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写作教学实探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张玉

西咸新区黄冈泾河中学

摘要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为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魅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高中语文教学在通过教材选篇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之余,还必须注意到学生能力的泛化。引导学生尝试诗词创作,完成从“知识输入”到“作品产出”的能力转化任务,古诗词教学才能真正形成闭环。如何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入门,第一是要把握诗词命脉,确立中心意思;第二是要紧扣“逻辑”,在篇章、句法、字词等方面斟酌下笔。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约三个课时即可初步完成指导高二学生诗词写作的教学扩展任务。


关键词

高中语文;古诗词写作;逻辑

正文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为使高中学段学生能走进“诗的国度“,感受”生命的诗意“,高中统编版教材集中设置了两个诗歌单元:必修上第1单元及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单元,并在每册书中单独设列”古诗词诵读“模块,共计编选37首古诗词作品。此外,应新课标要求,教材在选必下第3单元研习任务中又扩列了5首诗词阅读任务。通过这些诗词的学习,期望学生达成“感受古诗词魅力,体察古人的情感和生命思考,获得情感浸润和审美体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的学习目标。同时,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强调学生能力的泛化,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更多注重引导学生完成诗词的群文阅读与拓展鉴赏。在此基础上,诗歌教学环节若能够从“输入”到“输出”,引导学生完成诗词写作,高中古诗词学习才真正完成闭环教育。高二下半学期学生已经完成教材诗词学习,本文将分三个步骤探索对这一学习群体古诗词写作教学可循的路径,以其为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一、引导学生探究诗词的本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附录1: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提供了6则“古代文论选段”以供学习背诵,可以发现,其中5则内容都涉及诗论或词论,这5则选段分别是:

①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尧典》)

②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

③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锺嵘《诗品序》)

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⑤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

    据此,在古诗词写作教学课中,以“探究诗词本质”的学习任务为引导,可串联起对这5篇文论选段的解读,以此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如,我们可以设置阅读思考与探讨问题:“阅读《尚书·尧典》《毛诗序》《诗品序》《与元九书》《人间词话》选段思考:诗词的诞生源于什么?怎样衡量一首诗词的好次?这启示我们怎样写出优秀的诗词作品?”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依据选段中“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感荡心灵”“根情”“真景物、真感情”等关键字眼,能得出诗词的本质在于抒发“真”情志这样的初步认识。非“抒发真情志”的诗词,即便由再华美的词藻堆砌,都犹如无源之水而毫无生色,以此为学生诗词创作立根。

二、引导学生探索古诗词创作要义

高中生创作古诗词所面临的壁垒性的问题是:第一,没有古诗词交流语境;第二,没有足够的古汉语积累来支撑优异作品诞生;第三,没有受到过系统的古诗词创作训练。基于这样的学情,我们需要明确:首先,古诗词创作课作为深化和拓展课程,无需苛求学生写出完美的作品。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讲,只需经过构思尝试创作并反复修改创作出流畅优美的作品即可;对于学困生来讲,甚至于能够“照猫画虎”,在用诗词表情达意的创作实践中加深对诗词的体悟即可。其次,古诗词非一日可以学成,如何找寻教学角度来提纲挈领地让学生快速入门,是设置这堂诗词写作课的核心问题。我们知道文章创作讲求文脉相连,诗歌也有创作逻辑,因此探骊得珠,以“诗词写作逻辑”为线索设计课程,是切合实际的一个角度,这既能使古诗词作品迅速成型,也是对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相关知识的串联活用,更贴合于语文学科素养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习要求,一举多得。考虑到课时有限,内容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篇章逻辑

诗词可以用于叙事、抒情、言志甚至说理议论。因此诗词的篇章逻辑可以概括为叙事逻辑有先后、情感流动有变化、说理议论有层次等几个方面。为训练学生感受诗词的篇章逻辑,第一步教学任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分析已学诗词的内在逻辑。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请任选一首已经学习过的诗词,说出作品蕴含的逻辑思路”。学生的可选择性很大,如《客至》,作品遵循盼客、客至、待客、邀邻的叙事逻辑,暗含的情感变化则是由寂寞到欣喜,由融洽到兴奋。再如《氓》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是经历了热恋、新婚、婚变、破裂,其中多次出现的桑叶和淇水意象都暗合其情感状态。至于以诗来说理议论,学生接触不是很多,可以扩展阅读苏轼的一首小诗《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说理小诗其实蕴含了一个选言推理的内在逻辑,即手指拨弦发出琴音,琴音似乎要么出自琴上,要么出自指上。在这样的思考探究活动中,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诗歌阅读经验,在重新发现诗词作品篇章逻辑的基础上,开展诗词布局训练,指导诗词写作。具体教学中可以安排谋篇小练习,如设置以下习题:

