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小学班级管理与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合探索
摘要
关键词
新时代;小学班级管理;立德树人理念
正文
引言:班级管理是小学教育中的核心环节,不仅关乎教学秩序的维持,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发展,立德树人已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其融入班级管理中,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通过探索立德树人与班级管理的有机结合,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实现德育与管理的深度融合。
一、新时代小学班级管理与立德树人理念的价值
新时代小学班级管理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立德树人被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班级管理与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价值,科学合理的管理,教师能够有效组织教学活动、规范学生行为,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班级管理不仅仅是制度和纪律的维持,更是德育教育的延伸。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班级管理,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判断力,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立德树人理念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在具体的班级管理过程中。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制定符合德育要求的班规班纪,教师能够在日常管理中渗透德育内容,提升管理的德育功能。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更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能够通过具体的行为实践增强学生的道德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班级管理与立德树人理念融合的策略
(一)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
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和集体认同感。通过有意识地构建富有德育价值的班级文化,教师可以将立德树人理念深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班级文化可以通过物质环境体现,如班级的装饰、文化墙、学习角等。这些环境因素不仅要美观,还要传递正能量和德育理念。可以在教室内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墙,展示道德榜样的事迹,或布置与诚信、尊重等德育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德育的氛围。教师应注重通过班级活动来塑造班级精神,班级精神是学生在班级集体中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通过这种共同的目标,学生可以培养合作意识、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班主任可以设立班级口号、班级目标等,并通过日常的评比、集体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定期举行“班级风采展示”活动,鼓励学生展示个人才艺、学科能力、品德表现等,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班主任还可以通过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的班级氛围,增强学生的道德认同感。在日常的管理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表达意见,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
(二)通过班级活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班级活动是学生参与集体生活、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立德树人理念。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班级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主题班会是实现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以德育为核心的主题班会,如“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意识”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需要,设计生动有趣的班会内容。如在“诚信”主题班会上,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分享、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诚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信。通过这种沉浸式的教育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道德概念,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班主任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融入到社会服务中。如带领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活动或养老院探访等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体验责任、关爱和奉献的价值。这种体验式教育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践行所学的道德理念。班级集体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有效方式,如班主任可以组织班级运动会、艺术节、辩论赛等集体性活动,通过竞争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通过规章制度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班级规章制度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不仅用于维持纪律和秩序,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班规制定和实施,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班主任在制定班规时,应该以德育为核心,强调道德行为的培养。例如,班规可以明确规定学生在班级中的行为规范,如“尊重他人”“友善待人”“诚实守信”等具体条款。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道德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惩罚式管理。如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或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不诚信、不友善等行为的负面影响,从而自觉遵守规则。在实施班规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奖惩制度来激励学生的道德行为。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树立正面榜样,鼓励其他学生向榜样学习。如教师可以设立“班级道德榜”,表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诚信、责任感、合作精神的学生。这样的正向激励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在班级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对于违反班规的学生,班主任应该采取引导式的惩罚方式,而非简单的惩戒。惩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改正,而不是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
(四)通过师生互动深化立德树人教育
师生互动是班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的引领者。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师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深化立德树人教育的效果。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必须以身作则,树立道德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道德观念的形成期,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在日常管理中应时刻保持高尚的道德标准,以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如教师在班级中应表现出诚实、正直、尊重他人的品质,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做到公平公正,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这不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帮助学生在互动中形成自尊、自信的品质。如教师可以通过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在这种尊重与平等的互动中,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德育引导,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教师应善于利用互动中的教育契机,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和管理中。
结论:在新时代背景下,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小学班级管理,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素养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富有德育价值的班级文化、组织多样化的班级活动、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能够在日常管理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实现德育目标。班级管理与立德树人的有机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管理的实效性,还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帮助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卢玲.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渗透探析[J].教师, 2019(9):2.
[2]贺红.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策略[J].成长, 2021(9):1.
[3]冯立新.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践[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9, 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