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学前教育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黄雨枫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月亮湾幼儿园 江苏省 南通市 226100

摘要

德育是现代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道德品质、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是幼儿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与行为习惯。但是,目前幼儿园德育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德育资源匮乏,教师德育能力有限,家校合作不够等。这些挑战使德育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旨在探讨学前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通过分析现有德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


关键词

学前教育;德育渗透;儿童发展

正文


    德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指的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而学前德育正是这个过程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建立基本的道德认知与行为习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特征决定了其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具有直观、具体的特点,因此,幼儿在道德规范的理解上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幼儿园德育要注重通过具体情境与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社会交往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幼儿期是个人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幼儿的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正处于萌芽阶段,家长与家庭对幼儿道德发展的影响是决定性的[1]
一、学前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一)德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塑造积极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引导与讲述,使幼儿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价值观。例如,通过讲故事和角色扮演游戏,培养幼儿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诚实,勇敢,尊重他人的品质。在幼儿时期,这些积极的道德规范被内化后,将成为一个人的性格,并影响他将来的决策与行为方式。

促进社会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德育并不只是教导孩子正确的道德准则,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情感与社交技巧。通过小组活动,团体活动,及冲突解决情境训练,幼儿学习如何有效地与人交流,处理情感反应,及在团体中的地位。

(二)德育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培养基本的社会规范意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规定、故事等,使儿童初步建立起社会规范的认知。例如,在讲解“排队等候”、“说谢谢”等知识时,幼儿逐步了解并遵守社会秩序。这种早期的规范意识的培养,让幼儿很快就适应了集体环境,学会了与他人和平相处,避免了冲突,这对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交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促进情感智力和同理心的发展德育不仅限于传授规则,而且注重情感教育,特别是同情心的培养。通过绘本阅读和角色扮演,幼儿学习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了解别人的情绪状况。比如,当图画书中的人物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讨论如果他们处在同样的情况下,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们在真实的环境中,表现出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德育对幼儿情感态度的塑造

培养正向情绪与乐观态度德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如感恩、乐观、自信等。通过每天的表扬,鼓励,讲好故事,开展活动,引导幼儿体验并表达正面情感。比如,当孩子做完一件小事情或者表现得好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与奖励,这样既能提高孩子的成就感,又能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德育中的感恩教育使幼儿学会感恩,如朋友的帮助,家人的关心,培养他们热爱生活,感恩生活。这些积极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幼儿健康的心理状态的形成,为今后的成长提供坚强、积极的心理储备。

建立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德育旨在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使他们学习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情和需求。通过分享与合作的游戏与活动,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帮助别人的喜悦。例如,在集体游戏中,鼓励幼儿一起解决问题,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德育课程中,也会涉及保护环境,关心弱势群体等方面的内容,使孩子们从小就有一种责任感,一种爱护地球,关爱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
二、学前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分析
(一)德育内容与形式的单一性

内容上的局限性德育过于依赖传统的教材与故事,缺乏对现代生活情境与多元文化背景的思考。这就说明,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陈旧的内容,不能很好地体现当代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如过分强调服从与集体主义,忽视独立思考与个人权益;又或者,德育故事只局限于一些具体的主题,例如诚实、勇敢等,却忽视了当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环境保护、两性平等、跨文化理解等。这一内容的局限,制约了儿童全面了解现代社会的伦理与道德多元化。

形式上的僵化德育教学方法往往较为传统和单一,如讲授法、诵读法等,而缺乏互动性、体验性和探究性。这导致德育过程可能变成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而非主动建构意义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例如,教师可能仅仅讲述道德故事,而不提供机会让学生讨论、反思或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体验道德决策的过程。这种形式上的僵化不仅难以激发儿童的兴趣,也限制了德育效果的深度和广度,无法充分调动儿童的内在动机,使其主动参与道德学习和实践。
(二)德育与智育的脱节现象

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割裂许多幼儿园在设置课程时,往往过多地把重点放在培养语文、数学、科学技能等智育目标上,而把德育目标放在次要地位。这就导致了德育与智育的课程安排出现了明显的割裂,造成了德育活动常常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不连贯的环节,没有与智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结果是,儿童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步培养,造成知行不一,很难把所学到的道德原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的不匹配另一个脱节现象体现在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上。智育通常采用标准化测试和成绩评价,而德育却往往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或者评价标准过于主观和模糊。这就意味着,尽管教师在课堂上教授了道德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儿童的表现可能更多地受到成绩压力的影响,而非道德考量。此外,智育和德育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差异,智育更倾向于逻辑分析和记忆,而德育则需要情感投入和实践体验,两者之间的不匹配可能导致儿童在认知和情感层面上的分裂,难以形成统一的个人价值观体系。
(三)德育评价体系的不足

缺乏具体、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传统的德育评价方法过于抽象、定性,缺少具体的量化指标。这就导致了教师在评价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只能依靠主观的判断,比如观察幼儿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表现等,而缺少一套系统、清晰的评价标准。举个例子来说,要判断一个孩子是否真的懂得“诚实”这个词意味着什么,或是否能不经直接监督而表现出诚实。这种模糊的评价标准不仅不能为幼儿提供针对性的反馈信息,而且不利于幼儿道德行为的不断提高以及个体化的引导。