下面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创作的五律《寄全椒山中道士》中的诗句,请为其排序:

①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②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③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④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答案:②④①③

  分析发现,主人公忽然想念山中朋友,猜想他过着束薪煮石的生活,准备前去拜访,又不知何处追寻他的足迹。诗歌沿此思路完成写作。这样的谋篇练习强化了学生对诗词篇章逻辑的关注度,为创作打下基础。

(二)句法逻辑

在梳理清篇章逻辑的基础上,对于作品的成型要关注到具体诗句上,如何找寻句法中的逻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符合常识②剪裁得当(合辙、省略、化用)③前后相协④构思妙语。这样要求是因为学生初次创作,在凝炼句子时会犯一些低级错误,如写律诗而出句对句毫不相关,化用典故却晦涩难懂,乃至凑用大白话等问题。基于这样的学情,我们可以先设置一些挖掘句法逻辑的练习题,如:

练习1.清朝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彭玉麟题莫愁湖观音龛一副对联,上联是“山色惯迎逃世客”,那下联是(    )

A.水声常送渡湖僧   B.白云常随隐逸士

C.清风吹拂别离人   D.月影时从尘缘了

明确:A。解析:对联需要严格对仗,“山色”对“水声”,“惯迎”对“常送”,“渡湖僧”对“逃世客”。

练习2.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符合节日与对联的特点,语意连贯,上下联各七字,不重复使用短语。

青艾驱瘴   十里欢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迎春绿     门上桃符    耀眼红  千家乐

明确:(端午)青艾驱瘴千家乐 碧波竞舟十里欢

(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

通过此类题目的训练,可使学生初步把握诗句间的谐协关系,以防自己的作品出现“前言不搭后语”或“驴唇不对马嘴”的问题。

(三)字词筛用

从篇章布局讲到句法逻辑,最后一步应该通过推敲字词来雕琢自己的作品,诗词创作中的字词选用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简单把握:①注意对偶及押韵,尤其是在律诗中出字与对字词性词义都联系紧密,不可胡乱替换。②着意炼字,但须妙而不怪。③非必要字眼不可重复,否则会使人感觉繁冗而无味。为训练学生雕琢字词的能力,可设置一些小练习,如:

练习1:请在以下诗作缺失处补字。

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

(唐)岑参

云送关西雨,风传渭北秋。

孤灯__客梦,寒杵__乡愁。

滩上思严子,山中忆许由。

苍生今有望,飞诏下林丘。

明确:燃、捣。提示:字词选用需对仗,且须与前后内容贯通。

古诗十九首(其一)

_____河畔草,_____园中柳。

______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______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明确:青青、郁郁、盈盈、纤纤。提示:诗中横线处需要与“皎皎”“娥娥”用词风格保持一致。

练习2:下列词句填入《醉花阴》一词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红尘紫阳春来早,________。灯发万枝莲,华月光中,天净开蓬岛。

老人旧日曾年少。年少还须老。今夕在天涯,烛影星桥,也似长安道。

A.晚市烟光好   B.晨光动翠华

C.金风催归鸟   D.波影漾芙蓉

明确:A。“早”与“好”押韵,“晚市”概括了“灯”“月”“桥”“道”等描写对象,内容保持一致。

三、学生开展写诗、改诗实践

经过前两个课时的学习,教师可以布置诗词写作,通过教师批改、学生互批来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的问题,从而收集第三课时的教学素材,对学生“量体裁衣”,进行针对性的教授。以下是学生作品实践举例说明:

1.立意不明确者

以下为一名学生交上的初稿:

无题

少年忙完校中事,窗台西北赏晚霞。

绿柳红花枝上挂,薄云如纱印紫光。

二十三丝声已绝,也可青爱琵琶语。

身如落红皆有情,化作春泥闻燕鸣。

这篇作品前四句尚且有写景的思路,但后四句不知思绪转去了何方,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拼凑篡改痕迹较重,立意不明确。相比而言,甚至于某学生的打油诗倒更立意明确,如:

江城子

早六宿舍睡正香,宿管叫,声好吵,抬手看表,其实还挺早。

纵使还想睡懒觉,无奈啊,时已到。

困到眼睛睁不开,可恶啊,要跑操。累个半死,要喊口号。

上课终于睡好觉,可惜啊,睡不饱。

这首打油词大体字数合牌,语言诙谐,中心明确——早起困倦。这样立意明确的作品值得夸奖,立意明确的意识必须贯穿到学生。

2.章句逻辑不清晰

以下为一名学生交上的初稿,篇章逻辑合理但需要替换个别句子才能使诗作逻辑通顺:

