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整合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内容整合
正文
虽然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但是却并不是唯一的。所以,教师要摆脱“唯课本”论的传统思想,积极融入整合教学内容的新理念。通过重新加工整合教材的内容,让其更符合教学的要求,从而激活死板的知识内容。在新课改下,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现已无法践行初中历史的基本教学标准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出发,结合课本内容信息,大力整合教学内容,从而不断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与教学的质量水平[1]。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整合意义
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整合与建构主义理论一致。在新课程理念中,十分强调建构主义这一理论,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分析解决问题,并增强他们的体验,所以,就要让其“再创造”知识,也即要让学生充分融合所学的新知与已形成的知识结构。鉴于此,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中,初中教师就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一定的训练方法,适当丰富或调整原本的课本知识体系,以便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整合于因材施教的标准相符。有言道:“教无定法、理当得法”,也就是课本内容和最好的教学方式并非皆适合一切师生。因此,从一定程度上看,教师平时的备课和教学设计,实际上是在发展学生之上,并融合教师的智慧,来重新“开发”历史课本。对于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教师属于课本的“开发者”,是依托课本实施历史教学,而并非仅仅专注课本的内容。为此,在整合初中历史课本内容时,就要从实际的学情出发,才能体现出“生本主义”课堂教学方方面面的要求[2]。
在初中阶段,通过学习历史课程知识,主要旨在让初中生认识、了解史实资料,知晓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征,并把握中外史线索,懂得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在课本中牵涉众多的知识内容,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就要结合一定的要求,不断优化完善课程内容。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加强核心素养教育势在必行,于是,教师既要为学生大力整合课程知识内容,也要据此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就要通过合理的方法来整合教学内容,并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3]。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整合与实践方法
(一)结构化整合方法
通过结构化整合法,紧紧围绕课程主题线索,依托课程知识点的关联性来完成整合工作,从而为学生呈现整体化更强的教学知识内容[4]。所以,在结构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以此来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结构化思维。在结构化整合法的支撑下,学生不再学习分散的知识点,而是要弄明白形成历史的全程,并找准历史发展变化的方向,进而探索出历史知识产生的基本规律或者变化趋势。所以说,基于结构化整合导向下,教师便可立足某核心主题线索,从整体上介绍一整节的课程知识。
比如,在《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课中的三大点知识似乎分别独立设置的,其中介绍的重点也并不一样,但在新课标中对于这一课却要求学生探索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本特征,并了解该历史时期民族之间交融在一起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带来的巨大影响。在新课标下,学生还要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本知识点,从而了解关键知识点就是历史是如何开发江南区域的,并在介绍东晋、南朝改朝换代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江南区域在魏晋南北朝阶段被开发的缘由和表现行为等。为此,教师就能以“变”字为核心,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并形成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其一,什么时候江南开始起变:主要研习江南属于在哪个时期伊始出现变化;其二,江南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主要研习江南区域发展变化的行为表现特征;其三,江南变化的缘由:总结归纳研习江南区域出现阶段性历史的缘由,并认识到历史上之所以会开发江南是因为民族进行了交融发展且这一举措可以进一步平衡南北经济增长速度,进而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铺垫。基于“历史上我国江南的发展变化”提出的这三个问题,集中整合了这一堂课涉及的所有知识点。所以说,对教学内容展开结构化整合,便可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该历时时期江南的演变情况来探索整合历史阶段的总体发展状况,并以此来客观、辩证地看待相应的政局演进趋势、百姓聚集融合与社会经济发展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而有序提高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让其掌握历史唯物主义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并促使其试着依托史料实证手段深入解读历史知识,然后树立起家国情怀意识。由此可见,在以上结构化整合过程中,可以妥善处理好初中阶段课本中编排的历史课程内容,并以此来完善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体系,让其从整体上习得更深更广的历史知识,从而促使其活学活用,再以此来发展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集约化整合方法
通过集约化整合教学内容,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集约化思想观念,皆会融合精练历史分支知识点,并获得一致性的“主题”线索,再围绕此线索来重新构建整合历史课程内容,并且创新完善课本历史知识架构。其中,集约化整合方法和主题式整合方法之间完全不一样,尤其是集约化整合还可以应用在不止一个教学核心的情况下。
例如,在《艰难探索与建设成就》这一课中,牵涉到了三个分支小子目。在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导向中明确要求学生学习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文化大革命、建设成就这三个部分的知识点内容。所以说,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要学习和了解众多的历史事件与杰出人物,整体上的内容相当复杂,教师在课堂上要全面整合这些教学内容。在展开教学设计活动中,教师就可结合新课标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提炼整合这一课的知识点内容,并且认识到“探索”这一词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词语,然后再紧紧结合探索活动表现出来的“曲折”“荣光”基本特征组织课堂互动活动,并进一步凝练整合课程知识内容,从而构建起一系列的历史知识要点。针对这一课进行的整合可以得出以下概括性质的结论:召开了1次影响深远的会议活动提出1条过于激进的发展线路1次很有意义的调整1场思虑不全的革命;1批相当杰出的成就1群惺惺相惜的英雄1个前程无量的政党。在这一集约化整合的支持下,有序地呈现出系统化的课程知识,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就探索之“曲折”的历史知识点,学生还可进一步研究、学习、分析这一历史阶段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并弄清10年来国家和民族建设发展的曲折艰辛之路,并以此来培养他们良好的时空观念;而就探索之“荣光”的历史知识点,教师则还可联系上“成就”“政党”“英雄”之类的问题串,以便正确引导班上的学生学会立足唯物史观来客观地看到祖国和民族发展建设结局的成与败,再以此为基础来培养他们的整体核心素养。
