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分析与对策探讨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王丽

乌鲁木齐县利丰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00

摘要

经济与金融紧密相连,实体经济为骨架,金融如血液滋养其成长,共促经济繁荣。但过度投机与金融内循环成障碍,如淤血阻路,削弱了对实体的滋养,挑战其发展。因此,强化金融服务实体意识,制定精准策略,引导金融资源有效注入实体经济,至关重要。本文剖析了金融支持实体的障碍,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旨在加强两者间的协同效应,确保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实体经济,激活其发展潜力,提升整体经济质量与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

金融;困境;实体经济;应对措施

正文


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

1.金融过热与经济冷却:实体支持体系效能下降

近期,面对全球金融环境持续动荡,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代遗留的深层次挑战,我国政府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与前瞻性,通过实施审慎而灵活的货币政策,将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精准调控在约13%的稳健区间内,旨在平衡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关系,同时确保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处于既不过度泛滥也不致枯竭的微妙平衡状态。这一举措有效减缓了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的货币环境基础。

然而,金融市场的复杂性与资本逐利的本性,使得资金流动难以完全遵循政策引导路径。在当前投资渠道相对有限的环境下,投资者与企业纷纷寻求高回报以抵御通胀压力及资产贬值风险,资金自然而然地向收益率较高的领域聚集,催生了股市、债市及部分新兴金融产品的投机热潮。这种趋势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市场活力,但也加剧了金融风险,更重要的是,对正处于转型升级攻坚阶段的实体经济构成了严峻挑战。

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其转型升级需要庞大的资金灌溉来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升级。但遗憾的是,由于金融体系在资金配置上的效率不足,加之部分地区经济结构单一,过度依赖房地产市场拉动经济增长,导致金融资源未能有效输送到实体经济最需之处,反而出现了资本“脱实向虚”的现象。这种资本错配不仅加剧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进一步压缩了实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长此以往,将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构成重大隐患。因此,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结构欠佳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系统的健康运行与高效服务对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速新旧动能转换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愈发显著,其深层次影响不容忽视。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失衡现状,如同一道沉重的枷锁,束缚了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的灵活性与深度。过高的间接融资比例,不仅使得银行体系承受了巨大的信贷压力,增加了系统性风险,还限制了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获取低成本、长期限资金的能力,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此外,这种失衡也阻碍了资本的有效流动与优化配置,降低了金融市场的整体效率。

与此同时,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的脱节,进一步加剧了金融服务的非均衡性。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本应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发挥关键作用。然而,由于监管缺失、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等原因,民间金融发展步履维艰,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体系的整体活力和包容性。

因此,破解金融体系结构性矛盾,特别是融资渠道的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当前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任务。

3.融资管道受限,金融体系待完善

在深入探讨我国金融体系对小微企业的支持现状时,我们不得不正视其背后复杂而深刻的挑战。首先,融资路径的瓶颈问题如同一块巨石,横亘在小微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上。大型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与业务流程往往更适应于大型企业,导致小微企业难以跨越信息不对称和规模门槛的双重障碍,获得及时且充足的资金支持。这种服务上的“马太效应”不仅限制了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也阻碍了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其次,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匮乏进一步加剧了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尽管市场上有集合票据等创新金融工具,但其高准入标准如同筛网,将大量亟需资金的小微企业拦在门外。这反映出我国金融市场在包容性、创新性上的不足,未能有效构建适应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企业需求的融资生态。

再者,民间融资市场的非规范性问题不容忽视。民间资本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本应成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部分民间资金因追求短期高收益而偏离实体经济轨道,流入了高风险领域,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削弱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加剧了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割裂感。

因此,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门槛、加强市场监管等多方面入手,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包容、可持续的金融生态环境,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1.完善机制设计,激活金融活水滋润实体经济

在金融领域的深化改革浪潮中,深化简政放权成为激活市场活力的关键一环。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地遵循市场规律,通过法治化框架明确权责边界,以市场化机制精准调控金融资源流向,有效剔除金融体系中的泡沫成分,遏制过度投机行为,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同时,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如同双轮驱动,推动金融业态向更加高效、包容的方向发展,拓宽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确保小微企业和偏远地区也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与评估体系,旨在精准施策,助力非金融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轻装上阵,同时激发金融机构及市场各参与主体的创新活力与责任感,形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强大合力,共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能,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共赢发展。简而言之,通过深化改革,优化金融生态,强化市场导向与法治精神,我们能够建立一个既充满活力又稳健有序的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这不仅关乎金融体系自身的健康运行,更是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平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结构

