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造园策略与博物馆展陈设计的互文性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薛丽娟

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 江苏 223299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展陈设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展览内容的创新和形式的突破,成为当前博物馆展陈设计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造园策略与博物馆展陈设计之间的互文性关系。通过深入研究传统园林的营造理念和手法,以及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目的与原则,试图将传统园林的智慧融入现代博物馆展陈设计中,以期实现展览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并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

中国传统造园策略;博物馆展陈设计;互文性研究

正文


引言

中国传统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凝结着古往今来能工巧匠、造园家的智慧与心血。这些园林既是艺术中的珍品,又是文化的承载者,抒发着古人对于自然,社会与人性深刻的认识与独到的见解。同时,作为人类历史文化展示的重要阵地,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也同样肩负着传承文化,启迪智慧等重要任务。

一、中国传统造园策略概述

中国传统的造园策略主要有因地制宜,借景抒情,步移景异的核心原则。这些原理既反映出古人尊重与利用自然环境,又显示出其在空间布局与景观营造上的高超技巧。对传统园林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从中发现其丰富的智慧与独特的美学价值,从而给当代博物馆展陈设计带来有价值的参考与启发[1]

中国传统造园策略深刻而深厚,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与特殊的审美理念。这些策略既反映出古人对于自然美深刻的理解与追求,也显示出古人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无限情调的精湛技巧。

中国传统造园的第一方略就是对诗意境界的追求。受山水画和山水诗影响较深的古人在山水间寄情,寻求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这一感情在造园艺术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经过精心安排,巧妙配搭,创造出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使人们在园内犹如置身自然山水,产生宁静致远,怡然自得的奇妙感受。

打破园林边界规则,追求自然之意趣,亦为中国传统造园中最主要之策略。古人在造园过程中,并没有拘泥围墙封闭的感觉,反而借助山石,绿化等自然元素模糊了界限,将园林和周边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他们高度重视“边”和“角”的平衡处理,避免使用生硬的直角转折,而是通过柔和的曲线和自然的过渡来引导视觉,从而创造出一种开放和通透的空间感。这一处理手法既突破围墙边界,又增加园林自然韵味与情趣。再者,架构真山真水之意境为中国传统造园之另一个核心战略。古人深谙自然山水之美就在于它们的组合规则与对比关系,所以造园中注意掌握这些自然之理。他们巧妙地设计了山水、花木和建筑等元素,采用了轻重、高低、虚实、静动的对比手法,将园林打造成一个充满气势和韵味的真山真水世界。徜徉于这类园林,让人感到山石的硬朗和庄重,水面的清淡和灵动,花木的生机勃发,犹如置身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二、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一)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目标

博物馆展陈设计旨在建构兼具教育意义与艺术感染力的展示空间,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之中,在获得大量知识信息的同时,也能深切地感受文化之魅力与历史之浑厚。这一目标涉及知识普及、文化传承、审美享受和社会交流的诸多层次。

知识普及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是一个基本目的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主要场所,担负着为广大人民群众传播科学,历史和艺术的任务。展陈设计需要经过周密的规划和布置,把繁杂的知识体系直观易懂地展现给受众,使受众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取新知,开阔眼界,提高文化素养。同时,展陈设计还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帮助观众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形成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时期的全面认识。

以文化传承为中心的博物馆展陈设计博物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任。展陈设计需要深挖展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故事与历史背景,以生动形象的展示方式与感染力极强的叙述语言向广大受众呈现中华文化的本质与魅力。这样既能提升受众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又能激发受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博物馆展陈设计原则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为了保证展览质量与效果并满足受众的要求与期待,要遵守一系列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既是对展陈设计实践进行总结与指导,又是评价展览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尺度。

科学性原则为博物馆展陈设计提供了基石展陈设计一定要建立在科学考察、严格考证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传递出准确的讯息。在展览内容的规划与展品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展览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科学价值等因素,以免误导观众或者散布错误的信息。同时在展陈设计中也要注意科学方法的应用,比如分类展示,时间轴展示等等,有助于受众对展览内容的深入理解与记忆。

