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探讨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赵静 梁瑶 王栋 赵红

(山东省济宁卫生学校 山东 济宁 272000)

摘要

在现代社会的疾速进步中,教育界正经历着崭新的变革阶段。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其思想政治理论工作构成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尽管如此,由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和教学方法的单调性,中职学校的思政工作效果仍有提升空间。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提倡将学习与实践融为一体,如果巧妙地融入到中职学校的思政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更能培育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因此,本文将对工学结合视角下的中职学校思政工作改革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中职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


关键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职院校;思政教育

正文


引言:职业教育作为独特教育类型,是全国教育体系内必不可少的支柱,承载着孕育技术精英和杰出工匠以驱动社会经济优质发展的使命。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国家的明天,因此强化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急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关键在于将思政教育创新置于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是融合实践与理论的新型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适应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当这种模式应用于中职学校的思政改革时,既能符合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能实现中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推动他们全面成长[1]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工学结合模式旨在构建桥梁,连接学术机构与业界,共同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条件和氛围。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此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巧妙地融合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实践经验,不仅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也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该模式的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提倡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培养过程;其次,培养的对象具有双重角色,学生既是校园内的学者,也是企业环境中的实习者;最后,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将这一模式引入思政教学,可以有力地推动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保证思政教育的质量[2]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机遇

2.1 推广融合式教学平台,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技巧,这一理念恰好契合思政课程的核心原则——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理论知识提升个体和通过实践活动塑造品格,旨在通过多元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批判思考和优良品格,两者在根本上具有协同效应。中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上的革新,为思政课如何借助知识传授,重点培养学生洞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激发创新思维,提供宝贵的参考范例和新型教学舞台。因此,思政理论课应当积极借鉴这种改革思路,充分利用这一新平台,着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3]

2.2搭建实践平台,挖掘学生的潜能

工学结合为学生们构筑一个理想的技能实践平台。在此平台上,他们不仅可以深化专业理解,还能累积实践经验,提升工作技能,并吸取企业管理的智慧,从而为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当前的工学结合模式中,企业通常会给予学生相应的劳动报酬,使他们能够赚取学费和生活费用,显著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有的甚至能对家庭经济做出贡献。这样的经历使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获得心理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也有助于塑造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务实的工作态度,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勇于创新的能力。这些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恰好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相吻合[4]

2.3 改善教育环境促进教学成效的增强

人才发展置身于多元化的环境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正如常说的“环境塑造人格”。相较于学校环境的单一和封闭,工学结合模式构建真实的物质环境和社交环境,使学生能亲身领悟到思想政治素质的价值,进而有助于提升教学成效。实际经验表明,学生在企业实习后,变得更加自主和成熟,具备更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学习态度更加认真,更能理解父母的辛劳,人际交往能力也有所提升[5]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策略

3.1 优化教学目标

传统卫生专业教育模式过于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育。在实施卫生专业思政教学时,教师需紧跟现代教育理念,深刻理解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旨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改进教学目标设置。新的教学目标应涵盖知识获取、能力提升以及思政教育三个方面,将教育的根本目标由单纯的学业技能培养转向道德品质与人格塑造,以此更有效地支撑人才培育的目标实现。

3.2创新思政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在卫生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占据核心地位,同时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卫生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应地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主要探讨卫生专业的普遍性原则和共性知识,为深入学习卫生专业只是奠定基础而各论则详细阐述各专科系统的独特知识、技能以及特定疾病的卫生专业护理措施。这些护理知识和技术体系独立却又遵循独特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时,需深入解析教学内容,理解知识架构和学习规律,对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整理,遵循从整体到局部、自上而下的逻辑顺序,探寻与卫生专业专业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之中。

同时,卫生专业教学中整合思政教育时,教师需避免零散地穿插思政内容。首先是确立明确的思政教学目标,并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接着,教师应深度参与教学设计,精心挑选与卫生专业知识紧密关联的思政要素,使之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各个知识点之中。此外,教案的编制应当规范化,以确保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思政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也为构建卫生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此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观念引发中职院校卫生专业课程的重大转型导致新的教学结构在专业课程中的实施,教育领域扩展至校园外的实际工厂环境,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模拟教学转变为真实工作情境。相较于思政课侧重课堂理论讲授的方式,两者的优劣一目然。因此,思政课需顺应"工学结合"的特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积极探索研究型学习、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论实践相结合等新型教学模式,以符合卫生专业改革的方向。以济宁卫生学校为例,该校在思政课中推广研究型学习模式,教师引导学生设定特定的学习研究课题或任务,通过自我研读、调查、讨论、多媒体制作、展示和答辩等活动,构建一个参与、协作、探索和创新的学习框架,有效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教学成果显著。

