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指导策略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志辉

昆山市张浦镇第二小学

摘要

随着全民运动旗帜的树立,体育教学成为社会群体重点关注的课题。小学生处于身体与心理发展黄金时期,借助体育教学助力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中至关重要,具备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构建高效体育课堂的作用。为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笔者从完善体能训练内容、创新体能训练模式、完善体能考核机制三方面详细论述指导策略,并结合策略做出反思,以期提升小学体育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小学体育;体能训练;指导策略

正文


引言:

体能训练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包括力量训练、速度与耐力训练、协调性与柔韧性训练、其他训练。要想提高小学生体能,就需要小学体育教师(以下简称教师)组织与规划符合体能训练的运动项目,为学生打造一个训练体能的阶梯,引导他们逐步适应运动过程,为后期的体育活动积累实践经验。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身心素质

体育教学本就具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功能,训练学生体能更是将这一功能发挥至最优。首先,有效的体能训练可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得到科学指导,掌握各项运动要领,进而在运动中提升身体素质与综合水平。研究表明,经常运动的学生身体增长幅度更高,与不运动的学生差异较大。其次,在运动过程中可缓解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压力,使其借助运动调节负面情绪,积极面对学习生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大脑在健康身体的支撑下有效运行,可实现神经系统的锻炼,开发学生智力思维。可见,无论是在身体、心理还是生理方面,体能训练都具备极强的辅助作用。

(二)构建高效体育课堂

课堂是教学工作实施的主阵地,体能训练实现了高效课堂的构建,可辅助教育取得事半功倍之效。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分析,大部分具备较强的好奇心、求胜心与充沛的运动精力。体能训练可丰富教学模式,使传统的体育课堂更加有趣,如引入游戏项目,构建“游戏+体育”的课堂,或与互联网技术充分结合,都能改善传统教学弊端[1]。同时还能增加学习内容,将协调性、柔韧性、力量与耐力等方面的知识渗透其中,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搭建了完整的框架。在模式与内容的完善中,体育教学将会朝着预期目标发展,课堂教学效率或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指导策略

(一)完善体能训练内容

体能训练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涵盖多个方面。不同阶段学生对体能训练的要求各有差异,结合学生的需求完善体能训练是运动指导的关键一环。具体来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身体素质与内容设计之间的协调性,逐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适应能力。简而言之,既需要强调学生的速度,又需要强调耐力,中长跑、足球、篮球等项目都符合体能训练需求。现阶段强调体育精神,教师在速度教学中需要灌输更快、更强的思想,在耐力教学中需要渗透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等体育精神。体能训练并不是单一的,教师可将平衡训练、耐力训练、柔韧训练、核心力量训练等动作整合起来,让学生在全套动作完成的基础上强化身体素质,感悟运动精神。在训练内容归纳与整理中,教师还应借助线上资源,制作精品课件、电子课本,为学生提供理论依据。五育教育视阈下,体育学科肩负着德育、智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的重任,教师可尝试借助体能训练丰富劳动项目、组织美育活动、开发智力思维、弘扬德育精神,力求落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

(二)创新体能训练模式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让学生体验运动的魅力,领悟体育的意义,发扬刻苦学练的精神,逐渐养成“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习惯[2]”在体能训练中,教师既需要围绕学生的兴趣实施教学,又需要培养其良好的运动习惯,实现校内外指导,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体能。柔韧性训练是体能的一部分,教师在这一环节指导中,可设计“老狼几点钟”的游戏。教师随机发出游戏指令,一点钟是身体直立的拉伸,三点钟是身体侧屈的拉伸,五点钟是仰卧起坐拉伸,七点钟是贴墙拉伸,可结合具体需求设计更多拉伸项目。将游戏与体能训练结合起来,实现了在玩中教、在玩中学,满足寓教于乐理念。立足于课堂运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重课后的衔接与互补。课堂练习柔韧性,课后可设计与课堂不同的柔韧性训练项目,并安排耐力训练或协调性训练。包括长跑、跳绳、立定跳远等。按照周一到周五排列课后运动项目,周末学生可自行计划,在辅助与引导中培养其运动习惯。

(三)完善体能考核机制

体能训练是否达到预期标准,是否需要在后期教学中完善改进,都需要教师做出一个预估,结合实际情况重新规划。完善体能考核机制是教学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只有根据现状创新改革,才能体现体能训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针对体能发育基本情况,国家有专门的小学生体能指标。教师在考核中可参考指标构建相对完善的评估机制,对学生的体能做出综合判断[3]。在达标与未达标的占比中寻找教学存在的问题,整理学生体能方面的缺陷与不足,尝试结合不同学生的差异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体能会随着运动与成长发生变化,举个例子,某一学生在学期初的测试中各项指标优秀,但是在学期末的测试中只达到及格的水平。或出现学期初体能不足,而在学期末有所改善,力量与速度表现良好。为实时把握学生的体能,教师则需要缩短考核周期,每月一次,或一学期三次,在考核中以学生具体数据为指标,制定周期性的教学计划,实现体能训练目标。考核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改善优化,并在实践中反思,定期考核是优化育人的必经之路。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指导反思

体能训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规划后期教学方案,确保教育处于发展与提升阶段。结合上述提出的三种教学策略,笔者做出两方面反思:

一方面,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增强舆论引导。网络教育是现阶段常见的一种形式,教师可通过网络平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模式,让学生时刻具备运动激情。短视频平台包括丰富多样的运动资源,如体操、武术、瑜伽等,教师可将这些资源整理出来,上传至微信公众号、钉钉群,由学生课后自主练习。并在网络平台互动,分享运动经验[4]。学生作为运动主体,可自主制定运动计划,并完成每周三次打卡任务。网络平台的教育填补了线下教学的不足,提高了体能训练的影响力,对构建校园环境有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多组织体育比赛,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检验其运动能力。在比赛环节中,教师可模仿体育赛事,设计不同的比赛项目,如足篮排、短跑与中长跑、游泳、接力赛等,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参加。并邀请班级舞蹈功底较好的学生担任啦啦队,为比赛呐喊助威。由班级体育委员、体育教师等人员担任评委,并配上专业解说员。同时还应设计冠军、亚军与季军的奖项,激发学生的比赛热情。定期比赛可助力学生养成运动习惯,为体能训练保驾护航,同时还能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各项体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是不容忽视的一项,教师应严把教育质量关,致力于内容、模式与考核的研究,为学生构建第二、第三课堂,将网络、生活等资源作为体育教学的对象,实现课内外的延伸与拓展。家长作为学生成长的监护人,应协助教师完成课后监督与指导,填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学生构建立体化学习框架,培养其体育能力、体育精神与体育素养。

参考文献

[1]姚靓.如何给体育课堂“植入”活力[J].新教育,2024(23):69-71.

[2]张昌芹.多样化体育教学,促小学生体能发展[J].健与美,2024(07):139-141.

[3]许捍平.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指导策略[J].教育,2024(18):86-88.

[4]刘建峰.小学体育中的网球体能教学实践研究[J].网球天地,2024(06):88-9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