为了全面激发资本市场的无限潜能,加速推动直接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关键在于构建一个更加完善且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这不仅仅意味着要强化现有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及主板市场的深度与广度,确保其能够有效服务于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规模的企业,还需在制度设计上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经济形态下企业的融资需求。具体而言,应持续优化上市审核机制,提高透明度与效率,同时,通过完善股权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与定价功能,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便捷的股权转让与退出渠道。

在债券市场层面,扩大融资规模应成为核心策略之一。政府应出台更多激励政策,适度放宽企业发债条件,特别是支持创新型、高科技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助力其快速成长。此外,鼓励债券产品创新,如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等,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同时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与保护,确保市场健康发展。

为激活民间资本活力,设立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并适度放宽对非金融机构信用活动的监管是重要举措。这不仅有助于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促进资本与项目的有效对接,还能通过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流动,增强实体经济的资本形成能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最终,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将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高效且充满活力的金融市场环境,为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3.增强金融机构的内在发展动力

在深化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道路上,首要任务是精准把握我国社会经济运行的脉搏,适时调整并适度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这不仅仅是一个政策层面的微调,而是需要通过细化政策细则,如设立明确的准入标准、优化审批流程、提供税收减免与财政补贴等实际措施,来切实鼓励民间资本这股活水积极涌入金融领域。特别是要聚焦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大力发展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如社区银行、小微贷款公司等,以更加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填补大型金融机构的服务空白,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投资体系,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同时,金融监管的强化是确保金融稳定、防范风险的关键。监管部门需构建一套既符合国际规范又贴合我国国情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监管效能,实现对金融创新活动的动态监测与有效引导。对于那些脱离实体经济需求、单纯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甚至试图规避监管的金融乱象,要坚决予以打击,营造风清气正的金融市场环境,让金融真正成为实体经济的血液。

此外,深化税制改革,为实体经济减负增能,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应持续优化税收结构,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税负水平,通过增值税税率调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直接提升企业盈利水平,增强其投资与创新的内生动力。这样的税收政策环境,不仅有助于缓解企业经营压力,更能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4.科学问责与激励并举构建高效机制促发展

在深化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融管理效能的征途上,构建一个全面而系统化的管理框架显得尤为迫切与关键。这要求我们从顶层设计出发,明确界定政府机构、金融机构、评估机构、知识产权持有人及融资需求企业等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与职责边界,确保每一环节都能无缝衔接,形成合力。具体而言,需强化风险管理的精细化与前瞻性,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质押知识产权的价值波动、法律风险、市场风险等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估,确保风险可识别、可量化、可控制。

同时,建立健全的问责机制,不仅是对违规行为的惩戒,更是对责任意识的强化。当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出现偏离初衷或效率低下时,能够迅速启动问责程序,明确责任归属,采取相应纠偏措施,保障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此基础上,融入正向激励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贴、信用增级等多种方式,激发各参与方的积极性与创造力,鼓励其探索更多创新模式与服务方案,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综上所述,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体系,不仅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一次深刻变革,更是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它要求我们在明确责任、强化管理、完善机制的同时,不断创新与突破,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共同绘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三、结束语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紧密互动,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构成国家经济核心。金融稳健助力实体创新,实体繁荣反哺金融发展。在中国,金融支持实体至关重要,但实践中挑战不少,如资源配置不均、融资难、服务质量不一等,限制了金融对实体的促进作用。为应对挑战,需采取有力措施:首先,制度创新破除监管束缚,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元发展空间。其次,完善市场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惠及实体。同时,强化风险管理,确保金融支持实体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金融与实体互动的症结,通过调研、数据分析找关键因素。构建有效支持体系,需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服务针对性。

精准施策是关键,针对不同地区、行业、企业特点制定个性化策略。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激发实体潜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总之,通过精准施策解决金融支持实体的问题后,将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共生体系,为长远发展注入动力,推动中国经济向美好未来迈进。

参考文献:

[1]彭红丽.关于创新激励机制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8,(16):33-34.

[2]王韵琪.浅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讨论[J].财会学习,2017,(04):201-202.

[1]王林涵.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及应对建议[J].河北金融,2015,(12):20-22.

作者姓名:王丽. 性别:女. 籍贯:四川省射洪县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经济师金融专业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