3.3 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场景,利用多元校内外平台

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构建稳固的实践教学场所是保障实践教学持续进行的关键。当前,中职学校卫生专业拥有丰富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思政课不仅可打造独特的课程实践基地,也能巧妙利用这些专业基地拓展实践教学途径。例如,将部分思政课的实践活动融入卫生专业实习或实训课程,设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课时、教学目标及评价方式,这不仅促进基地资源的共用,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思想教育的效果和定位。

尽管校外实践教学具有显著价值,但现实中的诸多挑战如交通安全顾虑、时间安排以及资金局限,导致其参与度并未充分释放。因此,发掘和利用校内的教育资源显得尤为关键,能在兼顾效果的同时解决这些难题。通过诸如校史馆、广播站、展示墙、海报以及校刊等多元媒介,实时推送各种思政教育信息此外,设置思想道德模范表彰厅,定期展示各行业杰出人物的事迹,并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以增强感性认识。此外,学院还鼓励成立思想品德相关的学生社团,创设情境模拟实训室,甚至引入人机互动式实践教学模式,从而打破传统思想政治课程的沉闷框架,将其融入生动活泼的校园学习环境中。

3.4 确立紧密的校企联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工学融合的教学框架联结学校与企业的双轮驱动,学校的使命在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意味着学校与企业并非孤立的实体,而是相互依存的合作伙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不能忽视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为满足工学融合对全面发展要求的提升,卫生专业思政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在内容和形式、时间和空间上进行革新。在内容上,应增加职业规划、职业道德规范以及职业法律法规等职业素养相关的元素,使其无缝融入学生的实践工作中;同时,将行业前景展望、发展理念和企业文化融入学生的实地考察、专题讨论等学习环节。教学形式则需灵活多变,甚至可以考虑利用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进行互动式教学。

在工学融合的教育模式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时常存在疏漏,而企业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学生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导致学生思想教育的空白区域。为填补这一空缺,企业和学校需强化沟通,构建稳定的交流平台。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全面参与学生的学习和职业生活,时刻掌握他们的思想变化,协助企业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另一方面,企业人员可担任思政课的外部兼职教员,进一步推动双方共同开发道德教育的实战课程,以此创新教学方式,充实教育内涵,实现双方优势的结合,共同培养人才。

3.5 建立多维度参与者体系,塑造全面评估模式

在工学结合的环境中,构建一个多方面的考核体系至关重要。参与考核的角色应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同伴(互相评价)、授课教师(课程成绩评定)、辅导员和班主任(日常行为评价),以及实习单位的主管或导师(职业道德、纪律、礼节及规程等方面的评估)。此评估模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试卷考核,而是涵盖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全方面行为表现,将知识与能力的考核、思想与行为的考核融为一体,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和公正性,从而极大地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6构建内外联动的思政教育师资队伍
  内训着重于在职教师的技能强化和价值观塑造,目标是培养出一批立场坚定、业务娴熟、道德高尚且能紧密联系现实的教育者。通常,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上驾轻就熟,但在实践教学方面可能略显不足。尽管中职院校对专业课教师的实践经验高度重视,但对于思政课教师,企业实习的机会较少,对其所服务企业的工学融合理解匮乏,从而影响指导学生的有效性。为此,从校内策略来看,应强化对思政教师实践能力的长期培养,并建立常态化的赴企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使之制度化。
  为强化内部培训,济宁卫生学校应积极组织思政教师参与各类高端培训,如济宁市暑期思政教师研讨会、省级党校精英师资培训,以及济宁卫生学校主导的课程学习。同时,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提升学历层次,旨在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外部引进是指引入校外来员以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团队。学生的德育工作不仅限于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也并非仅凭他们的力量就能完成。工学结合的方式为兼职思政课教师的引入开辟广阔的道路。可以定期邀请业界领袖、专家、杰出员工以及劳模等进入校园,参与讲座、课程教学以及学生德育活动,以此凝聚起德育工作的整体力量。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应用于中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增强课堂教课效果,也能激发思想政治教学的革新。所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适时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师团队,以确保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达成,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铺设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黎燕. 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中学生思政教育实践与探索——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办学点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2020(17):106-107.

[2]隋爽. 工学结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教学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6):146-147.

[3]范李. 探究新时代中职院校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策略[J]. 现代职业教育,2020(20):172-173.

[4]黄莹. 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探讨[J]. 现代职业教育,2021(34):184-185.

[5]何庆亚. 中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路径探索[J]. 品牌研究,2021(8):286-28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