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模式在高校德育体系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王一伊

临沂职业学院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

资助育人模式不仅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物质支持,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文通过对资助育人模式的内涵、实施机制及其在高校德育体系中的作用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了资助政策对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学业表现、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资助育人模式在缓解学生经济压力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其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然而,现行的资助政策在覆盖面和德育效果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为此本文提出了若干改进策略。未来,高校应进一步优化资助育人模式,推动其与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资助育人模式;高校德育;社会责任感;资助政策

正文

]

引言

在当前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德育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德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还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面临着经济上的困境,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业,也对其思想政治素质产生了负面影响。为此,国家和高校逐步完善了各类资助政策,以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然而,资助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援助,它还可以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探讨资助育人模式在高校德育体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资助育人模式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资助育人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在高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传统意义上的资助政策通常仅被视为经济援助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然而,随着高校德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对德育要求的提升,资助育人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得到认可。资助育人模式不仅包括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资助政策的实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实现德育与资助的有机结合。资助育人模式不仅通过经济支持解决学生的基本生活问题,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物质上的帮助,推动精神层面的成长,最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2] [3]

从理论基础上看,资助育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与多学科理论密切相关。社会资本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教育学理论都为资助育人的内涵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利用,通过资助政策,可以增强学生与学校、社会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社会资本,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需求层次理论则表明,只有当学生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尊重和自我实现。资助政策的实施恰好满足了学生的基本需求,从而为其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塑造奠定了基础。

二、资助育人模式在高校德育体系中的具体作用

资助育人模式在高校德育体系中的作用不仅限于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更体现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养的提升上。通过资助政策,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保障,这使得他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从而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资助政策的实施还帮助学生树立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追求学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3]

1.资助育人模式通过经济支持与思想教育的结合,有效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压力。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它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现实的经济困难,还通过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在克服经济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助学生通常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由资助所带来的精神激励,往往比单纯的物质帮助更加持久和深刻。

2.资助育人模式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将资助政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高校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资助育人模式的实施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还帮助他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这种精神上的成长,往往比单纯的物质援助更为深远,它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资助育人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高校学生在面临经济困难时,往往会产生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也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威胁。通过资助政策的实施,这些学生的经济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其心理负担也随之减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为重要的是,资助育人模式通过对受助学生的关怀和支持,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得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更加积极地应对。

三、资助育人模式的实施机制分析

资助育人模式的实施不仅需要合理的政策设计,还需要高校各级部门的密切合作和有效的执行机制。在资助政策的制定与推广方面,高校应充分考虑受助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德育工作的整体目标,确保资助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在政策推广过程中,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传递资助政策的相关信息,确保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学生都能及时了解并申请相关资助。

1.资助政策的设计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生活条件,确保资助金的发放能够真正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此外,高校还应当在资助政策的设计中融入德育目标,确保资助育人模式能够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提升其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

2.在资助政策的执行主体方面,高校各级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尤为重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通常是资助政策执行的核心部门,其职责包括政策的具体实施、受助学生的管理与服务等。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人员,在资助育人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要协助学生申请资助,还要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受助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确保资助政策能够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4]

3.在资助金的发放与管理过程中,高校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确保资助资金的使用公开、透明,避免出现不正当使用的情况。在资助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资助资源,确保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资助育人模式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支持。高校应在财务、师资、场地等方面,为资助育人模式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以实现资助育人与德育工作的协同发展。

4.还应当建立起完善的评估机制,定期对资助育人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通过收集学生反馈、分析资助效果,高校可以不断优化资助政策,确保资助育人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

四、资助育人模式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资助政策的实施使得许多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安心学习,进而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资助育人模式,这些学生不仅在学术上得到了发展,还在思想政治觉悟上有了显著提升。

1.资助育人模式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还包括精神层面的成长。受助学生往往因为获得资助而更加珍惜学习机会,他们在学业上表现出更强的动力和责任感。这使得受助学生在学习上更加努力,进而在学业成绩上取得了显著进步。通过资助育人模式,受助学生不仅在学术上得到了长足发展,还在思想政治觉悟上有了显著提升。

2.资助育人模式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助学生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经济上的帮助,还通过资助政策的引导,树立了正确的职业观和社会责任感。这种职业观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做出更为理性的决策,也使得他们在步入社会后,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3.资助育人模式通过社会实践和职业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职业观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组织受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高校不仅帮助他们积累了实践经验,还增强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理解。这种职业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学生在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促使他们在职业选择中更加注重社会价值和个人责任的平衡。

4.资助育人模式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自我价值感。通过资助政策的支持,学生们感受到了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关怀与支持,这种关怀不仅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困境,还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心。在这种正面激励下,学生们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业和生活中的挑战,从而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资助育人模式的挑战与改进策略

尽管资助育人模式在高校德育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1.资助政策的覆盖面问题是当前资助育人模式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由于高校资助资源的有限性,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未能及时获得资助,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业表现,也对其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当进一步扩大资助政策的覆盖面,确保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学生都能及时获得资助,从而为其学业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2.资助育人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的德育效果也有待提升。尽管资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压力,但部分受助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上的提升并不明显。这一问题的存在,表明现行的资助育人模式在德育目标的实现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高校应当在资助育人模式的设计和实施中,进一步加强德育内容的融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升受助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

针对这些挑战,高校应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的设计,确保资助覆盖面更加广泛,受助学生的实际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同时,在资助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德育内容融入资助工作的各个环节,以提高资助育人模式的德育效果。

在资助政策的设计上,高校应当进一步细化资助标准和条件,确保资助资源能够更加精准地分配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此外,高校还应当探索多元化的资助渠道,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捐赠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资助资源的来源,从而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资助机会。在资助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德育内容融入资助工作的各个环节,以提高资助育人模式的德育效果。

高校应通过多元主体的合作,推动资助育人模式的发展。政府、高校、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是提高资助育人模式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入社会力量,高校可以进一步丰富资助的形式和内容,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

多元主体的合作不仅可以扩大资助资源的来源,还可以为资助育人模式的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1]。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或助学金,直接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或者通过提供实习机会,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社会组织也可以通过组织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为受助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高校还应加强对资助育人模式的效果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通过定期开展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学校可以了解受助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资助政策的实施效果,从而为进一步优化资助育人模式提供数据支持。效果评估不仅应包括资助金的发放和使用情况,还应当涵盖受助学生在德育、学业、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通过全面的效果评估,高校可以及时发现资助育人模式中的问题,并通过调整和改进,进一步提升资助工作的实效性。

结论

资助育人模式通过经济支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应进一步优化资助育人模式,加强德育与资助工作的联动机制,推动资助育人模式在高校德育体系中的深入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这不仅是对学生个体的帮助,更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未来高校应当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资助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多元主体的合作和多样化的资助形式,推动资助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同时高校还应当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效果评估机制,确保资助育人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发挥其最大效用,从而为高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姜庆华,袁旭元.高校资助育人模式数字化转型的动因与图景[J].江苏高教,2024,(07):88-95.

[2]赵敏.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育人效果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2.

[3]王晨.德育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分析[J].吉林教育,2022,(32):64-66.

[4]葛丽敏.需求层次理论下“后扶贫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讨[J].秦智,2023,(10):160-162.

[5]张琳.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