三、中国传统造园策略与博物馆展陈设计的互文性

(一)空间布局的借鉴

我国传统造园策略的关键是空间布局,这一布局既是对于自然环境的一种尊重和运用,也是对于空间美学以及人文情感的一种深层表达。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时参考该策略,能够让展览空间变得更合理,更有秩序,也提升了观众参观体验[2]

就苏州拙政园而言,它在空间布局上巧妙地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全园以水为主,假山、亭台、楼阁及其他建筑穿插其间,构成错落有致、疏密有致的空间布局。博物馆展陈设计时,可借用这一布局手法对展览空间进行分区,每一个分区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设计,并以合理的路径设计与空间划分来引导受众有序地游览。例如在陈列中国古代陶瓷时,展览空间可分为“史前陶瓷”,“汉唐陶瓷”,“宋元陶瓷”三个地区,各地区内又细分为“青瓷展区”和“白瓷展区”两个展示单元。同时通过合理流线的设置让观众按时间顺序或主题顺序游览,既能保证展览的完整性也能提高观众参与感与体验感。博物馆展陈设计在区域划分与流线设计之外,也可参考传统园林在空间层次与景观变化上。通过不同材质、色彩以及光影效果的应用,创造了丰富的空间层次与景观变化,让受众在游览过程中感受不一样的气氛与情绪。例如在陈列中国古代书画时,可采用不同的灯光效果,以创造不一样的气氛,例如轻柔的暖光就能创造温暖、安逸的气氛,同时浓郁的冷光能创造一种神秘,凝重的气氛。同时,也可采用不同材料、颜色以区别不同展示区域,例如用木质展柜、淡雅颜色表现文人画,用金属展柜、明快颜色表现宫廷画。

(二)借景抒情技巧

我国传统造园多采用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的巧妙利用,创造了独特的意境与感情气氛。这一技巧同样也可应用于博物馆展陈设计之中,通过创造符合展览主题的气氛及环境来提升观众沉浸感及体验感[3]

就北京颐和园而言,它借景抒情,表现为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巧妙利用,园内长廊、石舫和佛香阁与自然景色交相辉映,构成和谐统一之美。博物馆展陈设计时,可借鉴这一技巧,通过利用光影效果,音效装置等现代技术手段来创造符合展览主题的气氛与环境。例如在陈列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时,可借助灯光、音效等营造古代宫廷气氛,让观众犹如置身历史长河。同时也能运用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把古代历史场景、人物形象鲜活地展现给受众,使受众对历史文化内涵与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除烘托气氛、烘托环境之外,借景抒情等技巧也能反映到展品选择中去,通过选取与展览主题有关的代表性展品能够更形象的表现出展览主题所蕴含的含义及意义。例如在陈列中国古代陶瓷时,可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瓷器作品,例如宋代汝窑瓷器和元代青花瓷器。这些瓷器作品在拥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包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能彰显出我国古代陶瓷文化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三)步移景异的策略

步移景异在我国传统造园策略上占有重要地位,强调旅游时动态变化与多样性体验,让游客步行时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气氛。这一策略也可应用于博物馆展陈设计当中,通过多样化展示形式与互动环节的设计,使观众能够在游览过程当中得到不一样的感受与体验。

以南京博物院为例,在展览设计中强调步移景异策略应用。在进行古代历史文化陈列时,可以通过实物陈列、图文陈列、多媒体陈列等不同陈列区域与陈列形式的设置,让受众在游览的同时不断地获取新信息与新感受。同时设置模拟考古体验,VR虚拟漫游等等多个互动环节与体验区,使受众能对历史文化内涵与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博物馆展陈设计采用步移景异策略时,需关注展览内容多样性与形式创新性。通过不同展示形式与互动环节的设计,能够抓住受众的眼球,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与此同时,还要关注受众的参与性与体验感,使受众在游览过程中能真正地融入进去,体验展览的神奇之处。例如在陈列中国古代书法时,可设几个书法体验区供观众自己试书毛笔字,体验书法特有的韵味。

