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学科融合;高中地理;策略
正文
引言
学科融合作为新课标中的核心教学理念,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本学科的知识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地理学科以其天然的综合性与学科融合的特点著称,它的教材体系中有很多模块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着紧密的关联,教师将地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不但能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更好地满足当前教育领域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需求。而教师如何才能高效地将学科融合理念渗透到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则是现阶段值得广大地理教师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充实教材资源,奠定坚实基础
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倘若只是简单地将地理知识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进行机械化地堆砌,这样做非但不能实现学科融合的预期效果,反而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了能最大化地发挥出学科融合教学的优势,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精准地分析与发掘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潜在关联,再将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融入详细的教学设计中,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够清晰地意识到地理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契合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深化对融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师在教学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农业的区位选择》的时候,这一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几个核心问题:其一是认识农业的概念、掌握农业生产的特点,其二是认识并清楚地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多元化因素,主要包括自然与人文两大方面[1]。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会依赖于死记硬背的方法而非真正透彻地理解,所以教师积极运用学科融合教学方法为学生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教材资源。在预习阶段教师就要为学生揭示出地理知识与生物等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再以设计学习清单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确本堂课程的学习重难点,随后再融入“西湖龙井茶”的具体案例,进一步带领学生去探索植物生长的自然奥秘,同时教师需要在学习清单中为学生明显地标注出需要他们“了解”与“掌握”的目标,从而有效减轻学生的课堂学习心理负担,进一步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在实施学科融合教学的时候,教师为学生充实教材资源的根基在于教师首先需要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剖析与精准地把握。教师为了能充分确保学科融合教学的精准性与科学性,就需要持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科融合教学素养,有针对性地深化自身对多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逐渐将地理教学置于多学科融合的宏观视野下积极发掘并整合出相关的知识契合点,进而充分培养学生形成知识迁移与综合应用的能力。
二、多学科相整合,提升课堂效率
(一)融合语文知识,创新知识应用
地理学作为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的学科,它的内容横跨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广阔范畴。为了能不断深化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灵活地将语文与地理教学相融合。由于语文与地理学科在综合性、思想深度及贴近生活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共通之处,同时这两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教师将语文古诗词融入地理课堂上也成为一种学科融合的有效实施方法。
教师在教学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水圈与水循环》的时候,教师就能提前为学生精选一些富含着相关地理意象的诗词片段,如郭沫若的“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一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2]。”学生在阅读这一诗词片段的时候,可以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强烈探索欲。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为学生讲解诗词的出处与背景,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深深地沉浸于文学情感熏陶下,进而主动细致地挖掘诗词中蕴含的地理元素。学生不仅可以识别出“北冰洋”“太平洋”等地理名词,有的学生还会敏锐地捕捉到“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太平洋要把地球推倒”等描述洋流运动的内容。学生在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有效巩固洋流的形成、特点等地理知识,还能进一步启发学生主动尝试将地理知识应用于文学鉴赏中,从而充分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跨学科迁移运用。
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学生:“你知道还有哪些文学作品中深刻地描绘出了洋流的奥秘吗?”有的学生会回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还有的学生会回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等,学生在激烈的交流互动中可以逐渐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一来,教师借助于提问的方法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思维范畴,从而更好地促使他们超越课本的局限性,在课下自主地搜寻与洋流运动相关的文学作品内容,从而充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深度,进一步实现培养学生知识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双重目标。
(二)融合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近年来,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显著地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任课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样不仅可以凸显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还能极大地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与沟通,它是充分践行现代化教学理念时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当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中,兴趣是学习的核心驱动力,教师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十分关键的效果。倘若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就点燃学生对知识的兴趣,那么整个课堂教学活动都将焕发出更高的学习效率[3]。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讲,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师提供视频、图画、音频等直观而生动的学习资源,并且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感官冲击力。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优化课前导入环节,为学生精选相关的视频素材,以不断激发学生形成的强烈的学习好奇心。
