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函数”主题单元教学策略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秦岭

东胜区实验中学 017000

摘要

单元主题的教学是根据课程的实施来确定教学的目标,将教学的内容分成主题形式的整体,然后以主题作为开始,将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整体的认知提升,在单元主题的教育背景下,能够促进学生学科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函数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学生初次接触到函数,是需要培养学生函数思维的,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提出存在的问题,然后相应地提出解决的策略,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地掌握函数知识,建立函数的数学思维和整体知识框架。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数学;“函数”主题;单元教学;对策

正文


函数的知识是数学中最基本且最重要的知识点,能够参与到数学解题中的各个分支,函数也是学生能够探索基础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能够展现数量关系,还能够探索数量规律,学好函数,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让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通过借助函数解决实际的问题,更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也能够对函数的抽象性,复杂性特点全面掌握,教师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函数知识上,要强化学生函数知识的单元教学内容,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初中函数教学的意义

函数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能够描述物质的变化,而且函数的学习是贯穿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的。学生学习函数知识,不仅要掌握基础的内容,还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帮助,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单元为主题学习函数,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促进学生更加喜爱数学,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以现在的数学问题主题研究为主,函数在各个题型中有很大的比例,学生要对函数的知识性质,灵活运用,才能够有效解答问题,在初中学习函数知识,教师也能够同学生一同成长,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2、存在的问题

通过学生学习函数的过程调查,在函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存在着以下的几问题。 

2.1理解困难

由于函数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没有很发散,所以一旦函数的类型变多,学生并不能很好理解记忆,往往会将函数的概念记得混乱,就会导致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偏差,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才能够推导出函数的最终结果,学生在基础上就没有打好,就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

2.2教学方法落后

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新时代的教学背景下,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和设备有效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有的初中老师并没有很好接受现代的教学方式,一味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听课的状态下更不能够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老师的教学效率不高。

3、初中数学“函数”主题单元教学策略

3.1概念性同化教学,培养学生函数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函数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开展,可以通过概念性的童话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函数的能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他们的认知能力也会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也会有一个系统的框架,要全面培养学生都有这种能力,这样在遇到新的学习概念时,学生们也能够自主学习,通过预习的方式将新的概念同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有一个了解的过程,然后再带着概念去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举一反三,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新知识点,运用新知识点,还能够温故知新,加深印象。例如初中的学生在学习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这些函数概念学习时,原本已经掌握了这些函数的概念,再学习新的函数时,也要重复使用已经掌握的概念,同化新的概念,这样才能够有深度学习的方法。初中数学在教学函数时,主要是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使用科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这才能够培养初中生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的价值。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有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以旧知识带动新知识,学生也要通过老师的指导联系知识,运用数学思想获得对整体数学的认知,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学数知识的含义,这样才能够不容易混乱。

3.2合理运用信息化函数教学手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所以初中数学学习函数知识时,也可以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多样化的教学课堂。初中生主要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学习素养,在培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有自主的学习活动,这样才能够锻炼学生更好成长。如今,教学的特点不仅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学要教师展开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创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呢,整体学习质量能够提升,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也能够提高课堂的氛围效率。老师,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做教学的目标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数学函数学习兴趣和课堂的成效。例如,在学习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堂开始前给同学们讲述一下本章节的主要学习内容,然后再分知识点去讲解重点知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大概的框架,通过自主学习的模式去发现问题,可以在课堂中分享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教师在利用微课给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想要的答案,更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函数知识问题上,也能够让学生不感觉到复杂和抽象,微课预习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联系知识,更深入学习。

3.3营造函数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所以初中数学学习函数知识时,也可以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多样化的教学课堂。初中生主要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学习素养,在培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有自主的学习活动,这样才能够锻炼学生更好成长。如今,教学的特点不仅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学要教师展开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创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呢,整体学习质量能够提升,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也能够提高课堂的氛围效率。老师,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做教学的目标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数学函数学习兴趣和课堂的成效。例如,在学习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堂开始前给同学们讲述一下本章节的主要学习内容,然后再分知识点去讲解重点知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大概的框架,通过自主学习的模式去发现问题,可以在课堂中分享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教师在利用微课给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想要的答案,更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函数知识问题上,也能够让学生不感觉到复杂和抽象,微课预习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联系知识,更深入学习。 

3.4积极锻炼学生函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

在初中学习数学函数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数学的有效思想和形结合思想,对学生学习函数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习数学知识,灵活的运用书香结合思想,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强对知识问题的理解程度,还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习数学时更有自信心。作为教师,更应当有效将数形结合思想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函数解决问题上能够灵活运用,在看到数学问题时,可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简化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锻炼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和有关内容时,老师要对本单元的内容全面讲解,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就是50%,如果能够正确的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将一元二次方程的重点知识,我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知,能够加速学生对于函数内容的运用,学高数学的课堂效率和学生能够更得心应手,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例如,两个公式中的A^2 -b^2,可以变成x+1,将x+1有效地替换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函数的相关问题充分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办法。属性相结合,通过数学与行之间的对应和转换,解决数学问题,与方程有关的问题中,判断方程的根的个数就是先有判断图像的能力,然后画出函数的有关图像,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找到与函数有关的图像,然后看到图像的交点选择有关数学的问题,数形结合思想是重要的思想办法,能够优化解题的步骤,与函数有关的代数和几何性综合问题,都能够让学生掌握,提高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后深入地解决数学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初中的数学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函数的内容,函数的内容贯穿初中数学知识整体,理解函数,知识学习函数知识对学生以后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来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师要根据现实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学习初中数学的函数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可以通过运用属性结合的思想来解决学生的数学难题,在课堂上,老师也要分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函数的知识,掌握能力,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教学思想。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深化数学学习的逻辑思维。

参考文献:

[1] 王尚志,保继光,赵敏.2019版普通高中数学(北师大版)教材的整体设计与主要特色[J].基础教育课程,2019(15):51-58.

[2] 刘新程,洪顺庆.初中数学中考复习课的功能——以“二次函数的应用——商品销售问题(复习课)”的教学为例[J].教育文汇,2019(7):26-27.

[3] 王雅贞.高中数学《函数》主题设计与实施[J].高考,2018(26):30-30,32.

[4] 曹莉.着眼核心素养 聚焦高效备课[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7):91-91.

[5] 峰华.基于核心素养的函数模型思想方法在中考中的应用[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下半月,2020(8):34-38.

[6] 刘书杰.核心素养视角下二次函数的教学思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20(7):0124-0124.

[7] 李洪兵,吴英福.“一物立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数学主题复习课[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8):70-7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