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在继续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以兴华教育集团为例
摘要
关键词
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
正文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力度越来越大,学历提升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难度也越来越大。为促进我国继续教育的顺利发展,探讨和研究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迫在眉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整合,可以促进“三教”协同创新机制、模式和路径的完善,实现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新时代,国家大力实行“双高计划”和1+X证书制度、引导农村职业教育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工作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大致吻合。继续教育的目的是:让没有读到书的人读书、让愿意读书的人读书,这正好也与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平民观不谋而合。这说明,新时代背景下,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平民观对于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的形成和提出
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为改变当时中国农村贫穷落后面貌,身在艰苦年代的黄炎培进行了广泛的教育实践探索。1914-1921年,通过对国内各地社会的深度考察,黄炎培先生意识到传统学校教育已和社会脱节,并不能解决国计民生问题。通过大量的国际考察,他认识到平民教育、科学教育和工读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职业教育救国”。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主张[],其主要含义是指职业教育是跨学校、跨界、跨社会的教育[]。基于这种认知,黄炎培先生进一步提出“推广平民教育要从其生计问题入手,解决一切平民问题要从职业教育入手”[]。1924年,他在《提倡平民职业教育之商榷》中提到教育并非仅限于儿童和青年,而是整个社会都需广泛参与的活动。1949年,黄炎培先生指出,“职业教育它本身是平民化的,是为解决平民生计问题而产生出来的,是进步的”[]。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黄炎培先生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其思想精髓之一正是“职业教育平民观”。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的理解
黄炎培平民教育思想具有浓厚的平民情怀和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思想的本质就是满足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尤其是对知识迫切渴望的中下层劳动人民。第二,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即谋个性之发展;为谋生之准备;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增进世界、国家生产力之准备。[]第三,职业教育的对象为“中华民众”,黄炎培认为“教育的重心在民众,在直接为民众谋利益。”[]、“办职业教育,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劳工占社会大多数,一切问题,皆以大多数平民为总目标。”[]、“职业教育不着眼于大多数平民身上,他的教育,无有是处,办职业教育,亦无是处。”[]等。第四,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各种实用技术技能,黄炎培明确提出“应当‘先知觉后知’和‘先能授后能’,若没有取得‘先能’的资格,以盲导盲,又哪里行呢?”[]。第五,职业教育要采用社会化的方式进行教学,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须向职业社会里去设施”、“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一面做一面学,从做里求学”、“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关了门干的,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的。”等。
四、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一)四川省兴华教育集团介绍
1992年,集团董事长向元钧与四川晏阳初研究会兴办了成都城乡建设学校。2004年,组建了四川省兴华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先后成立四川电大时代工商学院和成都电大信息管理学院。2006年,创建了四川时代专修学院,为方便学员就近入学,学院先后设立多个职业教育全日制校区。同时,为满足学生需求,学院开设建筑、机械、工商管理、会计、英语等80余个专业,先后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成都广播电视大学等高校合作,承办全日制普通专科、高职专科、成教专科、自考专本科、中专等。目前,四川省兴华教育集团旗下现有四川时代专修学院、成都市武侯区当代文化培训学校、成都炎培教育科技研究院、成都乐扶社会工作推广服务交流中心、四川蓝新城乡社区建设研究中心等10余家实体单位,专注学历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和干部培训、技能培训、研究生教育、网络考试服务、智库咨询、国际教育、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服务等教育投资项目。
兴华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服务经济建设、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振兴职业教育、培育中国工匠为己任,传承世界著名教育家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理念,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担负起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办学30余年来,集团发展显著,现有在籍学生16000多人,培养了8万多名优秀的毕业生,共计荣获“招生先进单位”、四川省先进社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党工共建创先争优示范点”、“工人先锋号"、“成都市厂务公开先进单位”、“四川省第一批优秀基础学习型组织”、“五四红旗团(工)委”、“十心育学校”等50多项荣誉。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在继续教育中的实践
四川省兴华教育集团秉承“平民教育,振兴中华”办学经营理念,并将其发展创新,形成了“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1.探索多轨互通的学历继续教育模式
集团为不同职业需要的人提供更充分的教育准备,面对学生的需求,集团积极研究学生可持续发展与即时就业的需要,以专业知识与技术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的选择性来推荐升学方式。目前集团关于成人高考,有专升本、高起本和高起专三个层次,学习形式有脱产、函授和业余(包括半脱产、夜大学)三种。关于自考,有自考本科、自考专科、专升本等形式。关于在职研究生,如农业硕士、MBA等。关于专业技能证书培训,有社工师、心理咨询师等。
2.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继续教育专业
正如黄炎培先生倡导“施教育者应该对职业有密切的联络。”他认为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可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需要是教育展开的依据。因此,高校继续教育除了要保持与教育界、职业界的密切联系之外,其还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密切的关联。作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纽带,学院更熟悉社会需求。学院以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调查、咨询等方式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与规律,结合当地特点,优化调整设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并且在高校主动停招专业后,学院积极申请增设相同数量、更容易就业的同层次专业。
3.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创新教学模式
继续教育的学生在学习时间和方式上与普通教育学生有所区别,为了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灵活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第一,为调动学生积极性与自主性,学院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进行授课。同时,学院还利用“兴华网校”等大数据平台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此外,学院还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课题交流等活动,为继续教育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第二,为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院不仅设置了母婴室、茶室等实践场地,与企业合作,便于学生“手脑并用”,真正做到“做学主义”。
4.形成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培育“工匠精神”等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的有效行动。兴华集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推进职业培训专业建设,强化类型特色,坚定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走出了一条有创新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集团积极促进与广大院校、企业合作加盟。通过深度合作、融合创新、教学协作、就业合作等,扎实推进高校与产业的紧密衔接。集团与国际知名院校密切合作,先后与加拿大航空学院、美国巴尔的摩大学、泰国博仁大学等建立了广泛合作并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产教融合服务、联合办学、共建专业、订单培养,设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科技大学生培训实习基地,定向培训高端专业人才、共享高校教育科研成果、高校人才服务等。
5.深入职业环境,积极增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继续教育重点面向一线从业人员。黄炎培非常重视在职工人的职业培训,并发起了“工业补习教育运动”,在他亲手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中也设立了工人补习夜校。对于农村和农业职业教育,黄先生也是不遗余力,而且强调要适应农村特点,坚持因地制宜。集团举办服务“知识更新、技术提升”的学历继续教育。为满足学习者职业发展的需要,根据职业环境,注重实效,积极增设各类职业技能证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还能证明专业技能、促进个人发展、提高职业素养、满足企业需求
6.注重职业学习者德技并修
首先,正如黄炎培先生倡导“受教育的一方需要对职业抱有极端的信仰。”集团非常注意学生的职业素养,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规范教育。其次,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是任何形式教育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黄炎培先生将爱国主义作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思想根基,其要求学生要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应即知即行,用所学知识与所掌握的技能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贡献力量。学院每学期开学举行“开学第一课”,主要向学员进行爱国教育和安全教育等,让爱国主义情怀在每一位学员的心中生根发芽。
五、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而当前的高校继续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人才。本文通过探析黄炎培职业教育平民观在继续教育中的实践情况,发现:继续教育的课程、教育所需的教材以及教学方式等都需要跟随社会与科技进步而进步。基于此,首先,高校必须正视继续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定位,提升继续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举办“服务地方、办学规范、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学历继续教育。其次,立足于职业界的实际需求,要积极地对继续教育专业、课程、教材、教学规划以及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然后,选择“双师型”优秀教师。最后,加大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