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学校社会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正文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路径。但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复杂、多元的心理问题,本文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以邢台应用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实证研究,以人本主义理论、增能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等理论为指导,将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构建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和教学评价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方法及路径,进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促进其健康全面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时代的需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1]。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大学生,他们面临着自我迷茫、情绪管理、学业压力、人际困扰和未来就业等众多问题或困扰,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但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起步较晚,其教育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对心理健康教育投入度不足,使当前的教育现状并不乐观。
(一)课程设置零散,缺乏系统性
当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课程内容零散,缺乏整合,多为片段式的知识点或临时性的专题活动,难以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对各个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难以形成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全面认识和理解,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
目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往往采用讲授式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针对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解决方案,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学习较为被动化,学习效果也不佳。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缺乏创新,也会影响课程效果的发挥。长此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无法达到理想的课程效果,还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厌学心理,降低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三)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性
当前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相对匮乏,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生比例严重失衡[2],且现有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也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例如:部分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缺少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资格证和专业背景,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和全面,这可能导致教师难以胜任教学工作,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和指导。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切实可行
学校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学校为场所,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专业社会工作[3]。它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业、生活和社交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因此,将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理论和方法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有助于更好探索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一)学校社会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理念高度契合。
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独特的潜能与价值,秉持助人自助的专业服务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其个性差异,通过个性化的关怀与支持,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解决学生问题,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其自我认知与成长。同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大学生实现心理健康发展,强调学生的发展及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解决。因此,两者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大学生预防并解决心理困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他们在服务理念上高度契合。
(二)学校社会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技巧。
学校社会工作中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方法,旨在关注学生及其所处环境的情况,协调学校、家庭、社区的关系,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挖掘学生所处环境中的资源,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拥有解决困难的能力。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运用专业的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剧等方法,重点关注学生心理状况,尤其是心理异常的学生,主张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学校社会工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方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不同,二者可以相互补充,发挥合力的作用。
学校社会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相辅相成。
学校社会工作强调资源整合和多元支持,学校社会工作强调“家校社联动”的概念,即学校社会工作者需要链接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及社区与社会组织资源,以学生为核心,同时立足学校、家庭、社区服务平台,并整合社会服务资源,为学生提供服务。这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强调的校内联动、协调育人,将学生心理教育嵌入各部门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中,落实“三全育人”异曲同工[4]。因此,学校社会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相辅相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将学校社会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相结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即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和教学评价多元化。
(一)教学目标具体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以学生为中心,秉持助人自助的专业服务理念,从优势视角看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挖掘学生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成长[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应包含以下方面,第一,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第二,在能力目标方面要求大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第三,在情感目标方面则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系统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应包括,内容应包括包括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心理问题的识别应对、心理健康的调适提升等方面,如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等。同时,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生活,在课程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贴近学生的成长生活环境,从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真正受益,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如:在专科阶段,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一般而言,大一新生主要是环境适应的心理问题与调适;大二学生则更多的是人际交往、学业压力等心理问题与调适;大三学生通常是升学就业等心理问题与调适。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将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程讲授、案例分析、心理剧、小组活动、心理测试等。这些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如在自我意识主题中,通过“自画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在人际交往主题中,通过“心理剧”的方式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人际自我效能感;在学习压力主题中,通过“学习互助小组”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共同解决学习压力问题;在“5·25 链接理健康日”的活动中,积极链接链接家庭、高校以及社区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的意识,并拓展社会支持网络。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应该采用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小组成绩、期末考试等。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技能的评价,以科学的、系统的方法为基础,通过心理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以及生理和社会功能状况进行系统的评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教学提供反馈和参考,以此来检验教学成效,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评估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平时考核可以包括课堂考勤情况、课堂互动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期末考试则采用试卷测试、论文写作等形式进行。通过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估,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掌握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和发现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两个环节中的经验和问题,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培养造就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在不断创新和改进,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一项全新的尝试,通过构建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和教学评价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化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夏翠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2] 杨伟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报,2024,37(02):71-72+75.
[3] 樊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3,25(02):153.
[4] 孟晋.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矫正:“大有可为”且“大有作为”[J].社会与公益,2023(09):87-90.
[5] 严云鹤,郭天梦.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探析[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2,37(02):76-82.
课题支持:邢台应用技术职业学院2023年校级教科研项目Y20230201《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研究——以邢台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