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措施探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王静

河北省邢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摘要

面对当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依旧严重的局面,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环境保护。而有针对性地落实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明确生态环境监测的作用,合理规划、有效落实各种生态要素监测工作,客观反映环境状况,为制定并且实施环境保护、环境治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将从概述生态环境监测展开,着重分析生态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探讨环境保护中如何有效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生态环境监测;环境保护;作用;措施

正文


引言:

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逐渐升级,环境监测在保障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逐步建立多种环境监测体系,覆盖水质情况、土壤污染等多个关键维度。此种情况下为改善国内生态环境,需要在加强环境保护中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客观分析其影响,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措施,以便通过有效落实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将其作用充分发挥,辅助环境保护,逐渐改善国内生态环境[1]

一、生态环境监测的概述

简单来讲,生态环境监测就是持续收集、记录、分析自然环境相关的各种数据信息,掌握环境状况、变化趋势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生态环境监测的对象有水、大气、土壤、植被、野生动物及其他生态要素,旨在尽可能全面、详细、深入地了解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从以往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具有的主要特征为:

1)系统性和持续性。生态环境监测并非阶段性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利用专业技术及仪器持续监测区域环境,收集并记录环境的各种数据信息,以便通过统计分析数据信息,识别生态环境周期性变化情况。

2)综合性和溯源性。为了能够掌握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需要对诸多生态要素予以监测,比如大气、水体、土壤、植被等,并通过化学、物理、生物等综合性监测方法,获取各种生态要素的数据信息。同时,要对监测过程的前后环节进行追溯和跟踪,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真实、完整。再整合分析数据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不同层次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2]

3)实时性和及时性。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现代化技术逐渐融入生态环境监测中,通过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对区域环境予以实时监测,采集并传输相关数据,相关工作人员远程即可获取并分析数据信息,掌握环境状况,为制定环境保护决策或者处理突发环境问题提供帮助。

二、生态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一)为制定环境标准提供依据

在环境保护中高度重视并且有效落实生态环境监测,通过对生态要素予以跟踪监测,获取生态要素相关的数据信息,可以为环境质量评估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进而判断环境保护措施是否有效。以农业生产方面为例,落实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利用专业的监测技术及仪器设施,收集土壤环境相关数据信息,结合当地土壤特性、相关政策法规,可以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壤环境评估标准[3]。那么,环保部门即可依据该评估标准,对本地区土壤环境予以监测,将监测结果与评估标准对比,明确存在的污染情况,比如农药和化肥残留导致某项监测因子含量较高,从而制定并且实施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为改善土壤环境创造条件;农业部门同样可依据以上做法,了解土壤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可行性的农业生产决策,实施科学的、适合的种植技术,最终达成优质高产的目的。

(二)可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按照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有效实施生态环境监测,可促使环保部门了解区域环境状况,制定并实施可行性的环境保护措施,逐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其一,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即可跟踪监测区域环境变化,包括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变化,发现环境污染情况。比如通过监测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可以及时发现空气污染的问题;通过监测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可以及早发现水污染的情况。如此即可制定并实施环境治理措施,通过一系列的治理行为,逐步提高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其二,预防潜在环境问题。开展生态环境监测,获取大气、水质、土壤、植被等生态要素的相关数据信息,对其予以整合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制定防范措施,可更好地维护生态环境。其三,处理突发环境问题。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可通过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对区域环境予以实时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即可发出预警,以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且实施应急措施,处理环境灾害,尽可能地降低其负面影响。

(三)可促进低碳战略政策落实

低碳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过程,它不仅涉及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个方面,还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按照国家颁布实施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在加强环境保护中有效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掌握环境情况,为规划和落实低碳经济创造条件。其一,综合评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突出问题。有效落实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可通过对空气质量、水质、土壤状况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了解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环境问题,为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规划和制定低碳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其二,减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冲突的关键手段。有效落实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即可掌握区域环境污染,如此即可促使相关部门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管控,为实现低碳经济创造条件。例如,在工业生产方面,要求企业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农业生产方面,推广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农作物,减少化肥和农药,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环境保护中生态环境监测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对于环境保护而言,生态环境监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只有提高该项工作的连续性、专业性及综合性,才能够深入且全面地掌握环境状况,为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污染防控提供参考依据,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当前生态环境监测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是当前我国监测技术发展仍处于发展阶段,监测技术水平有限,难以获得更为详细的关于生态要素的数据,相应的相关部门在制定环境保护方案之际,未能提出针对性的潜在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等。另一方面是我国虽然颁布实施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明确生态环境监测要求。但当前诸多地区尚未根据当地环境实际情况及环境保护要求,结合生态环境监测特点,制定健全的、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进而未能指导、规范生态环境监测工作[5]

