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中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应用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地质灾害治理;水工环;地质技术;应用;
正文
目前,我国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工程质量总体由两种部分构成,包括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实体质量与其工程质量效果两个方面。为了达到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控制的针对性治理,其质量控制相关措施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必须是全面、系统、更有针对性的。作为地学研究领域的重点,水工环地质勘测有利于真实、客观地掌握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条件和变化规律,是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方式。
1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特点
1.1 工程施工环境复杂
我国的一些地区频繁出现地质灾害问题,存在地质灾害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非常差,交通设施落后,并且其施工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施工环境。自然条件的恶劣导致其地形条件也是非常的恶劣,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地段,频发地质灾害,影响建设工程的工程质量。
1.2 工期紧迫性高
地质灾害自身具有很强的危害性,这也决定了其对于其他的工程治理具有很强的紧迫性。通常情况下,进行工程治理的主要是可能会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或者是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这些区域由于地质灾害的存在,会对当地已经在建的基础性建设工程造成影响,并且会影响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这些区域,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在短时期快速地进行问题的解决,恢复工程建设的相关秩序。
1.3 专业性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地质灾害问题,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类在改造自然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改造的力度,会给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当这些破坏到达一定程度之后,会引发大量的地质灾害。我国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起步较晚,专业人才缺乏,大部分人对于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认识不够深刻,其相关的专业知识也较为缺乏。地质学本身就属于专业性较强的一种自然科学,因此,在进行地质灾害的治理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地质学基础知识非常有必要,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工程力学知识、工程施工建设知识、建设工程的结构理论知识以及其他的实践经验。
1.4 信息化施工
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大部分建筑工程不断地进行信息化施工。信息化施工更多地强调智能化设备以及自动化设备的应用。针对信息化施工,还应该重视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施工进度、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投资成本、安全措施等,针对这些信息进行及时的记录和收集管理。对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一些信息化施工,专业的施工人员应该加强对于地质体的认知程度、对相关信息的整理反馈程度,这样才能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治理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设计和选择。
2 水工环地质与地质灾害治理之间的关系
2.1 水工环地质技术是地质灾害治理的重要手段
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地质构造存在必然联系,为此,想要保证地质灾害治理效果,需要做好水工环地质技术研究,这也是治理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通常来讲,地质灾害的出现,都会破坏地质结构,严重影响灾害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或工程地质。因此,通过水工环地质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真实的地质信息、资料,为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信息数据支持。
2.2 水工环地质技术是地质灾害原因分析的必备前提
每一个地区的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地势都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每个地区的水工环地质条件存在很大区别。一般地质灾害的发生想要查找原因,需要从地区的地形地貌或地质构造出发,找出关键的诱因。通过水工环地质发展变化,可以很好地了解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措施。
3 地质灾害治理中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应用对策
我国的地质灾害具有认知渐进性的特点,针对该特点,在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治理时,要根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其提前制定好治理方案,对相关的治理步骤进行论证性的评估,这也是保证良好的治理效果,提高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在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技术措施时,根据国家的有关标准和规定,制定出合适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评定标准,这样有关部门在落实相关的任务时,能有据可依。
3.1 地震灾害治理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破坏力大小取决于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房屋等破坏力。对于同一地震,地区不同,则烈度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比如与震源距离越近,地震破坏力越大,烈度也越高; 反之,与震源距离越远,地震破坏力越小,则烈度越低。地震灾害监测时,可以利用GPS进行地震监测预报,GPS技术可以分析板块的运动与闭锁情况,从而预测断层所处状态及相应的危险区。地震波反射法量测地质情况,可使用炸药对勘测地区制造震源。当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地震信号将持续传递,遇到岩溶发育带,将会有部分信号被反射,其他部分信号则会持续传播,地震波接收器可吸收反射信号,通过分析、处理反射信号,可以全面了解地质情况,判定是否存在地质灾害,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地质灾害治理。
3.2 地面崩塌、塌陷治理
地质灾害还包括地面崩塌、塌陷,危害性很大,严重影响交通出行安全,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一般来讲,地面崩塌、塌陷与地震灾害存在密切关联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此类地质灾害。当发生地震灾害后,一旦出现地面崩塌、塌陷情况,势必会阻断交通,加大救援难度,对于及时抢险和灾后重建影响很大。对于地面塌陷来讲,通常以预防为主,在资源开发中,应利用水工环地质技术做好地质探查,保证制定的开采计划科学、合理,尽量减少因为开采不当而引发永久性不可逆损伤。对于已经出现的损伤,须及时修复,通过地质详细调查,最大限度降低对地质环境的危害。
3.3 地裂缝治理
地裂缝属于一种区域性的地质结构断裂,是裂隙的一种特殊形态,当发生地震、断裂活动时,往往会出现地裂缝,地裂缝作为一种新型、独立的地质灾害类型,其发生频率、灾害程度不断加重。中国是地裂缝频发国家,分布较广。据不完全统计,地裂缝多出现于西安、邯郸、天津、保定等地,其中最典型、严重的以西安为主。一旦出现地裂缝,便会横穿农田、厂矿区、道路,导致建筑物被损、农田被毁、道路开裂、管道损坏等。为此,必须重视地裂缝防治。地裂缝治理中,通过水工环地质技术,比如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地裂缝,了解地裂缝诱因,做好监督检测工作。比如通过地下水状态监测,可以判定地质是否稳定;或者在地下水开采环节,可以通过先进的勘测技术,保证地下水开采适度、合理,避免损坏区域水文环境,设置地下水合理预警方案,有效防范地裂缝产生。在地裂缝治理中,还可以通过地质雷达技术进行地裂缝勘查,当地层因剪切、张力作用影响,会出现开裂及位移情况,此时可通过雷达技术进行成像勘查,在图像上会出现同相轴错断现象,一般来讲,错断程度越严重,则说明裂缝宽度越大。目前。在地裂缝勘查中,地质雷达的应用,可以监测小规模、超声波测量难度大的断裂缝,且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地质灾害,比如地震、地面崩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出现,将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会破坏自然环境。水工环地质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地质灾害勘察结果的准确性,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奠定基础。因此,开展地质灾害治理水工环地质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政宝.浅析如何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质量控制[J]. 工程技术,2017,7(29):218-220.
[2] 赵伟娜.建设工程监理对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作用及措施[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5(17):195-196.
[3] 王烨珍.建筑工程监理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措施[J]. 建筑技术研究,2019,7(02):177-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