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视角下班主任危机干预实践研究 ——以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为例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赵晨,李希

安徽省合肥市新站高新区教育教研室 230000

摘要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负责教学任务,还承担着班级管理、学生教育和家校沟通等多方面的责任。随着社会变迁和家庭教育需求的增加,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日益凸显,班主任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直接责任人,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最为了解,同时又需要理论知识与技能指导他们关注和疏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焦点解决短期疗法是侧重于帮助个体发现和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优势来解决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与深入挖掘问题的历史和成因的传统方法相比,更强调未来导向和目标导向,通过与来访者的对话,帮助他们构建生命目标,并寻找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SFBT在发现、识别、制定方案实施反馈整个流程中方法特点及其运用要点,探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在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及其实际效果的显现,为SFBT理论指导下的家校合作干预小学生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班主任工作;心理危机干预;小学生

正文

引言在现代社会,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和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心理危机的出现。心理危机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还可能对其长期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直接责任人,对于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着重要作用。在众多心理流派中,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作为一种高效、目标导向的心理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心理干预中。本文通过具体的案例,探讨SFBT在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运用及其遵循流程方法,为班主任干预化解小学生心理危机,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1

一、问题现象

2023年10月26日,学校举行学生比赛活动,五年级学生小舟作为团体赛中的一员,担心自己拉低团体比赛成绩,临时弃赛。班主任耐心了解其情况后尊重小舟的选择,并温和安慰,后对团队进行临时调整并带领学生去参赛。班主任走后,小舟情绪状态逐渐失控,用圆规戳自己的手臂。在被同学制止之后,小舟对同桌说自己不想活了。多位同学表达了对小舟的关心,反而导致其自尊心受损,课后内心绝望的小舟搬起椅子,走向走廊,自杀倾向明显。被紧跟其后的多位同学夺走椅子,拦截其跳楼行为。

二、现状把握

小舟,10岁独生子,五年级学生,生于合肥市。性格内向,社交活动有限,缺乏亲密朋友。小舟长期居家生活,外出频率低,注重个人卫生和整洁,学习态度认真,追求完美。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缺失,母亲为唯一抚养者,其教育方式严厉,对小舟的学习与行为规范要求极高,不达标则予以严厉批评。随着小舟成长,对母亲的高压管理产生不满,但不敢表达,与母亲沟通减少,感到不被理解。父亲偶尔回家,关注不足,常沉迷手机,曾以暴力威胁小舟,导致小舟形成自我伤害行为,以自扇耳光应对父母责备。 小舟在比赛前表现出紧张、焦虑,对个人表现不满,认为非第一即不优秀。在班级中表现低调,无法满足父母期望,感到生活无意义。班主任了解小舟情况,尝试通过谈心和鼓励提供支持,但小舟未能感受到教师的鼓励,自我评价低。班主任还努力为小舟创造自我锻炼机会,并引导同学提供陪伴和支持。然而,至五年级,小舟情况未见改善,反而情绪更加低落。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后,家长虽意识到问题,但改变动力不足,反而增加了焦虑。

三、原因分析及主因确定

现象问题

原因分析

主因判定

活着没有意思,想要自杀。

不合理认知、习得性无助

心理因素

在家中长期不安、焦虑,在校孤僻。

长期高要求的母亲和缺位的父亲,缺乏社交能力。

 

社会因素

多次比赛前均有失眠情况,此次失眠持续两周以上。

压力较大触发焦虑。

负性事件

 

结论:在学校进行危机筛查普测时,数据结果呈现出心理状态不稳定,此次跳楼未遂行动,自杀意愿强烈程度不明确,急需干预。被列入学校重点人群建立“一生一档”,由校领导和班主任分工包保。

四、研究背景

中小学班主任在进行危机干预时,需要依托于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因此需要进行专业的危机干预培训,了解心理危机的定义,即学生因身心成长变化和环境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内心混乱、绝望、沮丧、极度痛苦等严重心理失调状态,日常信号有:长时间情绪低落,出现自伤、自残或攻击他人的行为,言语暗示中的绝望和无助感,生活习惯改变,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经常旷课等。如果孩子的情绪或行为问题持续两周以上,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这可能是心理危机的信号。在此孩子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寻求关注和帮助,家长和老师应敏感地察觉这些信号,并及时提供支持。

在危机干预的过程中,班主任应知晓心理危机干预应遵循教育原则、预防原则、时限原则和处理果断原则。日常工作中注意关注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如遭遇突发事件的学生、有严重心理疾病史的学生、学习压力大的学生、人际关系失调的学生等 。最重要的是掌握危机干预技术和方法:危机发生过程中的反应、心理第一援助、危机的重建过程等。

班主任在进行危机干预时,应结合这些理论和原则,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方法,以帮助学生应对和解决心理危机。同时,需要与家长、学校以及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等多方合作,形成有效的危机干预网络。

五、目标设定

SFBT不过分深究问题根源,而是专注于发掘和利用个体资源与优势,寻找解决方案。相信小改变可引发大影响,有助于缓解负面情绪,改善认知。以SFBT理论为基础,将其观点与方法应用到与心理危机学生的干预工作,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以下辅导目标

1.通过危机干预,消除自杀意念;

2.激发潜能,挖掘内在资源从而改变不合理信念;

3.加强家庭及同伴情感联系水平,促进其心理复原力的发展。

 六、方案设计与实施

1.问题外化,看见内在痛苦

SFBT的重要理念之一:来访者是有能力、有资源的问题解决者,是最了解自身问题的专家。通过奇迹问句和例外问题等方法,帮助来访者发掘自身的内在资源,不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而是帮其重新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2

