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类康养专业课程思政的创新与探索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杨悦 孙航 尹怡 宋华松 王泽泉

(廊坊卫生职业学院;河北 廊坊;065001)

摘要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复合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不仅承担着教授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重任,也肩负着强化学生意识形态与思想道德的教育职能。“课程思政”是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重大课题,其主旨内涵是将正向的人生追求、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教育要素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对探讨高职类康养专业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有助于顺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出一批兼具专业能力与素质水平的康养人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康养专业;课程思政

正文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高职院校落实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创设了新路径,有利于端正学生价值观念、推动专业教学课程改革、实现专业育人目标长久以来,“唯技术论”的教育理念充斥着高职康养专业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有助于优化解决这一误区思想,融合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培养,顺应康养行业发展新态势下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时代任务,高职康养专业应建立起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教育格局,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创新,顺应人口老龄化形势,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康养人才。

一、高职类康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价值

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时代,社会需求的不断加大推动了康养行业飞速发展,康养行业发展速率不断加快的同时,正面临着较大的康养服务人才缺口。高职院校康养专业人才培养同产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使得所培养出的康养人才同岗位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是高职类康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滞后,部分康养人才不仅表现出了较为低下的技能水平,同时也缺失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而影响了养老服务质量,为康养行业发展带来了极大阻碍[1]。高职院校加快推进康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也为学生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的养成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为此对高职类康养专业课程思政开展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2]

二、高职类康养专业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理念有待强化

作为康养专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专业教师应承担起教育引导职能,康养专业课程思政若想实现切实落地,强化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理念势在必行。长久以来,高职院校康养专业教师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着重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专业技能的巩固深化,专业课程涵盖的思政教育资源未得以挖掘运用,因而导致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未能得以落实达成。一些专业教师认为康养专业课程技术属性较强,融合思政教学不具有实践意义,部分教师甚至将思政教育边缘化,错误地认为思政教育应属于思政教师或辅导员的工作范畴,此类“重术轻道”教育思维无疑会导致高职院校康养专业教学同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3]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康养专业教学工作核心往往围绕着专业技术培养进行落实推进,且大都设置了相应的人才培养制度,尽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但其内在的育人功能却未能得以正常发挥。只有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产生正确认知,明确专业课程同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价值与教育意义,着力发掘专业知识内在的思政教育资源,才能确保康养专业课程思政稳步推进,为学生学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在挖掘出专业课程所涵盖的课程思政要素之后,康养教师便要着力解决如何将课程思政要素引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质问题,简而言之,便是探究思政要素同专业课程融合的切入点。教学方法的选择关乎课程思政教育成效,决定着课程思政教育价值能否最大限度上突出彰显,因而,如何借助科学、合理的技巧方法实现思政要素同专业课程的高效融合,是康养专业教师面临的最大困境问题。“两张皮”现象是当前高职院校康养专业教师授课过程中极易出现的教学现状。引发“两张皮”现象的主要因素包括两点:一是由于缺失系统性理论学习,使得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教育认知较为受限,未能掌握高效教学方法;二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核心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以专业技能学习巩固的教学环境使得思政教育沦为边缘化地位,绝大多数专业教师更为注重教育科研、技术创新等科研任务层面,因而缺失课程思政教育主动性。

三、高职类康养专业课程思政的创新策略

(一)强化康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理念

作为教学活动的创设者与引导者,教师的思政素养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发展,因而,康养专业教师必须摒弃原有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将康养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教育优势相结合,优化传统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借助专业学习领会思政文化的内在意蕴,进而达成教学目标。首先,康养专业教师要正确认知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明确思政教育同专业教学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其次,专业教师也要深化合理引入思政要素有助于推动学生深入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实效,推动学生养成正向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专业教师还要领会康养专业同思政资源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关乎学生就业发展,尤其是在康养业发展新态势下,职业道德更是推动学生长期发展的奠基石。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康养专业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便是强化课程思政观念,提高康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效[4]我院在《康复评定技术》课程中,在《步态分析技术》章节加入培养学生医者“初心”,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程思政内容。

(二)制定符合思政育人要求的康养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传统康养专业教学模式强调基于学生的学业发展需求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思想品德素质并未作为教学目标设立的考量要素。据此设立的教学目标会间接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只注重所学习到的内容是否有利于自身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忽略思想认知能力的提升发展,显然这一教学目标无益于推动学生综合发展。此外,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把课程思政作为一门教学工作来对待,因而并未改革优化教学模式。基于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康养专业教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融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着力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始终,如我院在《常见疾病康复》课程中,在《骨骼肌肉病损康复》篇加入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程思政内容。高职院校康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围绕课程思政展开落实,应切实强化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改进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将思政育人目标融入课堂教学设计[5]