相聚

日前日后皆繁忙,但有今日能相聚。

镜前素面清水洗,携包出门寻君去。

囊中羞涩食自助,干饭交谈甚相欢。

一年两次皆同聚,今日不醉定不休。

在这首小诗中,且不顾律诗要求,只看章句逻辑,前三句依次写了聚会不易、在家准备、见面甚欢,而第四句按照叙事逻辑应该写到依依作别或别后心情,而这里第四句逻辑仍然停留在与第三句表意重复的阶段。因此需要修改第四句,使其表意为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离别的时候是依依不舍的,不知下次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见,才算符合递进逻辑。

再如:

学琴

早年练琴处处艰,丢弃之心已决然。

日日练习心无欢,父亲偏说苦后甜。

现不知是否有悔,只知当时忆珍贵。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在这首小诗中,我们能读出他想表达的意思是,早年练琴是被逼无奈的,现在想想倒说不上悔恨,毕竟还有所收获,偶尔也会怀念。那么需要改正的句子就是第三联,有学生认为可以改为:尔来言悔不尽然,俯拾仰取友相伴。这样的改动也比原作篇章逻辑更通顺。

3.字词选用不恰当

学生知识积累不足,诗词创作语境不佳,难免有时“闹笑话”,如以下作品:

赏雪

北风去又来,二月即飞雪。

忽见墙角梅,满园尽梅香。

夜时惊坐起,梨花挂枝头。

湖中一点白,又盼来年冬。

该生着意虚构了一次“赏雪”,只是冬月落雪,三月回春,诗句中已经时至“二月”,还用了“即”,岑参诗句有“胡天八月即飞雪”,学生想要仿写却没有顾及常识。既见“墙角梅”,应当不是大面积的,能真正如他所言香飘“满园”吗?有失信之嫌。初学者难免喜欢用“尽”“满”“遍”这样的字眼来铺陈,失之严谨。夜时不寐起身可以理解,但为何“惊坐起”,被什么所“惊”,在诗句前后找不到任何逻辑依据,元稹有“垂死病中惊坐起”之句脍炙人口,学生想要仿写却没有顾及文章情感逻辑。至于使用“梨花”意象更为离谱,梨花开放一般是真正冬去春来之时了。不过学生结尾“湖中一点白,又盼来年冬”一句意境极美。整首诗在用词上各处逻辑太不通顺,重新选字凝句,不失为佳作。

4.优秀诗词作品示例

在古诗词写作教学实践中,最终会涌现一批文学素养不错、作诗兴致较高的学生,无论是仿写还是独创,往往成章不错或有惊警句出现,这样的作品虽然称不上完美,但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意外之喜。如以下作品:

卜算子

我住秦之南,君住秦之北,日日思君不见君,共赏秦之美。

此岭几时摧,此意何时绝,只愿君心知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点评:“此岭几时摧”指向秦岭,此句于原作“此水几时休”之句亦无愧色。

紫微

紫微何故悬九天?不问世事不问年。

肉糜不食黔首过,朱门肉腐冠冕嫌。

涛江河海无穷尽,盛衰沉浮岂无理。

宫阙万间终作土,民心向背史鉴中。

点评:与其他学生作品相比,这首诗作层次更高,因为他运用到了比兴的手法,看似发问“紫微星你为什么挂在那高高的天空上?”实则以此诘问不识人间疾苦的统治阶层为何高高在上、恃权傲物。经过两三个课时的训练讲解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体现出学生较强的知识积累和较高的悟性。

一剪梅·笼中雀

曾有壮志凌天阙,怎知命数,嗜欺善谑,笼中雀啼吟江月,啼尽心血,葬于尺穴。

何处清风扰霜雪,淡了豪情,冷了衣袂。最是命数称诡谲,似千山月,似笼中雀。

这样的作品几乎已不可更改只字片语,是为成功作品范例。学生作品不可一一枚举,从学习历程来看,学生经历了从摸不着头脑而为创作任务发愁,到试着创作、争相互鉴、认真推敲,最终作品定型时,每位学生都对自己的作品十分满意,这一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从学科素养角度出发,古诗词写作增益于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更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在诗词中品味语言之美,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对于已完成高二年级学习任务、有一定语文素养的学生,开展古诗词写作教学会是一场积极有益的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徐艳丽. 浅析当代大学生古诗词创作方法论[J].文学教育(下),2018,(11):126-12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