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考古出土纸质文物保护及利用的方法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原樱子

中国煤炭博物馆 山西 太原030024

摘要

纸质文物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物,在新时期,纸质文物考古出土量逐步增加背景下,相关部门机构需要不断强化考古出土纸质文物保护力度,借助各种不同的举措,开发利用纸质文物,让考古出土的纸质文物能够得到长远、高效流传。基于此,本文就针对考古出土纸质文物保护以及利用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考古出土;纸质文物;保护及利用

正文


引言:考古出土的纸质文物是一种通过印刷、绘制、书写、锤拓等各种不同形式,形成获取的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历史研究价值的手稿、经卷、绘画、文献、报纸、地图、图书与拓片等制品,属于一种有机类文物,材质相对较为特殊,质地非常脆弱,极易受到外界环境、保护技术的影响与限制。因此,对于考古出土的纸质文物,相关机构需要提升对其重视程度,使用针对性的保护技术、保护方法对其进行保护管理,采取多元化手段对纸质文物进行开发利用,让考古出土的纸质文物具备的价值可以全面发挥。

一、考古出土纸质文物保护及利用的重要意义

纸质文物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步的承载者与见证者,它记录、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发展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优秀文化,对于研究不同时代变迁发展、科技发展、历史文化演艺、民风民俗等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提供丰富充足、珍贵全面的原始资料。例如:山西太原市汉墓考古出土了由云杉制作形成的木简残片,整个木简的宽度约为0.8厘米、长度约为23厘米,破损较为严重,对其进行深层次保护利用,可以极大填补了山西地区汉、明清时期的研究空白,突出展示山西历史文化内涵与底蕴。再例如:山西煤炭博物馆内部存储着山西北齐时期娄睿墓壁画、“御前承应画匠”王逵创作的四墙壁画及佛坛塑像、《佛传故事》局部图等,对其进行保护传承、迁移利用等,可以突出展示山西地区民风民俗、民俗理念,以及佛教在山西地区传承与弘扬历史,为历史研究工作组织开展提供图文素材[1]

二、考古出土纸质文物保护及利用的难点

考古出土的纸质文物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干燥环境出土的文物、潮湿环境出土的文物、干湿交替环境出土的文物,文物品种数量比较多、珍贵程度相对较高,存储时间相对较长,空气当中的有害物质,包括虫害、微生物,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包括湿度、温度、光照等,都会使得纸质文物霉变速度、变色速度、褪色速度、脆化速度与酸化速度加快,导致纸质文物出现折痕、皱褶、污渍、断裂、变形、变色、炭化、残缺、字迹模糊、絮化、残缺等问题,影响文物的健康状态与存储时长。一般来讲,现存的纸质文物保护以及利用难点、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内在因素、外在环境因素两种。

(一)内在影响因素

纸质文物的主要原料、核心素材为植物纤维,而植物纤维主要分为半纤维素、木质素、纤维素几个类型,纤维素是一种由氧、氢、碳等共同组成的化合物,这也使得考古出土的纸质文物在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将会受到蕴含的酸、空气当中的水等各类因素影响,进而降低纸张纤维素分子的实际聚合程度,诱发水解问题[2]。而半纤维素是一类具有结构相似、性质相似特点的氧、氢、碳水化合物,在自身碱、酸作用与影响下,随着时间增加将会出现水解情况;木质素相关纸质素材,在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变脆问题、发黄问题。

(二)外在影响因素

除了纸质素材自身素材、自身性能等因素之外,在考古出土纸质文物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外在环境也会产生影响。一是温度,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纸质素材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反应水平增加,相关研究显示,温度上升10℃之后,化学反应速度与水平将会提升两倍,即使短时间放置在高温环境下,也会导致纸张变脆与发黄[3]。二是湿度,环境比较潮湿情况下,纸张将会受潮,进而出现水解情况,纸质文物当中的字迹也会出现褪色模糊问题,还会滋生大量的微生物,使得纸张变质、虫蛀、发霉。三是光照,光也是一种影响考古出土纸质的关键因素,若是光直接照射纸质文物,其将会出现化学作用、热反应,导致纸质文物变脆、发黄。四是危害气体,一般来讲空气当中若是存在氧化性气体、酸性气体或者粉尘等,可能会导致纸质文物出现酸化、发黄、褪色与变脆等问题,将其纸质文物存储时长。五是虫蛀与霉菌,虫蛀将会蛀蚀纸质文物,降低纸质文物的完整性;在纸质文物存储过程中感染霉菌,霉菌将会以纸质文物的组成材料当作养料,包括淀粉浆糊、纸、写印色料等,导致纸质文物构建形成材料损毁。六是人为操作,在保护与利用纸质文物过程中,人为操作不合理、不恰当,在文物素材提取、管理与保护过程中,技术使用不合理、操作不恰当等,都会损坏纸质文物。

