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田秀梅

阳信县劳店镇中心幼儿园 山东 滨州 251802

摘要

乡土文化资源是幼儿能够亲身体验与感知的特有文化资源,并且凭借自身教育属性、生活属性以及亲缘属性的特点,从而为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在幼儿课程中,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将其科学运用,为幼儿学习与了解乡土文化资源提供更多的机会,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乡土文化意识,还可以浸润幼儿的心灵,为其日后的成长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

乡土文化资源;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正文


前言

在当前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幼儿园密切融合乡土文化资源的深厚底蕴,有效增强了实践课程的丰富性与教育家长。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全面拓展知识体系,还可以加深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这一成效赢得了众人的认可。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施行)》中明确提出了,要求幼儿园必须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该纲要的提出,既为幼儿园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幼儿园必须深入探究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策略,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乡土文化指的是根植于本土化,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并且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乡土文化是一种新型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将其充分融入教育教学中,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课程内容的优化与完善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幼儿课程内容主要以幼儿园为主要的编制对象,是一种自主研发与实施的一种教学课程,并且与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相契合。从幼儿园的发展角度来说,园本课程是实现幼儿园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幼儿园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幼儿园需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亲身体验祖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卓越性,并感知家乡在时代变迁中所取得发展与进步,从而培养幼儿对祖国与家乡的深厚情感与归属感。在此基础上,幼儿园必须重视挖掘、利用乡土文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提升教学实效。

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影响

(一)增强幼儿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在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既可以让幼儿通过实际体验与观察,从而直接感悟到家乡的秀丽风光、民俗习惯与人文典故等,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当地的历史遗迹,或者深入社区聆听老一辈讲述家乡的典故由来,或者参加当地的民俗活动等,通过这种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幼儿在欢声笑语中充分感知家乡文化的魅力,进而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

(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探索与实践中,幼儿需要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等多重方式,以此来提升幼儿的观察、想象与创造能力,同时还可以强化幼儿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除此之外,乡土文化作为勤奋、勇敢、坚持不懈等优质品质的集中代表,不仅能够塑造幼儿良好的人格修养,还可以滋养着幼儿的精神世界。

(三)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

幼儿园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更倾向于传授文化知识与训练相关的技能,从而忽视了对幼儿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幼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迎合了幼儿的实际发展需要。在乡土文化资源的烘托下,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在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实现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家园共育

想要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还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鼎力支持。幼儿园可以组织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互动活动,比如亲子游戏、家庭手工制作等,不仅能够深化亲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增强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还有利于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的深化理解,从而进一步实现家园共育。不仅如此,家长作为乡土文化传承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家长的参与还能够为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入更多元化的视角和创意,从而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

三、幼儿园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途径

(一)在区角活动中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幼儿园在利用乡土文化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切忌直接将乡土资源的内容生搬硬套,这样不仅会固化幼儿的思维模式,甚至还会影响幼儿的更好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深度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总的来说,在开发幼儿实践活动课程中,应当以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情感特点,以及幼儿的认知特点为出发点,全面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并多维度探究该课程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

区角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师可以将乡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到区角活动中,从而有效丰富区角活动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联系室内区角与室外区角,并将其充分地整合,在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构建独具特色活动区角。同时,为提升活动效果与参与度,也可考虑将同龄区角与混龄区角进行有机结合,以促进不同年龄段儿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对活动区角的规则进行设定时,需要充分结合乡土资源的特征,并联系幼儿园区的实际清理,合理投放活动物料,以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害,帮助幼儿积极探索,打开思维想象的大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进而全面感知乡土文化资源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势价值。

(二)深入推进特色实践活动,精心构建特色的生成性课程

1.建构生成课程思想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师需要积极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并且在游戏与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隐藏的教育价值。同时,需善于捕捉这些契机,并采取积极主动的引导措施。这也使得幼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具灵活性,并为课程生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在明确了幼儿园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色内容后,教师需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实践活动。课程的来源,我们深知它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植于幼儿日常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与话题之中,同时紧密关联幼儿当前的能力发展情况。因此,教师积极倾听、深入思考并巧妙引导,在幼儿的日常互动中,敏锐捕捉哪些能够编制活动的灵感点。通过不断挖掘与调整活动内容,致力于推动一个动态且师生共同学习与建构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幼儿更加有效学习,同时还对幼儿的自我及世界的态度与认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构建生产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活动生产点紧密契合幼儿的兴趣所在,其推动力量源于幼儿内部的需求与动机,这一特征与传统教学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明确生成活动目标

幼儿园依托幼儿学习发展指南与幼儿园工作章程,并立足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能力,明确不同年龄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培养目的,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实际学习需求。

