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阈下提升第二语言习得者的中国文化认同路径探析
摘要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中国文化认同、提升路径
正文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进程中,第二语言习得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认同作为国家或民族软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中国而言,提升中国文化认同不仅能增强国家凝聚力,更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核心。然而,多元文化冲击使中国文化认同面临挑战,而第二语言习得者因文化差异常陷入文化认同困惑。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剖析中国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以及第二语言习得者在跨文化交际中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提升中国文化认同的路径。这些路径涵盖文化教育、跨文化交流活动及现代技术手段应用等方面。通过这些路径,第二语言习得者可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项目研究期望为第二语言习得者提供提升中国文化认同的方法,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一)对第二语言习得者的意义
促进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认同可帮助第二语言习得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从而推动跨文化交际顺利开展。例如,当学习者认同中国文化中的礼仪规范时,在与中国人交流中能更得体地遵循这些礼仪,减少文化冲突。
建立积极自我认同。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者构建积极的自我认同,增强自信心与归属感。比如,对中国文化有深入认同的留学生,在中国生活学习时能更快地融入当地环境,建立起自身的归属感。
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能够推动第二语言习得者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学习者在认同中国传统艺术后,可能会积极参与到传统艺术的学习与传播中。
(二)相关研究
“认同”概念由弗洛伊德在《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中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他从个体心理变化解读群体心理,将认同看作个体模仿模范塑造自我的过程,但忽视了社会在认同中的作用。随着研究拓展,文化领域认同研究逐渐丰富,主要体现个体行为观念与文化环境的关系。国外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从社会学视角探讨文化认同,指出其是文明核心,民族常以象征物标识认同;国内郑晓云在《文化认同论》中阐述文化认同与变迁关系及新内涵,崔新建在 2004 年解释了文化认同类型、与冲突的关系并揭示其根源。
在探讨第二语习得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现状时,借鉴贝利和山姆(Berry&Sam)对文化认同的定义,他们将文化认同视为个体对特定国家、地区、种族或民族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及个体在自我认知、态度和行为上与某个文化群体成员的相似或一致性程度。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个体在接触异域文化元素及文化群体时,会经历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的变化。
在文化认同实证研究方面,张国良等人在 2011 年《媒介接触与文化认同》中发现外籍汉语学习者对中华文化了解程度低但认同度高,且文化认同对语言学习动机强化作用不明显,汉语程度和学习时间与文化认同度无明显关联,这与多接触中国媒介者认同度高相悖;魏岩军等人在 2015 年研究得出来华时长和汉语学习时长影响中华文化认同感,还提出其他影响因素。同时,张国良等人归纳出文化认同的认知、情感、行为三阶段,魏岩军等人指出跨文化认同体现在语言、习俗、族群、价值观四方面。在培养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感路径研究中,郑雪等在 2005 年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文化融入可提高留学生文化认同感;韦歆在 2013 年从提高留学生管理水平出发研究其中华文化认同情况;韩玲在 2021 年以跨文化认同测量维度为基础,提出树立文化平等意识、加强教学融合、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素养和丰富实践活动这五方面可提高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三、第二语言习得者在跨文化交际中面临的挑战
(一) 云南地区的泰语专业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现状
在云南地区,泰语作为大学本科专业的一部分,吸引了众多对中国-东南亚文化交流感兴趣的学子。然而,随着他们深入学习泰语及其文化,这些泰语专业大学生在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上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现状和挑战。项目研究表明,在昆明市三所高校的泰语专业学生中,年级是影响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对泰国文化的认同度增强。这可能与随着学习深入,学生对泰国文化的了解和接触增多有关。然而,与此同时,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更多地关注于泰国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相对较低。
这种现象在全球化背景下尤为值得关注,因为中华文化的传统和价值应该被更多地传承和弘扬。同时,项目研究也分析了影响泰语专业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问题及因素。这些问题可能包括教材和课程设置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较少,学生缺乏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以及目的语文化的影响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泰语专业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相对较弱。
总的来说,云南地区的泰语专业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面临着对中国文化认同的挑战。他们对泰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同,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对忽视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现状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并寻求有效的途径来加强泰语专业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云南地区的泰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现状
在云南省的4所本科高校中,345名泰国留学生参与了一项关于他们对中国文化认同的研究。项目研究将泰国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理解为:在与中国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对中国文化蕴含的理念、准则、规则、规范、礼仪等在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寻求自身群体身份认同而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情感依附、价值共情和行为模仿,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项目研究探索了这些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两年后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情况。
项目研究发现,泰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程度在不同的文化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价值观”这一文化维度上,留学生的认同度最高,这可能表明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和认同中国的价值观念,例如集体主义、尊重长辈等。这种高认同度可能源于中国文化中强调的价值观与泰国文化中的相似之处。然而,在“传统习俗”或“艺术表达”等其他文化维度上,留学生的认同度可能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他们对这些文化方面的了解和接触程度。例如,留学生可能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或艺术形式了解较少,导致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文化认同度较低。
项目研究还发现,年龄、专业背景和汉语学习时长等因素对云南地区的泰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有显著影响。年龄较大的留学生,因其丰富的生活经验,往往更易于接受和理解中国文化。专业背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某些专业的留学生,由于专业内容与中国文化紧密相关,他们可能会更深入地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从而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认同。汉语学习时长直接影响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沟通能力。学习时间较长的学生,通常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更为深入,也更能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