(三)系列化整合方法
系列化整合方法指的就是从纵横方向对比或者排列一致性知识内容。在平日里的历史课上,初中教师做出的系列化整合工作,多半依托以往的历史知识点,来通过再次处置、编排、整理的方式,促使新知旧知得以融合在一起,并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5]。
例如,在介绍“秦朝”历史知识中,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绘制秦朝疆域图,在介绍汉、元、明、清的历史知识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绘制相应朝代的疆域图。然后,初中历史教师还可要求班上的学生从里面精心挑选出来几张感兴趣的疆域图,再认真观察、研究、学习,以把握住图中朝代疆域更迭的实际状况,并理顺朝代疆域与国家兴旺衰退间呈现出来的紧密联系,在以此来启发班上的学生正确看待我国的历史知识。由此可见,基于以上对一整套课程知识做出的系列化整合,切实可以帮助班上的初中学生学习并掌握历史学科知识。
又如,在《科技文化成就》这一课的教学当中,初中历史教师也可对此做出系列化整合。考虑到这一课中涉及到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并且还让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感到十分难学,据此,初中历史教师就可联系上初中学生经常关注的“科技文化领域的国家杰出人物”“撑起中华民族大业的脊梁”来引进新课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来进一步探索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到迄今为止所斩获的有目共睹的科技文化杰出成就。依托这样的系列化整合手段,就可与这一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契合在一起,并深刻体现出这一课之中体现出来的深厚爱国主义情感。以上整合的方法,不仅巧妙而且还很实用,妙就妙在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促使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融合梳理已知和未知的历史知识点,从而激活整个课堂的气氛,并深深吸引班上的学生更加专注地学习探索新的历史知识点内容;而就实用方面而言,多体现在初中学生在研究学习未知的历史知识点中,还很轻松地同步探索出了一种非常适合自己的崭新学法,并使其学会迁移应用历史知识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最后,基于对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引导班上的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家国情怀,并紧紧围绕“致敬中国脊梁”这一爱国主义思想观念,系列化地整合了有关“两弹一星”与“杂交稻”“航天载人”等方面的重要历史知识点,并以此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在漫漫历史演进中贡献出的巨大力量,并使其也立志报效祖国,从而在其心目中厚植美好的家国情怀[6]。
(四)层次化整合方法
在学习探索初中历史知识当中,做到层次分明也至关重要,要透过表象知识习得概念知识,从而认识了解历史演进规律[7]。在初中历史课上,学习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育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使其肩负起社会责任,顺利成长为我们国家和民族迫切需要的建设者、接班人。所以说,在历史课堂上,通过积极渗透层次化整合教育思想,也可以很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8]。
比如,在《五四运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依托层次化的方式整合这一课涉及的知识点。鉴于“五四运动”属于我国近现代史上一项极具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所以,在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从学习中,知晓“五四运动”的历史发展进程,掌握“五四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伊始,存在伟大的历史意义,进而体会五四精神的伟大之处。在课本中围绕时间线索,依次罗列了“爆发五四运动”“扩大五四运动”“彰显“五四运动”意义”这三个子目的知识,并介绍了一整个历史事件,也即“五四运动”。在课本的行文中,基于“中国”“学生”“民族”“爱国”等一系列的关键词进行论述,为此,教师就可整合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从而形成四个分层的知识学习任务:分析爆发“五四运动”的历史缘由;归纳总结“五四运动”的整个经过和其产生的结果;研习“五四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体会传承弘扬伟大的“五四运动”精神。以上教学内容整合,除了与学生学习的层次化一致外,也让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被充分体现出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整合初中历史实践教学内容很有意义。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初中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课本内容,基于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及时摒弃零散化、碎片化的课堂教学,并积极融入整体教学理念,从而依托新课改要求,科学整合教学内容,以便学生更轻松地学习、掌握历史课程知识内容,并让其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尽快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丽洁.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历史人物教学为例[J].新校园,2023(2):38-39.
[2]闫丽丽.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讨[J].丝路视野,2022(35):106-108.
[3]陈琦.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分析与应用[D].山西师范大学,2023.
[4]尚美茜.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多元化教学思考与实践探究[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119-121.
[5]储红玲.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以"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20):63-65.
[6]岑妃.从核心素养五大方面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创新思路[J].当代教育,2022(4):148-149.
[7]扎西旺久.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散文选刊:中旬刊,2023(2):69-70.
[8]周占良.核心素养初中历史信息化教学方式探究[J].成功,2023(24):0079-0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