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学困成因及对策研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周文秀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万宝镇中心小学 吉林 长春 130303

摘要

在乡村小学的学生群体中,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困生由于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其学习成绩相对较差,而且在提升学习成绩方面也有较高的实现难度。目前在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学困生的教育一直是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本文在观点论述的过程中,从乡村小学的教学工作现状出发,探讨了乡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对策,希望为乡村小学教师有效的解决学困生问题提供一些经验分享和借鉴。


关键词

乡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对策

正文


在当前的乡村小学学生教育中,学困生问题是很多教师都头疼的问题。学困生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人发展,同时也会对乡村教育的整体质量产生影响。为此从目前乡村小学的教学工作现状出发,探讨乡村小学学困生的问题成因,并找寻问题的针对性解决对策,这不仅能够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的困境,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对提升乡村小学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也有不可替代的意义[1]。为此,本文在观点论述的过程中,从目前乡村小学的教育工作现状出发,探讨了乡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并就乡村教师如何有效解决学困生问题给出了解决对策。

一、乡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乡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源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但不限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等。

(一)家庭因素

相较于广大城市地区而言,乡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地区家庭成员选择了外出务工,这也导致在我国乡村地区“留守儿童”现象十分普遍。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和监督,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很多孩子学习动力不足。这也是乡村地区学困生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2]。即便是部分孩子有父母陪同左右,但是由于很多乡村地区的父母自身文化认知有限,导致其无法给予孩子有效的学习辅导,这也是导致乡村地区学困生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

(二)学校因素

和很多城镇小学相比而言,乡村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由于乡村小学的待遇低,而且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前往乡村小学支教。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乡村小学的师资力量十分匮乏。从目前乡村小学的师资构成情况来看,很多乡村小学的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这是因为很多年轻教师更倾向于在城市中寻找工作机会,城镇地区不仅待遇更优厚,而且职业发展和生活条件也更加吸引人。从教育教学资源的构成现状来看,很多乡村小学的教育资源十分匮乏,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往往不够完善,这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消极影响。而且很多乡村小学由于师资匮乏,导致教师难以全面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对学困生的关注十分有限,无法给到学困生更多的教学支持,在学困生的帮扶上,辅导机制以及个性化教学方案十分有限,这也是目前农村地区学困问题持续存在的一个关键影响要素。

(三)学生自身因素

和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相比,很多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自信心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很多学困生本身不具备出色的自我管理能力,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不足,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受到外界的干扰很容易分心[3]。此外也有部分学困生由于自身原因,有较为明显的认知障碍以及学习障碍,比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阅读障碍等。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也导致乡村小学学困生问题十分突出。

二、乡村小学学困生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乡村小学存在的学困生问题,教师在进行学困生问题的解决上,一定要从根源上入手,探寻乡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并根据不同的成因进行相应的问题改善对策制定,从而逐步深入地进行乡村小学学困生问题的解决,帮助更多的学困生走出学困生阵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筑乡村教育的坚实基石

在乡村地区,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乡村地区本身经济发展滞后,加上文化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乡村地区的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上,无论是教育理念、教育认知亦或是教育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重视乡村地区家庭教育的指导,从而构建乡村教育的坚实基础。

1.建立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

根据乡村地区学生的家庭教育需求,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针对乡村地区的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制定明确的家庭教育指导计划。在该计划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设定明确的家庭教育目标、内容和实施路径。为帮助更多乡村地区的家庭掌握丰富的家庭教育技巧,也可以在乡村地区成立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指导体系。通过机构的作用发挥,围绕乡村地区家庭教育的需求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为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基于此不断提升乡村地区家长的教育水平,从而促使家长能够在孩子的教育上,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根源上杜绝学困生问题的出现。

2.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

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在乡村地区学困生问题的解决上,还要重视做好学生家长的培训和教育工作[4]。为了帮助乡村地区的家长掌握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可以针对家长成立专门的家长学校,从而让家长通过参与家长学校,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学习特点,并逐步意识到家长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价值和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乡村地区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在进行家长的家庭教育培训方面还可以引入案例分享、互动讨论等方式,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如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习惯等。通过这些方式,对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以及教育能力有较好的帮助,从而促使家长在孩子的教育工作开展上,能够真正的契合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规律,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为降低学困生问题的出现奠定家庭基础。