三、考古出土纸质文物保护的方法

(一)合理处理纸质文物,提升文物稳定性

考古出土的纸质文物比较特殊,为保证其能够长期存储,提升保护与利用质量,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举措,包括消毒、清洗、脱酸、氧化处理等各种手段,处理纸质文物,进一步提升纸质文物稳定性。一是消毒处理,对于新出土的文物,其长时间存储在地下环境中,当中附着有一定量的维生素与病害,为避免微生物继续损害文物,或者文物与其他文物出现交叉感染,可以采取低真空充氮熏蒸技术,针对文物进行消毒灭菌。比如将文物存储在密封环境当中,适当降低氧气的实际含量,充入一定量的氮气[4]。二是清洗处理,考古出土的纸质文物当中存在的污渍各不相同,处理技巧与方式方法有一定区别,对于潮湿环境中出土的文物,当中会滋生一定量的霉菌,可以使用酒精擦拭消除霉斑;对于油渍污染物,部分书画文物长期存放在木质盒子里,油渍可能会从缝隙位置渗透污染书画,可以使用吸水纸与熨烫形式去除油污;手指污渍。三是脱酸处理,部分出土的纸张文物当中含有一定的酸物质,其会使得纸张保护与使用时间缩短,可以使用液相法、气相法、Bookkeeper技术等处理纸质文物,降低文物的酸度。例如:对于纸画作品,可以使用Bookkeeper技术改善酸碱值,具体来讲就是在纸张当中均匀喷涂、浸渍酸性缓冲剂,中和纸质的酸性,这种处理工艺适用于许多纸质文物,不会导致纸张变形,或者损害与影响纸质文物笔迹,延长纸质文物存储寿命。四是氧化处理,氧化是危害纸质保护时长的重要因素,根据研究显示,空气当中的自由基将会与纸张金属离子发生变化,加快纸张氧化速度,使得纸张昏黄、脆弱。对此可以使用氧化抑制剂、电解法等各种方法处理纸张,延缓纸张氧化速度。

(二)开展纸质文物加固处理,提升文物安全性

部分出土的纸质文物在长时间、长期存储过程中将会出现老化问题,导致文物破碎率、损毁率增加,此时需要采取特殊的加固处理方法,修复与保护纸张。现阶段,文物加固处理方法主要分为物理加固方法、化学加固方法两种。一是物理加固方法,主要分为托裱法、丝网加固两种,对于出土于潮湿环境,并且存在一定破损问题的书籍,可以使用托裱法处理,加固纸张,让纸张更加平整与牢固。对于糟朽脆弱、强度较差的纸质文献,可以使用丝网加固处理方法,使用新型的丝网加固设备,包括蚕丝网加固剂,借助天然蚕丝纤维,编织网格状的丝网,针对纸质文献进行快速加固处理[5]。二是化学加固方法,化学加固类型相对较多,其中常见的纸张文物加固方法包括高分子树脂有机低聚物加固法、伽玛辐射加固法、派拉纶成膜加固法等几种,可以结合纸质文物保护需求使用各种不同的化学加固方法,例如:对于已经破碎的书籍或者文献等,利用高分子树脂有机低聚物加固法,用树脂包裹破碎的纸张,预防潮气和水侵蚀,提升纸张活性。

(三)创造良好的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损坏

考古出土文物存储环境是影响文物保护与利用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此,相关存储机构与部门,需要为文物打造与建构良性的保护环境。一是合理管控环境温度与湿度,在库房内部引进新型的恒温恒湿设备,让存储纸质文物的库房,冬天温度维持在12-18℃,夏天温度不可以超过或者高于25℃,室内环境湿度以50-65℃为主,在一天以内室内温度与湿度的改变幅度不可过大,不可以超过2-5℃。二是做好通风处理,在库房内部打造建立专属、特色的通风系统,及时排放有害的气体,避免有害气体危害纸质文物。三是合理开展避光处理,无论是人造光还是自然界的光,都会诱发紫外线,而紫外线则会导致纸质文物出现氧化问题、脆化问题。对此,在纸质文物保护过程中,文物机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做好避光处理,避免直接照射人造光、阳光,最好保存在没有人造光源或者人造光源比较少的库房,若是需要展览文物,则需要处理好展览区域的光源,避免纸质文物直接接触光源,还可以在展览附近规划设计紫外线过滤装置,定期定时针对设备功效进行检查,让设备能够稳定、高效运行,若是设备出现故障问题,需要及时维护、更换与调整,让纸质文物能够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环境当中,得到有效的保护[6]。三是规避外界生物的侵害,定期定时针对文物当中的附着物进行定理,合理开展储藏室虫类灭杀工作、灭菌去霉工作,避免诱发过大的损坏。同时,博物馆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会接待大量的游客,而游客身上将会携带虫类、微生物等,对此相关管理者需要定期定时针对博物馆展览区进行消杀活动,灭虫、消毒与杀菌,避免出现损坏纸质文物的行为与操作。

