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的研究与实践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李宏旭

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

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员常常面临受伤原因多元成因。本研究基于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的理论基础,分析运动员受伤原因及受伤类型和频率,构建理论模型,并在实际教学中实施调查,探讨改进教学方法和防护设备的使用状况。通过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的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这些防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减少运动员受伤的发生。最后,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策略和未来发展趋势,旨在进一步优化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员的受伤防护措施。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运动员受伤; 防护措施; 教学方法; 评估指标体系

正文


引言

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运动员的安全一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主题。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受伤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运动受伤及其防护的研究并不深入,防护措施的实施效果也是参差不齐。因此,系统地研究和实践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围绕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旨在分析运动员受伤的原因、频率和类型,并进一步评估和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以期在实际教学中降低运动员受伤的发生,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环境。

 

1、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的理论基础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员的受伤问题一直是无法避免的现象[1]。受伤不仅影响运动员的健康和训练,甚至可能会对其运动生涯产生重大影响,受伤防护对于运动员至关重要[2]。通过对运动员受伤原因、类型和频率的深入研究,以及防护理论模型的构建,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员的受伤防护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

1.1 运动员受伤原因分析

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易受伤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强度过大,运动员的身体负荷过重,支配肌肉和肌腱的承受力过低,易导致各种运动损伤。缺乏有效的预防知识和预防措施,容易导致运动员在训练中出现不必要的伤害。运动员的体质因素,如骨骼发育不全、肌肉耐力差等,也是造成伤害的重要原因。

1.2 运动员受伤类型与频率研究

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包括肌肉拉伤、腱鞘炎、扭伤和骨折等。从伤害频率来看,肌肉拉伤和腱鞘炎的发生频率最高,特别是在一些爆发力强,对力量和速度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中,如短跑、篮球和足球等。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伤害,需要制定出不同的预防策略和处置方法。

1.3 运动员受伤防护理论模型

运动员受伤防护理论模型主要基于人体运动生理学、力学以及预防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该模型以预防为主,注重对运动员个体差异的充分考虑,包括身体素质、训练量、训练强度、技术动作、运动装备等因素,以科学、系统的方法指导运动员抵抗运动损伤的发生。模型也强调了健康教育在防护措施中的重要性,旨在提高运动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总体来看,运动员受伤防护理论模型旨在构建一种综合性的、包括身体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在内的防护体系,以降低运动员受伤的风险,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运动表现。通过深入理解运动员受伤原因、类型和频率,并结合受伤防护理论模型,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员的受伤防护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理论依据[3]

2、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的实践研究

2.1 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的实施情况调查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广泛调查,以期找出潜在问题,以便为受伤防护教育的改进提供依据。研究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在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的执行上存在诸多不足,多数教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运动员的安全教育,附属设施如运动鞋、护具使用情况普遍不标准,使得学生在运动中受伤的可能性增大。

2.2 高校体育教学中受伤防护教学的改进方法研究

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提供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特别强调正确的运动技术和动作规范的重要性。加强对运动规则和安全知识的授课,深入开展运动风险识别和防护的能力训练,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安全素养,改变学生的安全观念,提升运动员受伤防护的教学质量。

2.3 高校体育教学中防护设备的使用状况研究

防护设备在避免或减少运动员受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调查显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防护设备使用状况严重不足,大多数体育课程缺乏有效的防护设备,一些设备的质量和使用方法也未得到有效保证。高校体育教学应当对防护设备的购置和使用进行全面规范和监督,确保每位运动员在运动时都得到充分的防护。

以上研究内容提示,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的实践还有很多改进空间,需要在理论教学、实践训练、防护设备使用等各方面全面系统地进行改革和提升,以提高运动员的安全防护水平,保障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这也为后续的效果评估提供了实施的依据和基础,为进一步优化运动员受伤防护策略铺平道路。

3、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的效果评估

3.1 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从构建评估指标体系说起,为了实现对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的全面评估,必须将评估对象细化到具体的防护措施之中。这个体系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防护工作的规范性,主要衡量防护措施是否符合运动训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二是防护的可操作性,即受保护的运动员是否能在实际运动中准确、完整地采取受伤防护措斀施;三是防护效果的直观性,涵盖运动员运动绩效等客观数据的改变。