3. 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外,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也是家长必须重视的内容。对于乡村地区的学生而言,由于很多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导致孩子和家长相处的时间十分有限,孩子对家长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很容易诱发心理问题。这也是导致乡村小学学困生的又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建议乡村地区的家长平常要尽可能多的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在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家长应给予及时的关爱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应对能力。对于很多外出务工的家长而言,则要平常尽可能多的通过电话、微信等互动工具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并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陪伴孩子成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长还要注意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 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和力量,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为了给孩子营造舒适的成长环境,家长应该以“爱”为驱动,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邀请孩子一起参与家庭活动,将孩子当作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尊重并理解孩子,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等。通过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对有效的解决学困生问题也有积极帮助。

(二)优化学校教育资源: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

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要加大对乡村小学的关注力度,并不断提升相应的教育投入,以持续改善乡村小学对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同时结合当前乡村小学师资力量匮乏的情况,政府还要积极努力不断强化乡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建设,为乡村小学输送更多优秀的教师资源,在持续改善师资队伍的同时,为乡村小学学困生问题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师资力量支持。

1. 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

教学设施和条件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由于乡村小学的经济实力有限,为此很多乡村小学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为此政府要不断加大对乡村小学的投入力度,优先解决校舍安全、教学设备短缺等突出问题。通过新建、改扩建校舍、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等方式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同时加强校园绿化、美化等环境建设提高校园的整体品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扮演了越来越关键的角色[5]。为此在乡村小学的基础设施完善方面,政府为主导,要为乡村小学引入更多先进的信息技术资源,注重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推广,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

通过不断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为提升乡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奠定硬件基础,同时也为学困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基础设施保障。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此,为了有效的解决乡村小学地区的学困生问题,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构建。政府要根据乡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不断加强对乡村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力度。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加大招聘力度、提高待遇水平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针对当前乡村既有的教师团队,政府在师资力量的强化上,则可以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更好激发教师进行自我深造,提升教师的从业能力和从业水平,乡村小学还要注意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以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工作。

3. 探索适合乡村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乡村学生具有独特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因此在解决乡村地区的学困生问题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不同学困生的个体情况差异,秉承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学生的教育,以有效解决学困生问题。为此学校要积极探索适合乡村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在学生教育工作开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实践教学和劳动教育的融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1.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所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发挥才能的舞台。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困生的教育需求。例如在学生的教育工作践行上,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差异化教学等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在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上,教师还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如残疾学生、留守儿童等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通过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提供特殊的教育资源和支持等方式满足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并注意对其做好心理疏导,关注其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3.建立学困生辅导机制

学困生是教育过程中需要给予特殊关注的群体。为此学校应该根据学困生的教育教学需求,为其制定专门的辅导机制,并根据不同学困生的个体情况差异,引入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为学困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在具体的践行上,可以通过设立学习小组、开展一对一辅导等方式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成绩,此外教师在学生教育上还要注重对学困生的心理疏导和关怀,关注其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

四、结论

总之,乡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优化学校教育资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构建家校共育机制等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为乡村小学学困生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娜,田智媛. 农村小学学困生问题成因及对策问题[C]// 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组委会,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文艺教育委员会. 中小幼教师新时期第三届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四).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松花江镇中心小学;, 2022: 3.

[2] 周世娟. 农村留守儿童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J]. 名师在线, 2021, (22): 22-23.

[3] 高彦平. 基于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对策分析 [J]. 文理导航(中旬), 2021, (08): 15-16.

[4] 王建虎. 农村中小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J]. 中学生英语, 2021, (08): 158.

[5] 滕鹏强. 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J]. 考试周刊, 2021, (02): 45-46.

项目支持:长春市教育科学"十四五"2023年度课题支持(项目编号JKBLX2023129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