(四)健全文物保护机制,提升文物保护工作者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管理人员纸质文物保护与管理质量,让文物得到有效保护,需要遵循“技能管理两手抓、协同开展的原则”,一是健全完善纸质文物管理机制,包括分类机制、文物修复机制、价值评价判定机制、文物管理与存储机制,优化纸质文物风险判断机制、责任机制,让文物保护工作组织开展具有稳定、高效的特点。二是提升管理人员工作能力与水平,引导其学习新技术、新设备,掌握全新的纸质文物保护举措,提升文物保护工作者专业素质、综合素养,让其可以高效、高质量落实纸质文物保护工作。

四、考古出土纸质文物的利用方法

(一)组织文物展示活动,提升文物展示效率

考古出土的文物具有内涵深奥、资源丰富等特点,难以有效普及与推广。针对这一特点,在考古出土纸质文物保护管理基础上,相关工作人员或者机构需要开发挖掘文物背后隐藏的信息,包括文物的形成历史、文物故事等,定期定时组织开展纸质文物展示活动,让文物能够焕发全新的活力和生机。例如:可以定期定时与其他博物馆交流互动,开发挖掘多元化考古出土纸质文物,定期开展字画展览活动、古籍展览活动,进一步提升游客以及社会公众对于考古出土文物关注程度、浏览量。再例如:规划设计纸质文物大讲堂,讲解文物故事、文物背后信息,关联历史与现在,拉近观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模拟演示文物所处环境、历史场景,让观众亲身体验与感受文物形成过程,产生情感共鸣。

(二)借助数字技术,数字化展示纸质文物

考古出土的纸质文物由于纸张比较容易受到损伤、比较珍贵等,经常被存储在博物馆库房当中,使用率不高。针对这一情况,为保证文物保护与利用效率,让出土的文物在妥善保护与存储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育人价值、研究价值,需要合理使用数字化技术、信息化技术,数字化呈现、展示纸质文物。一是打造建设纸质文物数据库,例如:利用智能设备收集纸质文物相关的信息,包括照片、视频与历史信息,制作文物数据库,包括文物信息全文检索数据库、书目检索数据库、影像数据库、图文对照数据库等,供用户阅读、检索与观看。二是利用3D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使用现代化手法和技巧,展示与呈现纸质文物。例如:中国煤炭博物馆作为一级博物馆,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手段,打造建设思维动感影厅,使用独特专属动感效果、三维立体画面等手段,展示与呈现山西古代壁画、一万年前山西远古森林;打造建设“模拟矿井”,用实物+虚拟产品的形式,让游客目睹与感知煤炭开采过程、开采形式,明确掌握煤炭发展历史,阅读煤炭相关的书籍,欣赏煤炭绘画作品,弘扬煤炭发展历史。

(三)开发文创产品,为社会服务

纸质文物背后蕴藏一定的内涵,具有十分显著的开发挖掘价值与作用。对此,博物馆可以定期定时针对纸质文物资源进行开发,规划设计专属、特色的文创产品,例如:开发具有实用性特点并且蕴含当地艺术特色、文化特色、历史特色的文创产品,包括日用品、礼品,如文物笔筒、文物数字画等,让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文物、欣赏文物,还可以将文物带回到家中,感知文物的魅力特点,借此提升本土文物在社会当中的影响力、号召力与关注度,促使纸质文物走出仓库、走出博物馆,走向世界。

结束语:综上所述,考古出土纸质文化保护与利用是提升纸质文物传承质量的关键举措,可以让纸质文物具备的价值全面凸显,帮助社会公众传承未来、了解过去与历史,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关注,相关机构与部门需要提升对纸质文物保护重视程度,健全纸质文物保护体系,优化纸质文物利用手段,进一步强化纸质文物保护利用质量,让纸质文物得到长远的保存。

参考文献:

[1] 张兴伟.馆藏纸质文物预防性保护研究:以“山川出云天下雨——晚清民国时期湖南绘画艺术特展”为例[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21,(00):668-677.

[2] 成晓青. 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技艺探究——以秦安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例 [J]. 收藏与投资,2024,15(07):112-114.

[3] 于璐,张晖,巩世勇.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体系的科学化探索——以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鲁中区域中心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11): 25-28.

[4] 陈虹利 ,郑冬青. “博物馆:传统与现代——全国纸质文物科技保护暨长三角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学术研讨会综述[J]东南文化,2023,(06):183-185.

[5] 周昕. 纸质考古档案的保护修复流程初探——以辽上京遗址出土文物拓片保护为例 [J].南方文物,2023,(04): 278-283.

[6] 孟祥鹏.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与现代技术的价值[J].中国民族博览,2022,(07): 214-216.
作者简介:原樱子、1988年5月、女、辽宁省葫芦岛市人、汉族、在职研究生学历、工程硕士、现任中国煤炭博物馆文博馆员、重点研究博物馆学、企业经济管理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