[1]

用本土特色资源进行加码很重要,发掘自己本身潜藏的资源也很重要。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学会将自身特长融于课堂教学中,打造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形成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成长的大厦添砖加瓦。什么样的教学风格才算独特,那必然不是传统的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学生听教师讲完即下课。乡村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试着借美术画画的优势打造特色,又或者借多媒体的搜索引擎能力建立动态课堂,抑或是发挥语文的优势当个剧本编剧也是可以的。有美术功底的教师在黑板随手画个标准圆形的地球就能让学生欢呼崇拜,运用多媒体技术搜索合适的教育动画的教师会让学生上课全神贯注,将课文改编成小剧场的老师营造情境教学会让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变得更高。乡村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五年级的《自相矛盾》一文时,就能运用网络技术搜寻《自相矛盾》的教学动画,动画片往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利器,由此既可以降低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抗拒心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竞猜趣味。打造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便于挖掘学生学习兴趣推进课堂教学,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成长之路需要明确语文核心培养方向,努力实现教学相长

乡村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明确语文核心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是其成长的必经之路。在没有丝毫了解的语文存在意义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无疑是偏离方向的。教师需要明确语文的核心素养囊括了“语言的构建运用”、“思维发展提升”、“审美鉴赏创造”和“文化理解传承”四个方面。只有在此指导下进行教学,方可推进教学的正向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比如说通过《田忌赛马》让学生懂得扬长避短,打破规矩开拓思路;或者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中倡导学生向雷锋叔叔般积极做好人好事,由此树立正面学习榜样,培养健康人格心理,传承雷锋精神。语文核心培养方向是语文教学的指示路标,教师找准方向阔步前进,坚定的脚步会在成长之路留下醒目的痕迹,直至远方[3]

“教学相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师德修养层次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文中我更愿意认为它是乡村小学语文教师成长之路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在我看来它既是马车,又是终点站。“教学”,教中有学,学中有教,“相长”,相互发展,那么“教学相长”很显然就是希望能让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在课程内容学习中,得到共同发展,你促进我,我促进你,相辅相成。教师需要通过“教学相长”的目标不断鞭策自我,针对学生的具体进度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减少学生的无效学习,同时在不断地思索探寻中完善教学策略,实现高质量教学,最终完成“教学相长”。以《伯牙鼓琴》为例,教师通过分设小组演绎伯牙与钟子期的交往情景,使得学生对该课文身临其境,进而领悟加深学习变得更畅顺,与此同时教学通过对比没有进行情境演绎的课文学习情况,能确定该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从而推进教学的完善。由此可见教学相长便是双赢。

结束语: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乡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成长需要对新课改作出积极响应。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今的教学重点要兼顾教师的知识传递和学生的知识接受,打破传统改变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方式;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关注教学的质量成果,也要留意学生的学习心理,针对其学习进展及时进行调整;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要认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该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学生全维度教学目标,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塑造健全人格,发展兴趣爱好。教师通过自我反省和检讨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不断挖掘自身潜藏的能力,不仅要端正态度立足于乡村,对本土的特色教育资源予以重视,借此打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专业竞争力,还要明确小学语文育德育人的核心培养方向,选择与学生适配的教育方针策略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吴富娇. 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对策的研究[J]. 现代农业研究,2021,27(4):41-42. 

[2] 张正宝. 守望"乡村"留住"乡愁"——培植乡村学校小学语文优秀种子教师[J]. 考试周刊2018(6):38-39.  

[3] 王维美. 提高乡村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策略探究[J]. 少男少女,2020,4(36):71-7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