心理老师与班主任共同评估小舟的自杀冲动,发现其更多的是无法面对自己频繁失败带来的无能感。内心的焦虑感较重的小舟,深深地被自己的无能束缚,羞耻、自责、无力。长期的压抑,让其在激情状态下做出了不理智行动。

班主任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初步掌握焦点解决的技术,尝试运用共情和倾听技术,逐渐赢得了小舟的信任,引导他在心情周记中书写感受,班主任通过周记与小舟互动。以弃赛为主题诉说个人故事,小舟为过往的自己做出新的选择,他的痛苦得以流动,但仍旧为弃赛而深感内疚。在日记中,友善的同学、包容的妈妈等形象出现压抑的内心因为外在的帮助得以喘息,小舟在班主任的帮助下慢慢治愈自己。

2.聚焦策略,营造抱持氛围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特别强调问题症状可能具有的正向功能。这种方法认为,问题的存在不仅仅是表现出病症或弱点,某些情况下,问题症状也可能有其积极的一面,即正向功能。小舟的“问题症状”不全是负性的效果,同样具有正向的功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极端行为引起周围同学的关注,

危机事件后小舟的班主任及时找到本班心理委员,商讨开展人际交往、生命教育、悦纳自我的主题班会。借助心理老师的支持,班会增强了班级学生的凝聚力,提升了学生之间互相关怀的能力,和谐、接纳的班级氛围,让小舟卸下了防备。同时班级建立“夸夸组”,真诚地夸奖小舟在班级学习生活中的闪光点,帮助其发掘自身优势。小舟从一开始的抗拒,慢慢转变心态,成功参与到学校后续的比赛中。

3.赋能家长,家校协同育人

小学生处于身心急速发展的事情,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变化之中,出现的问题多为发展性问题,但若不能及时、恰当地处理危机,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当该生出现跳楼冲动后,校领导及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倾听家长的心声,理解家长的困境,共情家长的焦虑,帮助家长缓解紧张情绪。鼓励该生的母亲加强同社会的联系,降低对孩子的高要求;建议该生的父亲积极带领孩子进行人际交流,减少严厉、粗暴对待孩子的行为。邀请家长参与家长学校,学习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实操知识,帮助家长明白优秀家风的重要性,唤醒家长改变自我的内在动力。并通过心理老师与家长开展心理辅导,减轻家长的焦虑,为家长赋能,引导其从内心接纳自己与孩子3

七、干预步骤总结

小学班主任在进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时,需要遵循一系列步骤和策略,以确保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心理问题。

1.了解心理危机的基本概念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面对重大生活事件或压力时,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可能表现为情绪波动、行为异常等。

2.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

主要以下列四种信号较为典型。一是情绪变化。如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二是行为变化。如自伤、自残、攻击性行为、社交回避等;三是言语暗示。如表达绝望、无助或自杀念头;四是生活习惯改变。如睡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

3.建立预警系统

   设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 鼓励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

4.评估危机的严重性

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初步评估,判断是否需要专业干预。考虑学生的过去经历、家庭背景和当前环境。

5.制定干预计划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干预计划,包括短期和长期目标。确定干预措施,如心理咨询、家庭支持、学校资源等。

6. 提供心理支持

班主任应提供情感支持,倾听学生的感受,给予理解和关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7.与家长沟通

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告知学生的情况,寻求家长的支持和合作。讨论学生的干预计划,确保家长了解并参与其中。

8. 协调专业资源

根据学生的需要,协调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医疗机构的资源。确保学生能够获得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9. 进行危机干预

在危机发生时,班主任应迅速采取行动,稳定学生的情绪,防止情况恶化。必要时,及时将学生送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紧急处理。

10. 跟进和评估

    在干预后,持续关注学生的情况,评估干预效果。根据需要调整干预计划,确保学生的心理状态逐步稳定。

11. 培训和自我提升:班主任应参加相关培训,提升自己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学习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和方法,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12. 记录和总结

 详细记录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和结果,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干预策略。

通过这些步骤和策略,班主任可以更有效地识别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八、效果评估与反思

1.效果评价

SFBT能够有效地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危机问题,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家校协同干预模式的构建为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未来的危机干预工作应进一步探讨SFBT在家校协同中的应用效果,并优化干预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干预,小舟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感受,睡眠质量有所改善。学会合理地表达情绪,内在对自己的接纳程度得以提升。后续的跟踪关注,该生逐渐摆脱习得性无助的控制,心态积极稳定,开始寻找自身的优势。一个月后进行回访,家长在坚持自我学习与改变,开始对孩子进行正向的积极关注,计划根据孩子的意愿,带其去看心理医生。该生可以与家长敞开心扉对谈,家庭氛围变得温暖而包容。

2.辅导反思

处理中小学校危机事件时,班主任需要科学的流程和专业的指导,帮助学生在转危为机,让“问题”成为资源,才能为学生心理赋能,引导学生安全渡过心理危机。 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工作较为繁琐,也需要平衡日常工作和危机干预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建立治未病的理念,危机干预工作首在预防4。学校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教学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联合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资源,构建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互相支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中家校社一体化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长效合作机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龙雅姿:我被逼得无处可去——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报告[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13):59-63.

[2] 刘珊:运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提升小学生的希望感[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05):47-49.

[3] 林瑛:中小学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的实践经验与困难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04):25-29.

[4] 曹瑞,程小云王雪萌赵岚:中小学校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困境与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06):15-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安徽省合肥基础教育研究院立项项目新站高新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危机干预实践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2022YJY28 

作者简介:

赵晨(1980-12-)女,汉族,安徽休宁,本科,高级教师,教研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校家校协同共育理论研究。

    李希(1990-11-)女,汉族,安徽合肥,本科,二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研究。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