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自主探究 引导 探究内容
正文
正文: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它集知识性、技能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于一体,从教材的编写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编写总体要求是:运用常见、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从这些就可以看出,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加需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探究要求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的去获取知识。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转变为教师引领、师生互动来实现教学相长。那么,在运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作为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快乐童年的足迹》时,可通过平时写作业写错可以用橡皮或抹一消处理,在电脑上写错了怎样才能“擦掉”,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导入资源库“我的日记”文件,让学生发现其中的错误并修改。这节课是打字小能手的最后一课,通过前面四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键盘的操作已经比较熟悉了,在第五课《探寻键盘的秘密》中,已经对常用的按键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回忆旧知,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修改日记中的错误,教师做好引导与观察指导。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三课《留住春天的美丽》时,可通过天气渐渐暖和了,和父母家人外出踏青赏春的多了起来,看到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美好景象,与春天做个美丽的约定,留住这美好的时刻,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大多数家庭智能手机比较普遍,拍照像素比较高,可以让学生通过使用大人的智能手机拍照,通过观看拍摄的照片效果,自主探究拍摄照片技巧并分享。在手机上观看照片相对较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照片导入到计算机中,教师巡回做好帮助指导
二、创造自主学习的思考空间
现在的师生普遍压力很大,教师有各种各样的考核以及非教学任务,每天工作下来都苦不堪言,虽然在“双减”政策下,但是学生每天的学习任务依然很重,初中、高中都面临升学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学更应该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思考空间,而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长此以住,学生没有一点灵气,不会思考,更不会自主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好引导,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空间。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有趣的图形化编程》时,对拼接和删除积木的学习,可让学生自主探究。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Codecraft图形化编程,对课程比较好奇,可通过观看小鸟飞翔动画导入新课,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在认识Codecraft软件界面组成后,让学生观察积木区的积木,揣摩每个积木的含义,然后思考怎样才能让小鸟飞起来,并动手实践验证。根据以往学习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究,不断的尝试,明确积木的含义,完成小鸟飞起来的创作,同时学会拼接和删除积木。
三、保障自主学习的实践体验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单纯的理论学习,不能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点的是否掌握也不清楚,必须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掌握相应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条件保障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课《丰富多彩的“图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了解本课要掌握的知识点。然后通过操练场、实践园的练习,直观感受要掌握的插入文本框、艺术字、图片等知识点。学生通过第一个思考营的练习,自主探究目录标题的多种呈现形式。通过挑战台的练习,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点。通过一系列的练习,使学生体会自主探究的成果和乐趣,激发学习动力。
四、创设自主创新的展示舞台
青少年是学生思维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很强,教师要抓住学生发展的这一重要时期,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以及恰如其分的鼓励,在学生完成一个作品设计后,给学生的作品提供展示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四课《动感十足的“图书”》时,关于动画效果的设置,每一个学生对动画效果和播放顺序有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动画效果和顺序,不同的设计出来的结果完全不一样,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通过展示后,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发现作品设计的优劣,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同时设计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这一学习方式时,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避免出现以下问题:
1.没有教师引导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不会引导、启发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停滞在死记硬背,一知半解上。在新的形势下,显然这种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时引导,并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对学生要探究的主题要明确,对学生偏离主题的探究要及时发现和指出,并加以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善于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要给予必要的点拨和指导,而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进行探究。有了教师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才有明确的方向。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将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快速提升。相反离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探究将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2.探究过于肤浅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四课《打开窗口找童趣》时,学习窗口的组成时,让学生探究窗口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这种探究就有点肤浅了。因为课本上有直观的答案,学生通过看书就一目了然,不需要探究,这样的探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探究内容的适度性、可操作性及趣味性。适度性是指探究的内容难度要适中,太容易,探究价值不大,学生感到没意思,会削弱他们的兴趣;太难,学生感到深不可测,再努力也弄不成,白费力气,就没有了探究勇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探究的内容,最好是学生跳一跳,够得到。可操作性是指选择的探究内容应该通过有步骤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到答案,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得简单的知识结论。趣味性是指探究的内容必须能激起学生内在的动机和探究的欲望。在实施探究性教学中,我们要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避免探究内容过于肤浅,流于形式。
3.没有时间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简单一提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设定探究时间过短,还没有等学生们理出一点头绪,探究出结果,就直接告诉学生所有的答案,这样的探究培养不出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性学习就流于形式。
出现学生没有时间探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改变,认为教师不讲,学生不会;二是不相信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认为学生没有探究能力;三是为了加快教学进度。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时间少,只是做做样子,走过场的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学习中,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充分相信学生,能不讲就不讲,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适当时候进行启发和指导。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教学。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批判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激发了自己的创新潜能,塑造了自己的创新性人格。让我们不断探索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有效的教学唤醒沉睡的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