(四)意境营造的共通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把意境的创造作为其核心要义,突破物质空间限制,寻求内心的感动和情感上的共鸣。这一意境的创造正好契合了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对精神方面的追求。博物馆作为传承和展现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展陈设计中也需要重视意境的创设,从而将观众带入到具体的历史,文化或者艺术情境中。

以苏州园林为例,它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妙的造景手法创造了“诗画园林”之意境。园内假山怪石嶙峋、池水清澈见底、花木扶疏、亭台楼阁高低错落,每一道风景好似一幅幅精致的图画,令人留连忘返。博物馆在展陈设计中,可借鉴这一“以景传情”的方法,通过光线的柔和使用,颜色的精心制作,材料的质感表达和展品的精巧摆放等方式,创造符合展览主题的气氛。比如在陈列古代文人生活时,可设计曲折回廊,两边安排仿古书画,文房四宝以及生活用具等,再加上柔和灯光,古筝乐声悦耳动听,让观众似乎跨越时空,重返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时代。

(五)文化寓意的融合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既追求自然之美,又深入发掘和表现文化内涵。园林里的每一道风景,每一处细节,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与象征意义,比如松鹤延年,梅兰竹菊四君子,无不寄托着高尚品德与美好理想。博物馆展陈设计也需重视融入文化寓意,从展品选择和摆放,说明文字书写和互动体验设置,深挖并展示展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故事与历史背景。

就故宫博物院而言,它在展陈设计上充分结合中华文化之精华。不论书画、瓷器、玉器或金银器的陈列,均着重说明它们的文化背景与历史价值。除此之外,故宫博物院还通过组织各类专题展览和文化活动,例如“紫禁城的上元之夜”和“故宫跑”,让参观者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中华文化的深邃与独特吸引力。博物馆在展陈设计中,可参照故宫博物院的作法,把展品文化寓意和展览主题密切结合起来,以故事讲述和场景再现等方式进行设计、互动体验等形式,让受众在享受展品之余,还能够深入了解并体会中华文化特有的魅力。

(六)互动体验的融合

传统造园艺术的游览体验常常是“静观”和“动观”的结合,游人边徜徉边赏景,还可通过参加园林文化活动或者体验项目等方式深化对园林的认识与感悟。博物馆展陈设计也需重视互动体验融入,通过各类互动展览,虚拟现实体验和教育项目的设计,让观众既能观赏到展品,又能体验到参观,也可以手到擒来,切身感受,以更深刻地认识展品的意义与价值。

以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为例,它通过大量的互动体验项目使观众游览时犹如身处鲜活的自然世界。受众可通过各种观察,触摸和实验来认识动植物生长过程,生态系统运行规律及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这一互动体验的融入在提升受众参与感与兴趣度的同时,也促进了受众对于自然科学的理解与喜爱。博物馆在展陈设计中,可参照上海科技馆实践,将展览主题与展品特点相结合,设计出系列富有趣味性、教育性、互动体验项目。比如在陈列古代科技发明展览时,可设计若干模拟实验或者操作体验区供观众自己动手操作古代机械或者仪器等,体验古代科技带来的智慧与魅力。这种互动体验既能使观众更深刻地理解展品后面的科学原理与历史背景,又能激发其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同时配合线上活动,多方位的展示其中的景色意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提高整体的设计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互文性分析,可以观察到中国的传统园艺策略与博物馆的展览设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现代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融入传统园林的智慧,不仅能够丰富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还能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以在今后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实践中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继承,使展览内容和形式达到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尹婷.对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3):160-161.

[2]牛娜娜.新媒体视角下博物馆陈列设计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3(20):235-237.

[3]王维东.浅谈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0(12):237-23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