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条件下“三主四环”主题探究式教学 赋能“低负高效”课堂构建刍议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郭定芳

湖南省涟源市第一中学 417100

摘要

如何构建“低负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是当前地理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阐述“低负高效”课堂概念和基本特征基础上,结合教学实例具体分析“互联网+”条件下“三主四环”主题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策略,引导学生“要学”“会学”“学会”“会用”,从而为构建“低负高效”课堂赋能。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三主四环”主题探究式 “低负高效”课堂

正文


曾在朋友圈刷屏的《南京家长已疯》戏称“宣传了这么多年的素质教育和减负,也没见学生负担变轻,素质提高倒是觉得家长各方面素质高了不少,自己辅导功课的素质提升了”。该家长观点有失偏颇,但过重的业负担确实会对学生心理和生理造成巨大的压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教学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所以,构建“低负高效”课堂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研究与践行的方向。

“低负高效”课堂是指师生在遵循教与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获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目标,即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低负高效”课堂教学活动有明确意图,教学过程避免表面热闹却无效,经常围绕学生的学展开,让学生获得知识,积淀素养。因此,“低负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充分做足课前准备,包括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内容的确定、学习活动的安排、教学策略的选择等。用富于情趣的教学,激动学生心灵,触发其思考,引其共鸣,使其心驰神往,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为构建“低负高效”课堂,笔者团队以省市县郭定芳高中地理名师网络工作室为平台,探索并不断完善“互联网+”条件下“三主四环”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我们倡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在“启中教”,起“诱导-引导-导演-启发-开发”的“主导”作用。学生乐在“探中学”,学生是“参与-探索-发现-运用-质疑”的“主体”。我们要求学生能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提倡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线,用学习任务统领,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情境、内容和评价,有效落实“三主”(教为主导、生为主体、练为主线)理念,不断完善“四环”(要学;会学;学会;会用),教学模式结构图如下(图1)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要学”

好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火把照亮别人,还应该是一名“点火者”。所谓“点燃”学生,就是让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即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要学”的关键不是为了得到奖励,抑或为了避免惩戒,而应真正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为此,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科学设置情境,导入课堂。例如在讲授《流水侵蚀地貌》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长江短视频,同时投影展示涟源一中2008班“流水美如诗,诗歌话流水”地理研学实践路线图和古韵诗词,通过“观察学生们在不同位置拍摄的照片,分别对应右侧哪些诗词,简述这些地貌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理?”达成问题驱动。我们认为运用信息技术将生活与知识相链接,能还原知识运用的真实情境,同时发挥数字资源视听和动态优势,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更能让思维的培养有迹可循,切实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问卷星进行学情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觉得如果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就容易滋生“我不要学”念头,用他们的话说“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呢?它们有什么用呢”所以,要让学生“我要学”,教师就要多用心思,将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从生活中来、又应用到生活中去,赋予学习内容以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愿望。例如在讲授《等高线地形图》时,笔者通过播放视频《熊山恋》片段,展示“扶贫小组进村”图文情境,课堂初始呈现家乡生活场景,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建立生活与自然地理原理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为实地调查地形地貌,绘制并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做铺垫,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探究等高线地形图相关知识,感悟脱贫攻坚政策给家乡人民带来的巨大利好,从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坚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信念,培育正确的地理品质和地理情感。

二、探究导学—思维建模,引导学生“会学”

何谓“会学”?简单地说,就是大多数学生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然而,如何定位学习目标?如何促进大多数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如何知道学生是否达成了学习目标?这是实现“会学”必须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为此,课堂应该做到:

1.目标定位—要脚踏实地,更要仰望星空

古语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要让学生“会学”,教师就要依据课程标准并基于学情和教材,科学定位学习目标。目标确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要脚踏实地,即立足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这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必须打牢根基;二是要仰望星空,即要关注重要观念、思想、原理等,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显然,后者是目标的高阶定位,决定着学生学习的高度。

2.目标达成—要规划设计,更要开放生成

对于学生来说,“最近发展区”并非一片坦途任由他们轻松走过。相反,这个“区域”像沟壑、像河流,虽然能够看到对面的理想彼岸(学习目标),但如果没有一座沟通“起点”与“终点”的桥梁,“终点”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教师的职责就是规划设计好这座“桥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这座“桥梁”设计得再完美,它也不会配备“传送带”—可以把学生自动从“起点”送到对岸的“终点”,因为这座“桥梁”必须由学生亲自去走。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渡桥”的过程中,不能对学生生拉硬拽,而要放开手脚,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机会。他们有时步履坚定、快步向前,有时却犹豫彷徨、举步不前。教师要做的就是耐心陪伴并在关键处帮一把,让学生能够鼓足勇气,继续向着目标前进。其实,学习就是这样一个动态、不断重构的过程。