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要素

康养专业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知识内容大都晦涩难懂且枯燥无味,部分教学内容同其他专业衔接度较高。通常情况下,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活动大都侧重于理论知识讲解或实践技能训练两个维度,长期施用此类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无益于推动学生养成正向的学习态度。为落实推进课程思政,康养专业教师应着力优化改进传统专业教学模式,充实教学内容,除了推动学生巩固深化知识内容外,还可借助实践案例展开教学,例如为学生展示讲解广西巴马长寿村、文登养生之都、北京将府庄园养生园等不同养生模式案例。

除此之外,专业教师还应为学生介绍我国康养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与技术成就,比如慢波睡眠机、氢氧气雾化机、电动淋浴推床以及数字化心肺康复训练系统等,引导学生加深对我国康养领域的认知了解;同时专业教师还需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养成职业责任意识,充分认知康养行业工作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价值,如我院在《运动治疗技术》课程中,在《转移训练》章节加入爱岗敬业、尊重患者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等课程思政内容,引导学生秉承以人为本的职业理念,提高学生职业修养。

(四)对康养专业教学方法展开优化创新

在课程思政的教育背景下,康养专业教学同课程思政相融合是一类全新的教学尝试教学方法同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康养专业教师大都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示范激励法、图示启发法、行动导向法等,以上教学方法较为普遍,但教学效果却通常未达预期目标。保证课程思政同康养教学的高效融合确保教学过程得以合理推进,高职院校康养专业教师可以借助“实践”“思政”“康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优秀的思想政治文化引入到康养专业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优秀的思想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并在专业教学实践中加以探究应用。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各类网络教学软件大量涌现。相较于传统教学课堂,网络教学资源更为丰富,因此在高职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前沿的辅助教学手段。就康养教学而言,一方面,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理论知识教学同技术实践实现了深度融合与提升巩固,另一方面,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康养专业教学能够更为直观地具象地阐释思想政治理论,二者的融合运用,为专业知识讲解同价值导向引导创设了有利机遇,我院在康复与护理专业群建设中,在《老年照护》课程中,在《老年康复护理案例》章节加入增强医疗法律意识,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等课程思政内容,将医德思想有机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构建专业评价体系增强教育实效

就高职院校而言,若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此,笔者建议可从教师、学生、教学等三个维度入手确立评价方法,采用定量评价指标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是确定评价目标。引入多元评价主体,评价目标应围绕教育及教学两个层面。应结合康养专业环境及专业学科评价对学生的思维倾向展开独立评价,结合这一评价结果展开全方位综合评估,统计并分析所得出的评估结果。二是建立多维评价指标体系。为保证高职院校康养专业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应针对专业特点,制定出适合专业教学内容的评价指标。在康养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客观中肯地对学生展开教学评价。在此基础上,高职学生应客观评估自身学习态度以及取得的专业成绩,以此评估出教学满意度。此外,高职学生家长及其他专业教师也应重视对其日常行为习惯及价值情感进行评估。最后,需要展开系统性评估。我院从教学计划拟定,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学生德育评分系统建立,再到学生毕业鉴定的评定,都充分考虑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树,达到了良好的思政工作局面。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秉承发展性评估原则,记录高职学生所处不同年级时的思想变化。

从规模扩大到内涵提升的职业教育环境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机遇、新形势、新挑战。基于课程思政视角,高职院校康养专业教学亟待全方位改革,革新传统教学观念,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思政同康养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在当今高职院校教育改革背景下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职院校康养专业教师务必革新教育思想,融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着力开展教育实践,深挖专业课程涵盖的思政要素,优化改进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康养专业课程思政切实落地。

(注:本文为2024年度廊坊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成果LFSZKT-20240075 ;廊坊卫生职业学院2024年度院级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聂妍.精准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就业育人工作研究[J].科教文汇,2024,(10):152-155.

[2]何宏图.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3):33-36.

[3]徐海雄.“大思政课”背景下新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能力提升研究[J].成才之路,2024,(13):73-76.

[4]易友志.健康中国战略下高职院校康养服务人才培养探析[J].新课程研究,2024,(03):4-6.

[5]左贾逸.高职院校综合康养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21,(16):19-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