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正文
1 核心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思维局限性较强,语文科目是一门思维极为发散的课程,很多的教学内容并不存在唯一的答案,若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与教学参考书内容进行授课,而不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就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僵化,不懂变通,这样一来,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一些思想较为传统的教师,无法顺应时代的潮流将新兴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更有较为不负责任的教师,只是根据考试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们学到的知识除了应用在考试中,没有其他的作用。这些教师的教学方式使得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低下,学生们的知识技能得不到锻炼,思维价值观同样得不到培养,这样的状况,无论对学生,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遗憾。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能帮助学生在理解课堂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学校在帮助学生形成了适应学生自己未来终生发展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知识技能之后,就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这种教育机制,对学生个人,对学校,对家庭,乃至对国家来讲都是极大的优势。
2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原则
2.1 激发兴趣原则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需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出发点。这是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其更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游戏化教学、情境教学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启蒙思维原则
小学语文课堂不仅是语言文字学习场所,更是思维能力的启蒙所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遵循启蒙思维性原则,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帮助其独立思考和判断,为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优良发展空间。
3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3.1 缺乏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由于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一致,一些教师仍然将教学目标放在学生的知识掌握上,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加强教师对核心素养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新教育观念,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大班额和内容过多的问题
小学班级人数多,课程内容繁杂,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在限定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很难面面俱到地满足每个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需求。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的支持作用,通过减少教学内容、优化学校课程设置,以及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综合性的学习机会。
4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4.1 注重发掘语文教学方法的文化内涵
小学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要立足于中华文化,发掘语文教学方法中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提高其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语文教学方法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缩影,教师要深入理解语文教学方法的产生过程和发展脉络,发现方法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比如朗读法源于我国古代的诵读传统,吟诵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写作法中融汇了我国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注重笔画,注重结体,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讲求打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通道,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感悟,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教师要从语文教学方法的文化属性中汲取营养,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掘方法中的文化因素。比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运用朗诵法、比兴法等,通过吟诵、对照名句名篇,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意境和韵味。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笔锋,组字结构,让孩子在写字的过程中领略我国书法的魅力。在文学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添加文化注释,结合文化背景讲解,让学生体会作品所反映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教师也可以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学习古文,进行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观察古代生活场景;学习诗词,进行诗词朗诵比赛,体验我国诗词的韵律之美;学习书法,进行硬笔书法练习,感受笔锋运笔的技巧;学习名篇名作,进行文学讨论,领悟作品中的人生哲理等。这些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教学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语文教学方法中的文化内涵,将中华文化融入语文课堂,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4.2 突出语文学科特色,科学创设多元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科学且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要精准全面地把握好语文学科的特色,积极运用科学的情境教学法。比如教师要以趣味性教学情境来实现课程内容的高效导入。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兴趣,要积极把握好学生的思维规律,要巧妙融入一些趣味性的材料或者问题等,以此来整体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当班级内的所有学生,都能够自觉主动地跟随教师的引导,都能够全神贯注地聆听教师的教诲,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自然能够得到全面提升。再比如教师要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事实上,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身于语文知识的思考与探索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为此,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来巧妙设计语文问题。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共同聆听一段故事,并在此基础上有效设问,鼓励学生深入全面地分析语文故事。同时,在问题情境的创设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内容或者材料来进行分析与反思。
4.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将一些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全面渗透。在展开语文课堂时,教师需要抓住学习主题,根据学习主题来进行各项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通过现代化手段的全面渗透,学生能够拥有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对语文课堂产生新鲜感,这样才能够减轻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压力,使其拥有良好的体验和成效。因此,教师在构建课堂时,便可以在备课环节为学生筛选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类型,比如视频、音频等等,让学生拥有真实的感悟和体验,通过直观的观察与聆听过程,更加容易地理解文章内容。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了解更加丰富的课外内容。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便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将一些课外的信息进行添加,让学生能够在了解知识背景的前提下来进行文章的分析。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保持一种全面的思考角度,从多种方面入手来分析文章,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强化学生的审美水平。在这一学习模式下,学生的专注度便能得到提升,教师所提供的多元化信息资源,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关注。相比于文字教学,学生更加喜爱直观的图像。同时,在这一学习氛围下,学生也能够逐渐领会文字的魅力。
4.4 重视生活实践,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主要场所,学生在课堂上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锻炼。但如果教学仅限于课堂,便不能很好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造成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答题方面表现很好,而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难以取得理想的结果,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并将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材的运用,精选的课文,其作者往往具有丰富的感情经历,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选进教材中的课文都非常符合当今时代的价值观,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4.5 注重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语文教学要注重发挥语文人文学科特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意识到语言的社会属性,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一些反映社会生活的课文,如介绍社区建设的文章,讴歌志愿服务的诗歌等。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素材,如环保议题、民生难题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需求。这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培养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联系社区,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如表演节目送到社区的老人或儿童福利院,开展助老助残活动,进行环境保护宣传等。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有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所以,语文教师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呈现方式,注重有针对性地组织语文教学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按照新的教育要求,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调整,保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课堂中,从而达到对学生语文学习技能和核心素质进行优化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林丹艳.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J]. 教育艺术, 2021, (03): 22+24.
[2]翟佳雨.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J]. 智力, 2021, (01): 136-139.
[3]卢虹伟. 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 [J]. 名师在线, 2021, (27): 18-20.
[4]韩雪梦,马立武. 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J]. 第二课堂(D), 2020, (08):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