3.目标评价—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其实,很多学生“学不好”,并非因为他们不努力抑或能力不够,而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是否学好了不够了解—不清楚自己是否达成了学习目标,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显然是滞后的。所以,要让学生实现“学会”,就要做好目标评价,并且不仅要关注结果性评价,还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即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评价及时反馈:有哪些学生已经成功到达了彼岸(学习目标)?还有哪些学生正在路上?每个学生距离彼岸还有多远?让每一个学生都心知肚明,用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改进,实现人人“学会”—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探究主题—必备知识,引导学生“学会”

     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中,学会求知(即学会学习)是其核心。我们把“学会学习”简称“学会”。因此,学生“学会”应该成为“好课”的重要标准。那么,有哪些表现可以证明学生“学会”呢?课堂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学会”呢?

1.有疑问—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就缺少学习的方向。所以,“学会”的人必然是有旺盛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是那些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人。如果课堂中的学生具有这样的特质,就说明这些学生具备了“学会”的基础。要让学生“有疑问”,就要为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梳理和提炼,最后产生课堂基本问题,即指向学习高阶目标、成为教学组织中心的问题。例如在讲授《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2课时时,笔者运用单圈环流图和“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借助多媒体补充动画1“北半球低纬环流”和动画2“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引导学生一边绘图一边分析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逻辑演变,实现“大主题小切口设问”,在做中学,在学中思,提升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再以麦哲伦环球航行为情境,引导学生在开放性讨论中,自己发现生成性问题,整体认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实现“呈现含有问题的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自己寻找知识、方法、技能去解决问题”,进而达成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

2.明责任——学习是自己的事

“学会”的人一定是主动学习的人,他不会消磨时光。因为他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是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学会”的人是意志坚定的人不会轻言放弃。因为他懂得,阳光总在风雨后,学习任务再难也要去克服,他必须勇往直前,跨越面前的这些“沟壑”“大山”,前方就是理想彼岸。要让学生“明责任”,就要让他们从心底里认识并接受学习目标,以及与这些目标紧密相关的学习任务、学习路径,真正落实学习的主体地位。·

3.善反省——做明白的学习者

善于反省自己的人能时刻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知道自己所行的方向是否正确,距离目标还有多远,自己下一步应该怎样做,这是一个人元认知能力的体现。这种元认知能力对于“学会”非常重要,它让学生成为一名明白的学习者。要让学生“善反省”,就要给他们一面“镜子”,即学习的评价标准。该评价标准必须基于学习目标来制定,学生可以据此评价自己的学习。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做到及时反馈和改进,促进学习向着目标不断靠近。

例如在讲授《流水侵蚀地貌》时,笔者以研学须知及三大打卡点研学为探究主线,从河源组、峡谷组、曲流组三个角度分别开展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深度探究,直观生动地阐明流水作用下侵蚀地貌的形态和分布特点,旨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关注要素综合、形成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建立人地协调观,提升其地理核心素养。

四、重置情境—提升素养,引导学生“会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让学生“会用”,除了可以设计并组织富有趣味的学习活动,可以借助表扬和奖励这样的外在激励手段之外,教师还可以重置情境,组织并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产生指向深度理解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有机会展示交流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受到自己就是一名探索者、发现者,不断发现学习本身的意义。例如在讲授《流水侵蚀地貌》时,笔者以法国罗纳河上的圣贝内泽桥为案例重置探究情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以“人民币背景图案”、或“参观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或“涟水河地貌野外考察”为活动主题,通过课后探究,让学生自己观察现象、动手操作,动脑探索地理现象,推理验证地理结论,有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逐步形成。

实践证明,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是打造低负高效优质课堂的基础有效备课,有效讲授是打造低负高效优质课堂的关键课后反思,教师提高自身修养是打造低负高效优质课堂的附加条件“三主四环”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每一堂课都围绕一个核心目标,设置一到多个探究主题,教学内容集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交流—拓展实践”,教得透彻,学得充分,课堂教学效能显著。同时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查找资料,探讨问题,形成报告,交流分享,形成“问题探究”“分享对话”“反思提升”为基本流程的主题探究学习方式。通过对比教学及成效检测,学生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得到整体提升,呈现“轻松学习、扎实发展”的积极状态。

[1] 刘玉岳. 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探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M].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912.

[2]曾呈进,陈涓.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必修一第一册)[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2111.
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立项号XJKX22B565)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系2024年湖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立项号HNETR24140)数字教育背景下名师网络工作室转型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