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正文
引言: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量感需引进行之有效的方法,需基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和基础能力水平,引进差异化的培训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量感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从宏观层面来讲,教师对量感培养的重视度不足,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只注重知识讲授和技巧的演示,却忽视培养学生的量感,认为量感是次要的,或是认为学生的量感会随知识增加而自然形成,这种观念导致数学教学缺乏针对性。此外,教师培养学生量感所使用的方法脱离实际,无法引领学生在理实一体化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量感。再加上教师缺乏引进过程性评价,忽略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导致培养学生的量感缺乏引领性、实践性、完整性。并且,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部分学生对量的理解存在差异,而教师开展一刀切的培养方式,极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障碍。总体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还存在上述问题,教师需尝试革新培养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并引进差异化的授课模式,结合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水平。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
(一)融入生活实例,增强直观感知
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需尝试融入生活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这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需求以及身边的资源状况,融合具备针对性、实用性以及主题意义的项目,进行拓展学习。同时,相关案例还应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以便开展迁移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可以选取身高、体重、教室尺寸、家校距离等相关事例,引起学生共鸣。同时,结合图片、视频、实物,呈现生活案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比如,使用多媒体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度的变化。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融入生活情景,在教授课程知识时,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感受量的存在和意义。最为关键的是,教师应当引领学生进行观察体验和动手操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用笔和纸记录量的存在,并对其进行描述和评价,通过研学这些常态化的生活实践项目,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对量的感知。总之,教师需尝试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引进生活实例,提升其直观感知能力。
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量感,特别是空间与长度的直观感知,教师设计一项结合生活实例的教学活动——“测量教室尺寸,绘制简易平面图”。这一活动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长度、宽度、面积等概念,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其中,教师准备了卷尺、直尺、测量轮、记录本、铅笔以及多媒体设备。同时,她还提前拍摄了教室各个角落的照片和视频,以便在课堂上展示。活动前一周,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观察家中的房间,并尝试用简单的工具(如尺子)测量房间的长和宽,记录下测量结果。这一步骤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测量的过程,为课堂活动做准备。并且,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教室的照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教室的布局和大小。她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多宽吗?如果我们要画一张教室的平面图,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这些问题迅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接着,教师详细介绍了卷尺和直尺的使用方法,并强调了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如保持尺子水平、读数准确等。她还演示了如何使用测量轮来估算较大面积,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测量工具的用途。后续,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测量教室的一个区域(如黑板到窗户的距离、课桌间的宽度等)。他们使用卷尺、直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本上。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测量结束后,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在纸上绘制出教室的简易平面图。他们标注了各个区域的长、宽以及相对位置,形成了对教室空间结构的直观认识。
(二)强化动手实践,促进体验积累
学生建立起量感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当加强理实一体化指导,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可以引进上述的生活案例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仿真虚拟空间,打造虚拟模型,结合VR和AR技术,带领学生在学习量感的过程中获取沉浸式的体验。学生可以在虚拟系统中进行学习操作,改变模型的参数和尺寸,观察到模型的大小变化,这一类直观体验可以使学生获取良好的启发和感触。此外,教师也可以开展主题研学活动,让学生在特定主题项目中建立起对数量的概念,相关主题活动应当具备实践意义,带动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例如,为了促进学生量感的深入理解和体验积累,教师设计了一项名为“建筑梦想家”的仿真虚拟系统教学活动。该项目充分利用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虚拟空间中自由探索、设计并调整建筑模型,从而深刻体会量的变化与空间感。其中,教师选择了一款成熟的VR建筑设计软件作为教学平台,该软件支持学生佩戴VR头盔进入三维虚拟环境,并配备AR功能,使学生能在现实环境中叠加虚拟元素进行互动。准备了丰富的建筑材料库,包括不同尺寸、颜色和纹理的砖块、木材、玻璃等,供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选择使用。同时,设计了多个难度递增的建筑任务和挑战关卡,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在进入核心环节后,教师发布了第一个设计挑战——“设计一个小型别墅”。学生被分为小组,在虚拟空间中自由发挥,选择材料、规划布局、调整尺寸,创建出各具特色的建筑模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模型随着尺寸参数的改变而发生的变化,从而深刻体会到量的重要性。并且,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观察作品,并给出建设性的反馈。同时,她也利用AR功能,将学生的虚拟作品以一定比例缩小后投射到教室的墙面上,让全班同学都能清晰地看到每个作品的特点和亮点。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量感,教师还组织了一次“未来城市规划”的主题研学活动。学生被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包含住宅、商业、绿化等多个区域的未来城市模型。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考虑各区域的功能需求、空间布局以及量的合理分配,从而建立起更加全面的数量概念。
(三)注重思维训练,提升量感理解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也需要强化思维训练,提升学生对量的理解和认知。在思维训练环节,教师需明确思维训练目标,让学生对量的概念有深入的理解,知道什么是量;同时明白量是怎么用的。其中,教师需带领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分析解决与量相关的问题,培养其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直观有效的思维训练活动,基于问题导向,设计具有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其对量的概念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比如,在教授面积单位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何测量一个不规则图形面积”相关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进概念辨析与拓展项目,帮助学生辨析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长度、面积、体积;并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建立起数量、数值以及各种单位常量之间的概念解释,分清其中的差异和出入。因此,教师需强化对学生的思维培训,使其对量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简单的视觉层面,而是通过数学公式、数学计算和数学原理,结合生活实际,形成更为深刻的学习印象。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为了强化学生的量感理解,特别是提升他们对复杂量(如面积)的认知和计算能力,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以“探索不规则图形面积”为主题的思维训练活动。这些活动旨在通过问题导向、逻辑分析和实践操作,深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并培养其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其中,教师准备了多种形状的不规则图形卡片,如树叶、心形、云朵等,以及直尺、方格纸、计算器等辅助工具。同时,她还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思维导图。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不规则物体(如树叶、湖泊轮廓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测量不规则图形面积的重要性。她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想要知道这些物体的面积,该怎么办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不规则图形与规则图形之间的异同点。她提问:“不规则图形无法直接套用规则图形的面积公式,那我们能不能尝试将它们分割成多个规则图形呢?”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并分享自己的想法。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过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践活动。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不规则图形卡片,利用直尺、方格纸等工具进行分割和测量。学生们尝试将不规则图形划分为三角形、矩形等规则图形,并计算各部分的面积之和。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概念辨析与拓展讨论,她引导学生回顾长度、面积、体积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并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同时,她还介绍了更多与量相关的知识和应用实例,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量感需制定严谨细致的指标和方案,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培训,使教学活动能够高效开展,促进学生提升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认知。
参考文献:
[1]金敏.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策略探究[J].绥化学院学报, 2023, 43(5):137-138.
[2]李阳.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 2023(5):28-30.
[3]陈茵茵.基于体验式教学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分析[J]. 2020.
[4]倪雅妍.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 2023(29):8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