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文化自信: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范小彦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陕西省宝鸡市721000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旨在探讨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思考与改进策略。通过文献综述和教学案例分析,本文明确了传统文化教育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中的重要作用。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情况,并基于教学实例《登高》探讨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是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关键。结语部分强调了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文化自信的中职学生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中职教育;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教学思考

正文


引言

中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语文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更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进行深度分析,旨在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专业素养。通过对教学现状的分析、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以及对存在问题的思考,本文将为中职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

中职语文教学目标通常包括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基础写作技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感。教学内容涵盖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训练以及听说技能等。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其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并尊重传统文化,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现状

尽管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目标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实际教学中,其融入情况并不理想。教材中虽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但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深度,使得学生难以全面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受限于教学时间和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更多关注语文基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探讨。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兴趣,这也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一)情境模拟教学

情境模拟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通过精心设计的模拟环境,将学生带入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学习空间。这种方法超越了传统讲授的局限,让学生在模拟的古代书院、历史事件现场或文学作品情境中,通过角色扮演、互动对话等形式,实现沉浸式学习。例如,在教授《登高》时,教师可以模拟唐代的重阳节,让学生扮演诗人,体验登高望远的情感,从而深刻领会诗中表达的孤独与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即兴反应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情境模拟,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案例分析教学

案例分析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是一种以实际文化现象或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深入剖析,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的教学策略。该方法通过精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典型案例,如选取反映古代社会生活、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的故事或人物传记,构建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案例的探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协助者,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交流思想,并从多维度审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意义。案例分析教学的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还要求他们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例如,在分析传统节日习俗时,学生不仅学习节日的历史渊源,还需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价值。案例分析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比较能力,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类似案例,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深入的文化探索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养,为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职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融入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在线教学平台,教师可以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如在线互动讨论、虚拟文化展览参观等。信息技术还可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如制作电子教材、开发教学软件等,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案例分析

(一)《登高》教学案例

《登高》作为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登高》中的文化元素和思想内涵,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通过背景介绍和文本细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接着,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扮演诗人,体验登高望远的情感,加深对诗歌深层意义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和朗诵活动,鼓励学生表达对诗歌的感悟,提升语言表达和文化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实践效果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旨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登高》教学案例中,情境模拟和案例分析等方法的应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仅学习到了诗歌的基本知识,更在情感体验和思维训练中获得了深层次的文化教育。信息技术的融入,如多媒体展示和网络平台互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学习体验。学生能够通过观看相关的历史文化视频、参与在线讨论,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拓宽了学习视野。反思性教学的实践,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写反思日志、参与同伴评价等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状态,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四、思考与改进策略

(一)教学资源整合的思考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实施需要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这包括教材内容的深化、课外资源的拓展以及信息技术资源的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深化要求教师对现有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并通过补充材料、拓展阅读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课外资源的拓展,如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遗址等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资源的整合,如在线课程、数字图书馆、教育软件等,为教学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支持。

(二)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体系对于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提升至关重要。这一体系应当涵盖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在知识掌握方面,可以通过传统的测试、考查等方式,检验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发展的评价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项目作业、口头报告、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评估。情感态度的评价则关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价值观,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以及自我反思报告等进行综合评定。多元评价体系还应包括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学习和自我反思,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体系,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结论

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改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以及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文化自信的中职学生奠定坚实基础。未来,我们期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使传统文化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小园.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广西教育,2019,(46):123-124+130.

[2]杨九银.对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9,(09):160-161.

[3]马倩.对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山西青年,2017,(16):200.

[4]卢连青.对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2):40-41.

[5]吴润填,林妙君.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20-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