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路径探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袁素霞

山东省济宁教育学院附属小学, 山东 济宁 272000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不仅要与国家课程相衔接,还要与学校的特色发展相结合,形成“一校一特色”。然而在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临着“课程设置少、劳动资源缺、评价单一、师资不足”等困境。在新时代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不断探索实践路径,做到“课程体系系统化、教育资源丰富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基于此,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举措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旨在为小学劳动教育品质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正文


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有效提升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明确劳动教育的实施目标和主要内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家校社协同共育合力为学生劳动品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明确劳动教育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要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为目标。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关键时期,劳动教育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思想意识和品德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世界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他人、服务社会的良好品德。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家务和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锻炼其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和挫折等意志品质,激发其劳动兴趣和潜能。同时,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培养其热爱劳动、尊重他人、服务社会等良好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2.基于劳动教育主题,课程体系系统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入劳动教育是指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使其与国家课程相衔接,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劳动教育课程和相关拓展课程两部分,其中劳动教育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核心载体[2]。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转变传统的劳动教育理念,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例如可以增设“校园生活劳动”“校园生产劳动”等内容,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例如:低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其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中高年级学生主要任务是培养其团结合作、乐于奉献的品质;高年级学生则是培养其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对课程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例如: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科教学等方面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更加系统、科学、合理。

3.发挥多元合力,丰富教育资源

学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在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如在苏中地区,许多学校都以种植作为特色。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土地和农场等资源开展劳动教育。例如在苏中地区,很多学校都会根据学校的特色种植不同品种的农作物。比如在春季的时候,可以种植草莓和各种蔬菜等;在秋季的时候可以种植玉米和各种水果等;到了冬季还可以种植土豆等。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农业基地进行参观和学习。如在苏中地区,有的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农业基地。通过实地参观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农作物是如何种植、生长的过程;在参观结束后,教师还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4.以课程融合为主线,开发劳动教育课程

劳动教育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阵地,需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学科课程之中。教师要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要求,找准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契合点,依据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合理安排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有效促进小学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根据新课标的“劳动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重要的综合素质之一”这一要求,在小学劳动课程中融入学科知识,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可以丰富学科课程体系。例如,在《数学》“测量与丈量”主题中,可以以测量为主线,组织学生学习测量植物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原理。在《科学》“植物生长”主题中,可以以植物生长为主线开展相关劳动实践学习活动。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要素,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所学技能进行整合与应用,帮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两个层面提高综合素质[3]

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渗透式融合。实践活动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例如,在“种植与收获”主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种植活动中了解农作物的种类、生长周期以及收获方式等内容,掌握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和知识技能。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植物调查”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查找、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与植物有关的信息,了解植物生长过程和相关知识技能。

5.以活动为载体,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一是组织开展校园劳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劳动教育资源,定期举办校园劳动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如班级环境卫生评比、学校“我是小小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同时,要通过校园环境的美化、绿化,让学生参与班级的卫生打扫工作。学校可以结合各年级段的特点和课程安排,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如“走进社区”“走进工厂”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劳动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辛勤劳动的意识。

是开展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到社区或企业参观学习,如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去福利院帮忙打扫卫生、去生产车间学习科学操作技能等。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4]

是开展研学活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等资源,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研学旅行,如参观农业合作社、开展野外生存训练、到生产车间学习等。研学活动不仅让学生体验了田园生活乐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是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举办创客活动或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关项目进行学习和研究。如成立科技社团、设计制作机器人、发明创造小发明等;也可以组织开展创客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利用校园宣传栏、校报、校园网站等宣传媒介发布“职业体验周”“职业体验日”“劳动最光荣”等主题广告,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和特点,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

6.以家校合作为基础,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新时代背景下,家长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的途径和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时,家长配合,没有形成家校合作共育的良好氛围。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家长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可以通过学校召开家长会、举办讲座等形式加强家校合作。其次,可以通过发放家长问卷等方式,了解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程度及在劳动教育方面的需求。再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中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灌输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

7.以评价机制为引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新课标要求“建立健全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的有效途径。为此,首先小学应建立完善多元评价机制,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从主体、内容、形式、方法、渠道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避免唯成绩论,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5]其次,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及不同学段劳动教育内容,设计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时,主要以观察、体验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因此,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自己的劳动体验等方式来进行评价。与此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应建立完善科学、全面、客观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除此之外,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三、结束语

新时代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因此,学校要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既要充分挖掘学校资源优势,也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共同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劳动教育也要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如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其中、在实践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等从根本上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1):21-26.

[2] 吴颖惠.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J].基础教育课程,2020(5):7-12.

[3] 张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困境及其应对[J].现代教育科学,2021(6):15-20.

[4] 林克松,熊晴.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逻辑、向度与机制[J].教育与职业,2020(1):28-33.

[5] 黄如艳,李晓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价值及推进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33):1-5.

[6] 邬茜萍.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及实践路径探究[J].德育研究,2021(2):108-11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