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题大单元教学深化小学美术学习的实践探索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魏玲

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第一小学 833300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本文旨在探讨以主题大单元教学模式深化小学美术学习的实践策略,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基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指导,本文从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内容与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与资源支持、评价与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小学美术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主题大单元;教学深化;小学美术;实践探索

正文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零散传授,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主题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通过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1理论基础与政策支持

1.1 理论基础

主题大单元教学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的情境化和实践性。通过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和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2 政策支持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指出要探索大单元教学,促进教学评一体,为小学美术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此外,《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也强调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为实施主题大单元教学指明了方向[1]

2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

2.1 教学目标

主题大单元教学的教学目标应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和文化理解等方面。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提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单元教学以主题为核心,通过跨学科整合,将美术知识、技能与现实生活、文化、情感等紧密相连,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核心素养:围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设定具体、可达成的教学目标。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创性主题设计:结合季节变换、节日庆典、地域特色或学生兴趣点,设计新颖、贴近生活的主题,如四季的色彩轮转传统节日的艺术表达等,避免与现有教学资源高度重合。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每个主题下,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通过故事化、情境化的方式呈现,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深度。

2.2 学生发展

主题大单元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2]。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通过艺术活动促进其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的提升。

3内容与课程结构

3.1 内容整合

主题大单元教学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主题和核心知识点,将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性的教学单元。例如,在国画教学中,可以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整合山水、花鸟、人物等不同题材的国画技法,形成系统化的教学内容。结合时事热点、地域文化、学生兴趣等,设计具有创新性和教育意义的主题,如环保与绿色生活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等。深入探究主题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社会意义等,确保内容的新颖性和深度。基础学习:介绍与主题相关的美术基础知识,如色彩理论、构图原则、艺术流派等,确保学生具备必要的知识储备。

主题分析:深入分析主题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引导学生理解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知训练: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技能训练:结合主题,设计多样化的美术实践活动,如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力和创造力整合多学科资源:将美术与语文、历史、科学等学科相融合,如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画面描述激发绘画灵感,利用科学实验原理创作艺术作品,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设计综合实践任务:围绕主题设计跨学科的综合实践任务,如制作一本关于自然之美的手绘科普绘本,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3.2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应体现大单元教学的特点,包括导入、探究、创作、展示和评价等环节,导入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或展示作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环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创作环节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创作实践;展示环节通过作品展示和交流分享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评价环节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改进。

4教学方法与资源支持

4.1 教学方法

主题大单元教学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结合示范教学、互动讨论、实践操作、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引入多媒体技术和互动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趣味性。例如,在剪纸艺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视频教学和现场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剪纸技法和创作方法。情境教学: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

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为驱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成果展示。多元化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境模拟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物展示或户外写生等方式,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感受艺术魅力,激发创作欲望。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创作,通过思维碰撞和相互学习,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3]。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鼓励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展现个性和创意。

4.2 资源支持

资源支持是实施主题大单元教学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拓展艺术教学空间。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活动机会。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交流活动,拓宽视野和增长见识。

5评价与反馈机制

5.1 评价方式

主题大单元教学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努力程度,包括学习态度、参与情况、合作精神等方面;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作品质量,包括作品创意、技法运用、审美价值等方面。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活动,促进其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多元化评价体系:建立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5.2 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是促进学生改进和成长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肯定其优点和进步之处,指出其不足和改进方向。同时,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持续的反馈和改进活动,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即时反馈与调整: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创作进展,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进度[4]。开展原创作品展览:定期举办学生原创美术作品展览,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同时激发其他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灵感。强调知识产权教育:在教学中融入知识产权教育,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创作成果,同时保护自己的原创作品不受侵犯。

6实施案例与分析

6.1 案例一:国画大单元教学

6.1.1 教学目标

通过国画大单元教学,使学生掌握国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6.1.2 内容与课程结构

教学内容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展开,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不同题材的国画技法。课程结构分为导入、探究、创作、展示和评价五个环节。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国画作品和讲述传统文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国画作品的特点和技法;创作环节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创作实践;展示环节通过作品展示和交流分享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评价环节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改进。

6.1.3 教学方法与资源支持

教学方法包括示范教学、互动讨论、实践操作和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方式。教师结合视频教学和现场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国画技法和创作方法。同时,利用学校美术室、图书馆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活动机会。

6.1.4 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情况;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作品质量和创意表现。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活动。同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促进其改进和成长。

6.2 案例二:剪纸艺术大单元教学

6.2.1 教学目标

通过剪纸艺术大单元教学使学生掌握剪纸的基本技法和创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跨学科融合创新:选择具有跨学科潜力的主题,如科技与艺术的碰撞,结合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知识,探索新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地域文化深挖:挖掘并聚焦于地域特色文化主题,如民间艺术探秘,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并传承地方文化。

6.2.2 内容与课程结构

教学内容围绕剪纸艺术这一主题展开包括阴刻、阳刻等不同技法的剪纸作品。课程结构分为导入、探究、创作、展示和评价五个环节。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剪纸作品和讲述传统文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剪纸作品的特点和技法;创作环节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创作实践;展示环节通过作品展示和交流分享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评价环节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改进。

6.2.3 教学方法与资源支持

教学方法包括示范教学、互动讨论和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教师结合视频教学和现场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剪纸技法和创作方法。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活动机会。项目式学习法:围绕主题设计一系列项目任务,如环保主题艺术创作项目,鼓励学生从调研、设计到实施全过程参与,培养综合能力[5]。翻转课堂应用:利用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阅读材料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时间则用于深入讨论、实践创作和个性化指导。数字艺术创作:引入数字绘画、3D建模等现代技术手段,丰富创作形式,提升学生的数字艺术素养。

6.2.4 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同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情况;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作品质量和创意表现。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活动。同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促进其改进。

结束语

主题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潜力。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本文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案例分析展示了主题大单元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意义。未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主题大单元教学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继续深化对主题大单元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建设为实施主题大单元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艳玲. 深化小学美术学习的实践探索[J]. 科普童话, 2020, 000(008):P.67-67.

[2]孙红. 教亦有术 美益求美——美术生活教学的分析与思考[J]. 小学教学参考, 2020(21).

[3]金露露. 主题大单元教学小学美术学习实践探索[J]. 才智, 2020, 000(002):203.

[4]朱鸣宇.培养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J].美术教育研究,202242):81-86.

[5]刘影.关于开展大单元教学美术活动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2354):25-2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