最后,项目研究还表明,参与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学业成功、归属感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在文化交流活动中,来华留学生在认知中国文化的同时寻求中国文化与其本国文化的价值共通性,在对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类比、鉴赏后,深刻感知中国文化能充分满足其认知需要和情感需求,进而在认知和互动中产生遵循中国文化优秀核心价值的意识自觉、情感自觉和行为自觉。同时,中国文化的优秀价值内涵,包括勤劳勇敢、以和为贵等精神特质,也是当前世界各国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世界各国文化的价值共通性,能够激发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共情和价值共鸣,这种文化意识自觉和价值反思的结合指引其具体文化实践行为,并最终生成其对中国文化不同维度的深刻认同。
云南地区的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两年后,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呈现出一种复合现象。他们普遍对中国价值观有较高的认同度,但在传统习俗和艺术表达方面的认同度相对较低。这种认同差异受到年龄、专业选择和汉语学习时长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因此,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对泰国留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还能够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培养他们对中国人民的情感依附和价值认同,最终在行为上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自觉遵循。这种文化认同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泰国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也有助于促进中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四、提升中国文化认同的路径探析
(一) 通过历史、文学与艺术的学习,提升中国文化认同的探索。
增强文化意识。提升中国文化认同的基础在于增强文化意识。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文学和艺术,能让人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文化传统及其现代发展,进而强化文化认同感。例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诗词,能体会到古人的情感与哲学思想,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表达的豁达友情观,让学习者感受到中国文化中对友情的珍视。
参与传统节日和习俗:参与和理解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是提升文化认同的关键。春节、中秋节等节日承载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例如,春节期间,人们贴春联、吃年夜饭等习俗体现了对家庭团圆的重视。学习者亲身参与这些活动,能更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二)增加教育实践,提升泰语专业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改革课程设置。在泰语专业课程中增加中华文化教学内容是关键。例如,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增加中国历史文化对比内容,让学生在对比中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和现代发展,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
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中华文化讲座、展览、体验活动等至关重要。例如,举办中国传统书画展览,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能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能提供多元化学习体验。例如,通过制作精美的中国文化 PPT 或在线视频课程,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
(三)加大工作力度,塑造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心理空间。
打造校园文化环境。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应打造开放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例如,定期举办文化大讲堂和专题讲座,让留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留学生能在心理上建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关注心理健康与文化适应。高校管理者应关注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文化适应问题。例如,为刚来华的留学生提供文化适应培训,帮助他们克服文化冲击带来的心理困扰,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中国环境,进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融合多元文化。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是关键。例如,在校园活动中融入中国传统舞蹈元素,让留学生在日常活动中接触和学习中国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认同。
(四) 组织创建文化交流活动品牌,提升二语习得者的中国文化认同。
文明平等与精准策略。坚持文明平等,精准制定文化交流活动策略。例如,针对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根据其文化背景制定“一国一策”的文化交流活动。像对非洲留学生,可举办结合非洲文化元素的中非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同时尊重非洲文化。
构建宣传网格。强化协同,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宣传网格。例如,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利用政府资源和外交资源打造对外宣传窗口。像举办“汉语桥”活动,吸引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参与,展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内涵本质。
打造互动模式。精准设计,打造文化交流活动互动模式。例如,联合举办“国际青少年文化交流周”等活动,让各国青少年在互动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在活动中,不仅展示中国文化元素,还鼓励各国青少年分享自己的文化,通过互动促进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五、结论
综上所述,云南地区泰语专业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存在不足,而泰国留学生在不同文化维度的认同上有差异。为提升第二语言习得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加强文化教育、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等。这些路径能帮助第二语言习得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同时,对第二语言习得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冲突、提高效果,还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未来相关教育政策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102-104+107.
郭晶,吴应辉.大变局下汉语国际传播的国际政治风险、机遇与战略调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3(01):46-53.
黄华,马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22):91-97.
韩玲.跨文化适应视角下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1):37-40.
孙杰远.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融合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7(10):92-96.
魏岩军,王建勤,朱雯静,闻亭.影响汉语学习者跨文化认同的个体及社会心理因素[J].语言文字应用,2015(02):107-115.
韦歆. 以文化认同为导向的留学生管理[D].上海交通大学,2013.
张国良,陈青文,姚君喜.媒介接触与文化认同——以外籍汉语学习者为对象的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05):176-179.
郑 雪 , 王 磊 . 中 国 留 学 生 的 文 化 认 同 、 社 会 取 向 与 主 观 幸 福 感 [J]. 心 理 发 展 与 教
育,2005(01):48-54.
作者信息:代闵,性别:女(出生年月 —1982.06),民族:汉,籍贯:云南省昆明市,学历:硕士,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写作,教学法
李婧萌,性别:女,(出生年月 -1988.01)民族:汉,籍贯:山西省吕梁 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第二语言习得者的中国文化认同研究--以泰国汉语学习者和昆明文理学院泰语学习者为例 ”项目编号:2023J13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