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属师范类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的差异探究
摘要
关键词
部属高校;人才培养;学前教育
正文
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定位正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才会切实有效。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说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最核心的因素。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这五所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异同,并探讨导致差异的原因。
一、培养目标
要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办学特色,使二者相吻合,即根据总体培养目标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的分解,提出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继而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各种目标。
从五所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各有不同。北师大希望将学生培养为“教育家、教育学家、教育发展专家、教育企业家等,成长为中国社会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卓越领导者”,华东师范大学要培养“幼教研究人员以及儿童工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旨在培养“从事教学,研究,保教,管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东北师范大学则以培养“新型幼儿园教师”为己任,华中师范大学除培养“幼儿教师、幼儿教育师资培训和儿童传媒工作者、儿童早期社会服务、管理和研究人员”还提出要“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优质生源”的培养目标。
结合已有研究和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影响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学校类型
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的综合反映。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制定学校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根据总体战略目标给学校人才培养准确定位,然后各专业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文献得出,学校的类型定位不仅对整个学校的发展目标有影响,还会影响到具体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因此,在分析五所高校的培养目标之前我们应当对各校所处的类别有明确的了解。中国大学现按型分类可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等4型。根据现有普通高校的分类我们可以查看出: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属于研究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属于研究教学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是指提供全面的学士学位计划,致力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教育,把研究放在首位的大学(即在校研究生数量与本科生数量相当的大学,或研究生数量占有较大比重)。研究型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最新前沿科技研发的中心,以教书育人和科技研发为根本,拥有较高的人才和学术产出质量。
结合学校培养目标与分类可以看出,北京师范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在制定培养目标时重视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同样是作为研究型大学的华东师范大学在培养目标中则并没有明确提出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只是简单提及要培养“教育科研机构的幼教研究人员”,没有充分体现研究型大学的特点。
研究教学型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研究潜力的研究应用型人才,讲求科研与教学工作并重,并主张在研究中学习和在学习中研究,用科研促进教学,即在教学工作中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不同层面的研究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质量。
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以及东北师范大学都属于研究教学型大学,结合上述研究教学型大学的特点分析其制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研究教学型大学讲求科研与实践能力并重,在三所大学的培养目标中均有类似表述,且在东北师范大学的培养目标中还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学前教育研究能力”。
学校类型不同,其服务对象以及承担的责任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一差异同样会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如:研究型大学担负着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杰出人才的双重任务。以北师大为例,它位于首都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大量的国际交流机会,除承担向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输送优秀学前教育师资的任务外,还要引领专业发展方向,体现我国学前教育的国际水平,它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国家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还包括学科的国际发展前景,因此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定位较高。再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他的服务对象是整个东北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旨在为区域发展输送优秀的师资,因此在培养目标制定上较为求真务实。
(2)高校整体发展目标以及定位
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下位概念,是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的途径。因此作为专业培养方案组成部分的培养目标也应当满足学校整体发展的目标,与学校的定位相适应。
表1 五所高校的整体发展目标、综合排名及学校定位
学校名称 | 现有地位 | 发展目标 | 学校综合排名 | 学校定位 | 学校位置 |
北京师范大学 | 国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 世界一流大学 | 11 | “985工程” “211工程” | 北京市 |
华东师范大学 | 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 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 24 | “985工程” “211工程” | 上海市 |
陕西师范大学 | 综合性一流师范大学 | 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 71 | “211工程”、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 陕西省西安市 |
华中师范大学 | 综合性师范大学 | 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 36 | “211工程”、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 湖北省武汉市 |
东北师范大学 | 综合性大学 | 世界一流师范大学 | 40 | “211工程” | 吉林省长春市 |
(注:表中数据分别来源于五所高校官网中的学校简介部分以及网络排名)
结合院校的综合发展排名以及学校定位,我们可以看出在高校排名中靠前、且属于“985工程”“211工程”的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定位相对较高。
结合五所高校的整体发展目标分析专业发展目标,可以看出:学校整体的发展目标与专业发展目标息息相关。由于五所高校均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其发展受国家教育部重视,在教育领域承担引领的作用,地位和起点相对较高,因此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定位整体较高。受其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相对较高。
