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读图能力培养策略摭谈
摘要
关键词
小学生 数学 读图能力 培养 策略
正文
根据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素质教育能力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多种多样并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的图片了解更多的信息。在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有助于他们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并顺利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他们能从不同角度发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问题的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读图、分析图,去发现相关的数学信息,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将图有序地进行描述,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进而达到顺利解决问题的目的。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呢?
一、注重读图的情感培养
一般说来,小学生在学前班阶段就广泛接触过图画,对读图已有一定的经验。加之在低年级期间,学生对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已经有过初步了解。因此,数学教师要注重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情感。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用丰富多彩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2副单杆、3条凳子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以便使学生在进入到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中能充分利用图画,从直观的图画中得到更多的数学信息,从信息中理解题意。
二、重视培养学生对图的观察能力
对不同年级段的要求也不一样,在低年级期间,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图画,从中获取数量上的多少等一些直观性的教学信息,来解决问题。而高年级不光是从图中获取有关的数学信息,还要从图中获取有关的理论性的知识,并要找出图中的规律信息。如一年级上册的 “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2副单杆、3条凳子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
数学教学中,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读图要求也不一样,在低年级期间,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图画,从中获取数量上的多少等一些直观性的教学信息,来解决问题。而高年级不光是从图中获取有关的数学信息,还要从图中获取有关的理论性的知识,去展开联想,不但要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图,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学生对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相等,还有长、宽、高等特征容易理解。但在作业时,判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时候,有些学生就不是很清楚了。比如,我在布置作业时就列举了,一张普通的打印纸、一根铝合金线槽、一个塑料压线夹等,学生在判断时就出现错误了。其实它们都是长方体,只不过它们的高度不同而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的长短、薄厚、深浅等这些实际也是长方体的高。因此要求数学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去观察图,再用自己的话说出图画的大概意思。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图,使题意与图画相结合。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画,动脑想,动口说,感知了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三、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图文结合的题目也相应增多了,但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看图而忽略读文字。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读图,了解图中的信息,再去读文字,接着分析已知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是有联系的,要把图文结合起来读,结合起来理解。如在五年级下册课本中,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不仅要观察图,从图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抓住题目中的语言描述,准确地获取信息。如用玻璃做鱼缸,要用多少玻璃;用木板做抽屉,至少要多少木板;给游泳池四周与底面铺瓷砖,总共需要多少瓷砖。解决这类问题,学生不仅要学会从图中提取数据,还要紧紧抓住题目中的语言描述,根据生活实际解答问题。如鱼缸、抽屉、游泳池都没有盖,求它们的表面积只需求5个面就可以了。像这种特殊的计算立方体表面积的问题,学生通过认真读图,说出图意,理清图和文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就有理有据了。
1.读图和问题引导相结合。主题图中有很多非数学信息,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提高学习兴趣。而在学生眼里,画面更多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数学信息。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比多”“比少”问题,以小乌龟要盖一间房子,朋友们都来帮忙为故事背景,小羊抬木头,小乌龟抱砖头,其中蕴含了小乌龟和砖头同样多,木头比小羊多,桔子比胡萝卜少等数学信息。为了能够把学生的关注点从故事情节上转移到数学信息上,可以尝试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加以引导:(1)有多少小动物来帮助小乌龟盖房子?(2)四只小乌龟一共抱了多少块砖头?一个小乌龟抱了几块?(3)小羊抱了几根木头?通过引导使学生发现图中小乌龟和砖一一对应,使学生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引导学生说出,小乌龟的只数和砖头的个数“同样多”。进而再设计问题:(1)有几只小羊来帮忙?(2)抬了几根木头?(3)是小羊的只数多还是木头的根数多?再引导学生找出图中小羊和木头一一对应的部分,则剩余部分是“多”或“少”的部分,认识了“多”和“少”的含义。学生通过说“木头比小羊多,小羊比木头少”等充分认识“比多”“比少”的关键是弄清“谁与谁比”。这样长期坚持指导学生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文字和图片相结合,通过文字全面理解图意。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和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数学中图文结合的问题越来越多了,但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看图而忽略读文字。比如,一年级上册第121 页第11 题,图上描述的是左边有9 个小朋友在堆雪人,右边大树旁边跑来了一群小朋友,文字叙述“又来了9 人”,很多小朋友不去看文字,仍然像左边那样数人数,数到5 人(还有4 人被遮住),于是就列式为9+5=14,脱离了图、文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先读图,了解图中的信息,再去读文字,接着分析已知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是有联系的,要结合起来理解。
3.读蕴含大量信息的主题图。有些图蕴含的信息量较大,需要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理解图意。比如,图上画了3 只蜻蜓,6 只蜻蜓,10 只蝴蝶,要求补充问题并解答。这样的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需要弄清图中各个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运用已掌握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当学生从图中知道“公园里有3 只蜻蜓,6只蜻蜓”后,再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蜻蜓和蜻蜓一共有几只?”“蜻蜓比蜻蜓少几只?”等等。
四、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
在数学教学中,美妙的图形不仅是给我们带来美感,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展开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图形中获取更多信息,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此外,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从直观的实物图中,去感知图形的美妙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使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把所学的抽象知识反馈到直观的图形中去,再由直观形象的感性思维,归纳、总结到抽象的理性思维上来,进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更加准确无误地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