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孔宝华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酒泉育才学校 ,甘肃 酒泉 735000

摘要

初中历史教学承载着传授知识与培养核心素养的双重使命,考虑到初中生独特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教学重心。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核心素养的理念,提出一系列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正文


初中历史学科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领域,在这一阶段,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旺盛,这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供了良好契机。作为教师,应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引领,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碰撞、能力提升的平台,实际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这些教学难题,探索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路径,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较为常见的几点问题

(一)理论知识传授过重,学生主体性缺失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存在显著问题:教学内容过于偏向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常被忽视,部分教师倾向于在课堂上进行长篇的理论阐述,学生往往只能作为听众,被动接受这些信息。由于历史事件通常与当代相隔甚远,这种偏重于理论的教学方式容易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真实性的疑虑,甚至可能产生历史仅仅是编造的故事的错觉,此状况削弱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效果,更可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抵触情绪,阻碍其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教学方法僵化,缺乏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许多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即通过在黑板上列出历史事件及其意义来传授知识,这种方式既缺乏创新又缺少互动,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随后进行讲解,这种经久不变的教学模式已使学生感到乏味,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若不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不仅会消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求欲,还会阻碍他们在历史学科中的深入发展,更谈不上有效培育其历史核心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引领教学改革,深化学生能力培养

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代表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引领力量,突破了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锻炼,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也得到提升,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实质上是在推动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契合新课改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与核心素养的结合,与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目标高度一致,新课改强调,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教育,无疑是对新课改精神的深入实践,有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还能培养他们在未来社会中必备的关键能力和品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是对学生知识层面的传授,更是对他们未来成长的重要投资,体现了教育的前瞻性和社会责任感。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开展策略

(一)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并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对历史知识进行细致入微的梳理,由于历史知识具有明显的时间性,教师可以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帮助学生将各个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起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社会联系的认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整体质量。

以初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对抗日战争期间的重要事件进行详尽的梳理,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揭示抗日战争的开端,到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展现民族的觉醒,再到国共合作共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彰显团结的力量,最后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现代社会中抗战纪念馆的设立传承历史记忆,教师通过这样的历史脉络梳理,帮助学生建立起一条清晰的历史时间轴。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还能够促进他们对历史事件与当今社会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教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采用史料证实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证实能力

史料证实能力是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需要逐渐掌握的关键技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史料证实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丰富多样的历史资料,如文献记载、实物遗存、图片影像等,引导学生学会从史料中提炼信息、分析真伪,并据此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还能够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例如,教授初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代表性发明和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展示电话机模型、无线电通讯设备图片以及相关视频资料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科技发明对当时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史料背后的历史信息,如科技发明的时代背景、发明者的创新精神以及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史料证实能力与历史分析能力。

(三)通过历史中的名人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初中历史教学中,讲述历史名人故事是一种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杰出历史人物的事迹和品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历史人物的熏陶和激励,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事件,详细讲述林则徐的生平事迹和爱国精神。通过描绘林则徐在鸦片泛滥之际挺身而出、坚决销毁鸦片的英勇行为,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他为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而奋斗的崇高精神,还可以引入其他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如关天培在虎门炮台英勇抗敌的事迹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历史视野和情感体验。通过这些历史名人故事的讲述,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深远影响,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四)利用历史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讨论被证明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讨论的互动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进而促进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全面认识。

以初中历史《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这一章节的教学实践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课堂讨论,围绕“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与文化成就”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个维度——如政治体制、经济政策、文化氛围等——去审视和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对于明清两代在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教师也应引导学生进行详尽的讨论,以此加深他们对这一时期文化特色的理解。

在讨论环节,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如“你认为哪些因素促成了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明清文化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了怎样的地位?”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引导他们展开深入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培养他们用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来支撑自己观点的能力。倾听他人观点并学会进行客观评价也是讨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应教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声音,学会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与批判性思维。通过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不仅能对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辨能力、合作精神和历史责任感都将得到显著提升。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更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总之,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塑造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具有深远影响,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深刻领会历史核心素养的精髓,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探索与实践新的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能更有效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点燃学生对历史探究的热情,培育其批判性思维和深厚的爱国情怀,不仅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提升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率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初中历史教学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天地,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吕茂明.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20,(17).115-116.

[2]詹云华.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12).83,111.

[3]王淑宁.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课改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新课程.2020,(32).17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