但是由于每一所学校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所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对其期待值的差异等,使他们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导致现有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最终影响未来发展目标的制定,体现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就是培养目标的高低差异。
(3)学校招生模式
常见招生模式包括两种,一种为大类招生,即学生在填报这些重点大学时,不用填写具体的专业,只需填写所报院系代表类别即可;另一种为专业招生,即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就按照具体专业进行填报。招生模式的不同导致面向的学生不同,并影响目标制定者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所站的高度,以及论述的广度。
结合各校关于招生方式的描述可以发现,除北京师范大学在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时实行的是先大类招生,在学习一年之后再划分专业的方法外,其余四所学校均实行专业直接招生的方式。因此,由于面向的对象不同,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进行的表述也自然而然的存在差异——北师大实行大类招生,因此在描述时采用从教育学大类角度出发,提出面向教育学所有学生的培养目标,其余四所高校则更有针对性地论述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4)价值取向分析
美国课程理论家泰勒早在1949年时就在他的名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目标的三个来源:学科专家的建议、学生需要和社会需求,这与传统教育价值观的三个流派(知识本位、学生本位、社会本位)不谋而合。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除东北师范大学外,其他四所高校的培养目标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社会本位倾向;从学生本位角度着眼,可以发现除北京师范大学外,其余4所高校均持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从知识的角度着眼,除华东师范大学并未做具体说明外,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均体现出对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视,华中师范大学并未明确涵盖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要求
(一)人才培养要求共同之处
对比五所高校的专业培养要求可以看出,他们在以下方面存在一致性,包括:培养学生的教育学基本理论,对幼儿的爱心、责任心以及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和外语能力,健康的体魄,文化素养,对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以及相关规定有敏感度等。
不同发展定位、目标和发展水平高校在培养要求上存在的共同点说明,专业培养要求与本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该专业的看法和期待值有关,即社会需要有职业道德,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健康有底蕴,有一定技能的幼儿园教师或是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者,而高校在制定培养要求时会根据实际情况推进,以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要求不同之处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培养要求
专业培养要求的制定不仅与培养目标息息相关,也受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环境的影响。专业培养要满足社会需要就要紧密联系实际,结合社会、文化等因素,制定更具有实践意义的要求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依托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国际化大都市进行发展,在社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有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和发展机遇,良好的物质基础,师资、科研配备以及广阔的发展平台不仅为这两所大学现在所处的地位奠定扎实基础,也赋予它们未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促使他们将发展目标定的更为高远。其余三所高校虽然同为部署,但分别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湖北省武汉市和吉林省长春市,承担的是促进地域教育发展的重任,在社会、文化、经济各方面受地域发展水平限制,物质基础,师资、科研配备以及发展平台上也不及北京和上海,因此在培养要求的制定方面低于北师大和华东师大。
2、地域差异影响培养要求
高校所处地域影响高校发展的平台、可以利用的资源总数以及能够获得的给予和政策支持。五所高校位于不同的省市地区,结合地域差异可以看出:由于北师大和华师大位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中心,更多的承担着促进国家教育发展的重任,因此需要高标准和严要求。其余三所高校承担的是促进某一地域教育发展的任务,因此制定的要求相对低于北师大和华师大。即社会期待值的高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会影响高校培养要求的制定。
3、目标定位影响培养要求
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紧密相关,目标的制定会影响要求的形成。
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专业培养目标中提出将学生培养成为“国际教育事务专门人才”,因此在培养要求中就规定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关注国际教育发展动态,形成跨文化国际教育理解的基本意识,具备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能力”的学生。
培养要求的制定也受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影响,不同的发展目标体现为不同的培养要求,或是同一要求下要达到的不同层次。以华师大和陕师大为例进行比较,华东师范大学的整体发展目标为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因此在培养要求关于语言和计算机技能的表述中有较高的要求,表现为要求学生“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和初步阅读翻译学前教育专业外语资料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陕西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为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标定位低于华东师范大学,因此在培养要求中关于同一能力要求的层次不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规定的四级外语水平”。前者要求熟练掌握和较强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后者则要求掌握或是达到较低的水平,因此可以看出,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对培养要求的制定有影响。
参考文献
【1】高校新上专业论证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若干问题探讨. 林成策.[J]. 当代教育科学.2012(5)pp48-50
【2】基于培养方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杨玉浩,林楠.[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5)
【3】王秦辉,赵琳.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研究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0(5)pp99-103
【4】桂林.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研究——基于36所高等院校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D].西南大学.2013.4
【5】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5),pp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