(二)内部因素

生态环境监测除了受外部因素影响以外,还可能受内部因素影响,比如监测人员、仪器设备等。环境保护中开展生态环境监测,需要相关监测人员严格按照工作制度要求及监测流程,对水、大气、植被、土壤等生态要素予以监测,以便获得准确的、全面的数据信息。但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提高,监测手段的不断创新,某些监测人员专业知识及技能匮乏,难以满足环境监测新形势新要求。生态环境监测还具有规范性和严谨性的特征,需要配备专业的、精密的仪器设备,以便精准监测、有效收集环境相关数据信息。但实际工作中因经费有限,依旧应用陈旧的仪器设备,由于其性能降低,导致难以获得更精准和更全面的监测数据,为后续支撑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四、环境保护中生态环境监测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环境保护中科学合理地开展生态环境监测,需要有健全的、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做支撑。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对本地区环境实际情况及环境保护情况予以调研,尤其是了解生态环境监测实际情况,明确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建立一套更全面、更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明确环境质量评估标准、环境监测范围、环境监测内容、环境监测职责及环境监测要求等[6]。如此即可指导相关监测人员基于环境保护需求而合理制定生态环境监测方案,有效落实水环境监测措施、土壤环境监测措施、大气环境监测措施等,从而掌握区域环境状况,为有针对性地保护和治理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二)积极创新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环境保护中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有效实施,提供准确的、有效的、全面的监测数据,客观反映环境状况,需要有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做支撑。所以,为了能够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相关部门应当支持环境监测部门积极引用先进的现代化环境监测技术,将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相融合,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如在物联网环境中通过部署大量的传感器和设备,实现对环境参数的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测,掌握空气质量、水质情况、土壤状况等关键指标,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平台进行分析和处理,掌握区域环境状况;通过对大量环境数据的深度学习和分析,利用人工智能识别潜在的环境风险,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对大量环境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发现环境问题的规律性和关联性,找出环境问题的根源,为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7]

(三)构建专业的监测人员队伍

对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而言,监测人员即为工作主体,其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监测效果。为了能够获得精准的、全面的监测数据,还需要不断提高监测人员能力水平。相关负责人应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落实情况,组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提高思想认识;组织生态环境监测专项培训,系统地学习生态环境监测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深入学习新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现代化技术及配套设施操作方法等,掌握规范的监测技术手段;通过培养优秀的、专业的监测人才,发挥岗位作用,积极负责的做好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等方面的监测工作,辅助环境保护工作,逐步改善生态环境。

(四)加强对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

对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而言,配套的仪器设备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能够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精准性、有效性,为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需要加强仪器设备管理。相关部门一方面应根据环境保护需要而判定当前生态环境监测是否到位,进而正视仪器设备问题,向上级部门申请经费,以便购置更先进的、更适合的监测仪器设备,淘汰老旧的仪器设备,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明确监测仪器设备长期应用的过程中可能受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及设备本身因素等影响,性能降低的情况,进而注重定期检查、维护仪器设备,以便提高监测仪器设备的精准性、有效性。

结束语: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讲,环境保护中有效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持续且全面的监测各类生态要素,可以掌握区域环境变化情况,明确存在的环境污染及污染源,为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所以,在我国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加强区域环境保护中应当正确认识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通过创新监测技术、加强人员培训等做法,更有效地落实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掌握区域环境状况,进而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促使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娟莹.关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监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研究[J].清洗世界,2023,39(10):125-127.

[2]石永春.基于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管理的实践分析[J].清洗世界,2023,39(09):105-107.

[3]魏凯,杨婕,马金凤.生态环境监测及环境保护技术发展问题探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4):45-47.

[4]章秀华.试析生态环境监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基于低碳经济背景[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2):62-64.

[5]李迎迎.生态环境保护中废气污染源智能识别监测研究[J].能源与环保,2023,45(06):19-25.

[6]热夏提·艾尼娃尔,木牙斯尔·吾布里卡斯木.基于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石化园区环境监测管理的实践分析[J].聚酯工业,2022,35(03):59-61.

[7]申剑.生态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措施探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2,(12):83-8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