3.2 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的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在效果评价方法上,采用问卷调查以收集运动员对防护措施使用感受和体验的主观反馈,配合使用数据统计等客观评价手段,以多角度、全面地评估措施效果。为了与其他参照进行比较,研究还可以借鉴与运动员受伤防护相关的已有评价方法,或是参照国际通用或者行业内公认的评价模型,从而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标准性。

3.3 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的效果评估结果分析

在效果评估结果上,需对比实施防护措施前后运动员的受伤率、严重程度等数据进行对比,并通过这些数据来进一步验证防护措施的有效性[4]。还需要将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评估结果与其他环境(如职业运动队)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从而全面揭示防护措施在实际应用中的运行情况。

对于评估结果的分析,不仅要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如百分比、平均值等,也要进行合理的定性解读,如数据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影响因素等。在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根据数据的变动趋势和穿透性,可能需要深入分析诸如体育教学环境、运动员心理状态、体质状况等多元因素对于防护措施效果的经验影响。从而,有可能发现隐藏的问题,并提供决策依据为未来改进防护措施。

4、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的改进与建议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的实施存在许多问题,提高防护措施的执行性能,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深入研究。

4.1 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的现状问题总结

是究竟何为伤害,目前对此并无统一的定义,大多数定义将它定义为“练习或比赛中导致运动员的生理功能或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而在具体的防护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对运动员伤害的传统观念,诸如“只要活动前做足热身,就不会受伤”或是“受伤了忍一忍就过去了”等理念,不仅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反而增加了运动员受伤的风险。

对于伤害的防护和管理,往往忽视了伤害的复杂性与个性化需求[5]。伤害的因素和后续管理是多元化的,包括运动员本身的生理机能、训练负荷、运动环境等。但是,实际的防护往往忽视了这些复杂性,忽视个体差异,采用统一的防护方案,该现象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尤为突出。

4.2 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的改进策略提出

有鉴于此,提出以下改进策略。要确立科学的运动员受伤定义和认识,改变传统的观念,提高运动员和教练员对运动伤害的认识。

要重视运动伤害的复杂性和个性化需求。运动员受伤的防护和管理应考虑因素多样性,个体差异性,制定个性化的防护方案。

应改变单纯靠运动员个人防护的模式,运用多元化手段进行防护,调教,训练,竞赛等过程都应有专业的运动医疗团队参与,才能更科学的防止运动员受伤。

另外,科学运用防护设备也是关键。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可以降低运动员受伤的风险,应当指导运动员正确使用防护设备。

4.3 高校体育教学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的未来发展趋势探究

展望未来,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的变革应走向以下几个方向。一是科学的防护知识需要得到普及和提升,既包括基层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科学素质提升,也包括高等教育层面,开设相关课程,健全运动防护的教育体系。二是专业化、团队化、个性化和科技化,即运动防护应有专业的团队提供个性化的防护方案,科学利用现代科技为防护提供技术支持。是从被动防护向主动防护转变,真正做到预防为主。

结束语

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深入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员受伤防护措施的研究与实践。首先,通过对运动员受伤原因的深入分析和受伤类型与频率的讨论,建立了一个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模型,为后续的运动员受伤防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其次,通过对防护措施的实地调查和实际教学的观察,以实证的方法验证了防护措施的实际效果,并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力地推动了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员受伤防护工作的发展。然而,目前防护措施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和完善。展望未来,本研究希望提供更多有效的防护策略,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员受伤防护工作的发展。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防护设备和教学方法的出现,对防护措施的评价也需要持续更新和调整,以适应体育教学的演变和运动员需求的变化。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员的受伤防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翠娟,高浦扬. 高校体育课程运动伤害防护措施研究.[J]. 运动科学与教育导刊, 2019, 11(05): 113-118.

[2] 吴家亮,赵柳,贾亚东.高校体育课程运动伤害与防护研究.[J]. 体育科技与科学, 2020, 54(08):25 - 31.

[3] 陈冠卿,陈钊,王琪. 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减轻运动伤害措施研究.[J]. 体育科学与技术,2018,49(02):473 - 478.

[4] 李欣,王浩,洪银丽.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员运动损伤防护措施的实施.[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29(02):91 - 96.

[5] 陆翠平,蒋威,陈靖.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员防护设备使用状况调研.[J].体育科学研究,2016,30(02):67 - 7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