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核心素养
正文
引言:
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得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综合性改革,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全面化培养,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初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立足新课程标准的实际要求,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活动。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社会、各领域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价值,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实施跨学科教学活动,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和方式,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新的教育视角。而如何有效地发挥跨学科教学的价值,全面地实施跨学科教学活动已成为当前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内容之一。
一、跨学科教学概述
跨学科教学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教育方法之一,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力发展,主张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参与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综合发展。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其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方法整合到教学过程。跨学科教学强调知识的互联互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分析问题,有着极强的实践性、综合性与灵活性特点,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跨学科思维、知识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实际要求,以跨学科形式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单一的知识讲解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活动,忽略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共同点,未能将跨学科教学融入其中,导致学生思维发展受到一定影响,难以摆脱单一课程的束缚。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强调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跨学科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多元化教学活动,将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强化学生对各领域知识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是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提升,以跨学科的形式设计多元化教学活动是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实践,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各类情境中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领域的联系,不断拓宽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同时,教师还会基于跨学科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如与小组合作、项目化学习等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综合性、一体化的学习环境下自主学习,全面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三、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基于教学内容,设计跨学科活动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强调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倡导跨学科教学的方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应用。教材作为教师授课的主要载体,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来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对教材内容的全方位分析,明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探寻课时内容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计丰富的跨学科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全面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三小节“珍惜师生情谊”时,教师应当先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识别本课时的核心主题以及知识重难点,如该课时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组成部分,课时内容安排在“走近老师”的后面,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尊重老师,意识到老师是敬重的长辈,更是良师益友,应当主动理解并关心老师,核心观点主要围绕“人际关系”“情感理解”两个方面展开,基于这两个方面,教师可为学生确定跨学科活动主题,如“搭建师生情谊之桥”,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师生情谊的内涵,感受到师生情谊重要性,学会尊重老师、理解老师、关心老师。在跨学科活动中,教师可先将学生分成实力均衡且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确保各小组保持在4人左右。在此之后,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引导性问题,如“你是如何理解师生情谊的?和小组同伴互相讨论。”“你有什么话想对老师说?”“你与老师之间有哪些难忘的瞬间?”“你会如何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潜移默化地渗透跨学科元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以及学会表达。例如鼓励学生以写作文的方式将“与老师之间的难忘瞬间”写下来,并在班级里与同伴分享。设计这一跨学科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让学生用文字表达对教师的感恩、分享与教师的难忘瞬间。而在回答“如何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如为教师制作一张贺卡、为教师画一幅画、为教师作一首诗等,这些多元化的活动内容实现了跨学科教学,将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美术、语文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在班级内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心得体会,由其他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为学生的作品、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学生的回答内容等方面进行打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活动结束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共同反思跨学科活动的参与表现以及收获,进一步理解师生情谊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尊重、热爱、感恩、理解、关心老师,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以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课时内容的理解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全面发展的平台,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跨学科学习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好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次解读,也要基于教材拓展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习到教材之外的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知识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整合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知识解读,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开展多元化的跨学科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实施者,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基于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习资源,并基于教材内容分析与这些资源的联系,确定二者融合的切入点,最后设计多元化的跨学科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守护生命安全”时,本课时包含两个小节,分别为“增强安全意识”以及“提高防护能力”,旨在通过安全教育让学生由内而外地形成安全意识以及提升防护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先结合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提供生活案例,如“夏天在小河边游泳”“独自给自称是‘快递员’的陌生人开门”“随意拿陌生人送的水”“和别人共用一个吸管喝奶茶”等,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和图片的过程中自主分析与思考,并发表个人看法和想法。以这样的方式可以实现教材的延伸,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意识到这些常见现象背后的隐患。在此之后,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查找学校、博物馆、公共交通工具等不同场所的安全标志和安全提示语,并与同学分享。”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生活经验以及日常观察整理安全标志和安全提示语,并从“校园”的角度思考,分析在学校内有哪些有一定安全隐患的地方,且没有安全标语或安全标志,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与之相关的安全标志和安全提示语。设计这一跨学科活动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知识应用能力。在此之后,教师还可结合教材中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从地理角度为学生讲解“暴雨”“地震”“洪灾”的形成原因,以及防灾方式,以此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以这样的方式整合教学资源并设计跨学科活动,能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跨学科活动是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有效地分析教材内容、整合多元化教学资源,挖掘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有关的多学科知识,寻找共同点,设计丰富的跨学科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萍.跨学科融合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我见[J].天津教育, 2023(25):43-44.
[2] 陈爱芹.《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J].文理导航, 2024(15):79-81.
[3] 张亚男.跨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试题与研究, 2020, 000(023):P.1-1.
[4] 王露燕.初中地理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相融合的应用探索[J].电脑乐园, 2021(4):0095-0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