忽视过程评价与长期追踪德育评价往往以结果为导向,也就是幼儿最终是否会表现出期望的道德行为,而忽略了对过程的评价[2]。这一“结果导向”的评价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幼儿道德发展的渐进性和复杂性,忽略了幼儿在道德认识、情感体验、行为实践三个层面上的发展历程。然而,目前的评价体系缺乏对儿童道德发展的长期跟踪机制,使得教师和家长很难对儿童道德成长的全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不能及时地调整教育策略。
三、学前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多元化的德育内容体系

整合跨文化视角与本土化元素在建构多元德育内容体系时,首先要将跨文化视角与本土化元素相结合,以保证教学内容既能体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又不失去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例如,在中国春节,美国感恩节,印度的排灯节等课程中,把不同国家的节日与庆典结合起来,借由讲出节日的起源、风俗及背后的伦理故事,使儿童从小接触并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学习尊重与欣赏不同文化的差异。另外,阅读《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等世界著名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能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诚实、勇敢、怜悯等普遍的道德准则[3]

结合儿童发展特点与现实社会问题在构建多样化的德育内容体系的同时,也要密切结合幼儿的发展特征和实际社会问题,让德育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更有针对性,更有效。例如,针对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环保议题,可以组织“绿色小卫士”活动,让孩子们亲手种植小树苗,参与校园内的垃圾分类,通过亲身实践,增强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同时,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动画片《熊出没》中光头强与熊大熊二之间的故事,向孩子们传递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信息,使抽象的环保概念变得生动有趣。针对网络安全、数字化公民素质等网络时代带来的新问题,可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网络交友情景,教育儿童识别网络陷阱,学习保护个人隐私,防止网络欺凌,培养有责任感的数字化公民。
(二)创新德育教学方法

引入游戏化学习在学前教育阶段,游戏化学习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思想教育方式,它把游戏的趣味性、互动性融入了德育之中,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德育。比如,可以设计一款角色扮演游戏,叫做“美德小英雄”,让孩子们扮演诚实、勇敢、友爱的小主人公,完成一系列虚拟任务(比如帮虚拟角色找回遗失的东西、化解好友之间的矛盾),累积“美德点数”。这些题目都是根据现实中的道德情境来设计的,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并讨论当遇到相似情况时该怎么办。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法,让儿童既能体会到互相帮助的快乐,又能将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与同伴分享,加强同情心,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面临的道德困境。

利用故事讲述与创意表达运用故事讲述和创造性表达是另外一种德育教学方式,它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加深对道德价值观的了解和认同。教师可选用富有道德寓意的故事,如《伊索寓言》中的“乌鸦与狐狸”,通过讲述和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后果,引导孩子们讨论什么是对与错,以及为什么。之后,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这个故事,无论是通过绘画、手工制作、戏剧表演还是创作歌曲,都是可行的。例如,在“乌鸦与狐狸”的故事中,孩子们可以创作一幅画,描绘乌鸦如何变得更加聪明,不再被狐狸欺骗;或者编写一段对话剧本,展现狐狸如何改正了欺骗的习惯,成为森林里的好帮手。这样的创意表达不仅能够让孩子们在享受艺术创作乐趣的同时,加深对故事中道德信息的理解,还能够促进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建立多维度评价框架为充分体现幼儿道德发展,学前教育机构应构建多维度的德育评价体系,包括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社会交往、自我认知等。比如,可以将“友善行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和“自我管理”等具体的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中。教育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记录,如:在自由活动时,是否愿意与他人分享玩具;遇到矛盾时,能否表达自己的情感,试图通过协商来解决问题;在集体活动中,能否听取他人意见等。除直接观察外,还可设计一些情境测验,如设定等候时间以观察幼儿是否遵守规定,或设计小组协作作业,以评价幼儿与团体间的交流及合作能力。

实施动态与发展性评价学前教育中的德育评价不应是一次性的静态评价,而应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注重儿童的道德发展轨迹和进步空间。实施动态与发展性评价意味着教育者要跟踪记录儿童的道德行为变化,关注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以及在遇到挑战时的态度转变。例如,一开始在小组活动中有自私倾向的儿童,教师可以记录他在多次小组游戏之后是否会表现出更多的合作意愿与分享行为。通过观察、记录,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他们的进步表示肯定,同时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另外,利用成长档案袋,将孩子的作品、自我反思日记、同伴和家长的反馈等信息收集起来,这不仅能显示出孩子的德育进展,也能为个性化的教育计划提供依据,有助于教育者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
结语

通过对学前教育中德育渗透策略的深入探讨,我们认识到德育在儿童人格和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性。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当前学前德育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如增强德育资源供给、提高教师德育能力、加强家庭与幼儿园的协同合作以及完善德育评价体系。这些策略旨在有效地提升学前德育的质量和效果,使德育教育更好地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未来,期待更多的研究和实践能够进一步优化这些策略,推动学前德育的不断发展,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帆.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分析[J].传奇故事, 2022(45):89-90.

[2]袁琳.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探讨[J].智力, 2022(21):139-142.

[3]张玉华.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J].家长, 2022(14):34-3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