比如以幼儿园小班为例,教师可以磁州窑为主题,开展特色的“小小陶艺师”体验活动。在充分保障幼儿安全的条件下,教师可以指导幼儿亲自尝试使用陶土,模仿磁州窑的经典器型进行实际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学习揉泥、拉坯、雕刻等具体的操作步骤,既有效锻炼了幼儿的眼手协调能力与创造能力,还能够通过亲自参与制作过程感知瓷器制作的不易与匠人精神的伟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结合幼儿的能力与兴趣,幼儿能够真正爱上陶艺,真正感知到陶艺的艺术魅力。

(三)以幼儿的成长需求为原则,积极融入乡土文化的体验与实践

幼儿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与幼儿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督促幼儿在真实体验中深入感受、敏锐发现并积极创造。乡土文化根植于生活只汇总,幼儿园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并将幼儿引入真实的文化场景中。通过组织幼儿参观、走访、亲身参与等多种方式,使幼儿能够深刻理解并感知乡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1]

为了深化幼儿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创意与趣味性的亲身体验活动。例如,在春日里,组织幼儿进行“田园小农夫”体验日,让他们亲手种植蔬菜或花卉,从翻土、播种到浇水、除草,每一步都参与其中,感受生命成长的奇迹,同时了解农耕文化的辛勤与智慧。此外,还可以邀请当地的手工艺人入园,如编织、剪纸、泥塑等项目的传承人,让幼儿在大师的指导下,亲手尝试制作具有乡土特色的手工艺品,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匠心独运。

为了深化幼儿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幼儿园可以设计一系列蕴含创意与趣味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深入田间开展“小小农夫”体验活动,鼓励幼儿亲自动手种植农作物,从翻土、播种、再到浇水、除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幼儿亲自参与,切实感知食物来之不易,同时还能够了解到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开设“乡土故事会”,精心挑选那些蕴含深厚乡土情怀与民间智慧的传统故事与民间传说,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与情节演绎,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汲取文化的滋养。这些故事既有利于幼儿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还能够激发幼儿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更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如此,幼儿园还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特殊的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中秋节等,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比如在端午节举办包粽子比赛,为幼儿讲述端午节的由来,让这份传统文化的韵味更加悠长。在中秋节可以举办赏月、品尝月饼的活动,讲述关于月亮的民间故事,感受团圆和谐的氛围。通过这些民俗活动,幼儿能够切实感知传统节日的韵味,进而增进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2]

四、实施全面的活动评价

为了确保乡土文化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地发挥,还需要实施全面且系统的活动评价。第一,分享回忆。教师可以用拍照或者录制视频的方式,对幼儿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全程记录,全面了解幼儿的实际表现,鼓励幼儿之间积极分享各自的经验与见解,从而实现共同成长与进步的目标。第二,观察与记录。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方法,以电子表格、文字描述或者视频记录等多种方式,全面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为今后的评价与反馈提供客观且精准的依据。第三,重视复盘工作。教师在完成乡土资源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后,还需要深入进行复盘工作,这不仅是对实践活动过程的回顾,更是对乡土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深刻反思。对此,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队伍开展研讨会,并邀请全园教师、教育领域专家、家长代表共同参与。在研讨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收集到的资料,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互动景象,让参与者能够切实感知活动的氛围与效果,从而围绕活动的执行情况,指出相应的亮点与不足[3]

五、构建家园共育的桥梁

在乡土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园共育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对于幼儿全面理解和接纳乡土文化至关重要。因此,幼儿园应积极搭建家园共育的桥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首先,幼儿园可以定期举办“乡土文化亲子活动日”,邀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如共同制作乡土特色美食、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家长亲身体验乡土文化的魅力,还能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共同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4]

其次,幼儿园可以建立“乡土文化教育家长微信群”或“家校共育平台”,定期发布乡土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包括活动预告、教育心得、幼儿表现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动态,并能在平台上交流育儿经验,分享教育心得。这种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能够有效增强家园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形成教育合力。

结语

总之,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加强与乡土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并设计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又蕴含文化底蕴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实际参与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同时还能够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琳琳.幼儿园周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点、线、面”——挖掘周边资源开展主题园外实践活动的研究[J].好家长,2023,(16):34-35.

[2]王小娟.农村幼儿园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22,(18):24-26.

[3]朱建琳.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合理利用——以课题《基于莆仙文化资源的幼儿园“泥趣艺韵”活动实践研究》的实施为例[J].学苑教育,2021,(26):63-64.

[4]何晓燕.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特色活动的实践研究[J].智力,2020,(22):183-18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