教师在教学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时候,教师就能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融合,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引入纪录片《超级工程3:纵横中国》中的精彩片段,这一纪录片以其宏大的视角和生动的内容充分展示出了中国现代交通网络的壮丽图景,与传统的教材内容相比,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时效性并且更加贴近现实的特点,从而更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进而充分助力学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深入地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同时学生在课堂后续的环节中所展现出的积极的参与能力,也可以验证教师运用信息化视频素材以充分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兴趣的积极作用,进而可以为之后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奠定下坚实牢固的基础。
(三)融合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
自古以来,德育教学便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班主任或者政治教师的教学职责范畴,而是发展成了全体任课教师的育人使命。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高效的思政教育方法也成为值得每位教师深思的课题。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与地理教学有着紧密的关联性,这就为地理教师进行思政教育提供了独特的学科融合契机。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需要积极地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切入点并且深度融合思政教育元素,这样才能够全面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人地协调观不仅是培养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构成,也是当代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所在。从地理学科的视角与思政教育层面上进行综合分析,在地理教学中融入人地协调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人地关系研究在地理学中有着悠久的发展传统与丰富的历史积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到探讨和谐人地关系的生动素材,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积极地为学生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从而在学生的心中有效地植入人地协调的核心理念。
教师在教学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的时候,教师就能够巧妙地为学生融入有关人地协调观的德育理念。这一探究活动主要的内容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洪水灾害与城市土壤蓄水功能进一步分析城市的雨涝问题,对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学科融合视角下就可以为学生引入关于雨水花园与海绵城市这两大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促使学生直面当前社会上人地关系失衡的严峻挑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一方面为学生揭示出人地关系失衡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以一些成功案例为媒介,如新加坡海绵城市的实践方式,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新加坡这一做法之所以成功的主要因素以及所产生的实际的实施效果等等,进而不断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人地协调发展理念的实施要点。学生在这样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实现地理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学习效果,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逐渐形成人地协调观念,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综合素养[4]。
三、评价模式革新,促进学生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充分强调了反思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核心价值,特别是教师在推进学科融合教学理念的时候,教学评价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师为了能充分确保对学科融合理念的有效贯彻落实,就需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精心设计蕴含着学科融合特点的教学评价活动,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基于学科融合的理念进行深度反思。对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适时地转变以往的评价模式,在充分巩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地融入多元化且学科融合的评价标准。
新课标中提倡的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其实从本质上来讲主要是要求教师从主导课堂转向为以学生为主体,这对传统的教学评价反思方法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基于此,教师无论是组织学习活动还是创建评价反思模式,都需要紧密地围绕着学生展开。所以教师需要积极采用适宜的评价方法,同时要融入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环节,这样才能与教师评价共同构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从而充分确保学生能在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中深刻地理解学科融合的根本内涵,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水圈与水循环》后,学生纷纷会呈现出自己的学科融合学习成果,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就能为学生设计综合性的评价任务,进一步要求学生不仅要准确地理解洋流运动的概念,还需要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自主分析并阐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地理原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运用学科融合理念进一步展现出自身的分析与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讨论与分析,这样学生就能有机会听取到他人的不同观点,从而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可以在与同学的相互学习中实现共同成长[5]。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写作一篇学习日记或者个人反思,引导学生深入地剖析自己在关于洋流运动学习中的收获以及需要改进的方向等等,学生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建立起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还能够充分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浪潮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实践的面貌,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单一进行知识灌输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科融合教学理念不仅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方法,更是不断促进学生自身能力全面成长、不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核心动力。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务必要积极地对课堂教育理念进行革新,科学地融合地理与信息技术、物理、道德与法治等多学科知识,从而有效实现对教学内容的丰富拓展以及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进而为学生构建出更加生动且多元化的地理课堂,更好地为学生的各方面全面发展铺就扎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马晓蓉.基于学科融合的高中地理主题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D].太原师范学院,2024.
[2]蒋菊.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大气专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洛阳师范学院,2024.
[3]林天寿,张琼,林泽楠,等.新文科背景下高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综述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13):73-76.
[4]杨朔枫.高中地理与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4.
[5]孙丹华.高中地理跨学科教学应用策略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4,(12):1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