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教学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实践探讨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王龙敏

李沧区武川路幼儿园 山东省青岛市 266041

摘要

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塑造健全人格和促进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环境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方法单一、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等。本文旨在探讨有效的培养策略,分析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以及如何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为幼儿营造一个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环境。


关键词

学前教育;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实践

正文


在幼儿成长的黄金时期,学前教育不仅承载着知识传授的使命,更肩负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建立以及未来学习生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当前,社会变革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为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家庭的溺爱、媒体的影响以及幼儿园教育方式的不足,都可能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不利影响。文中将从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出发,探讨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实施有效培养策略的必要性,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成长。

 

一、学前教育特征

启蒙性与基础性学前教育的启蒙性与基础性特征意味着它为幼儿提供了认知世界和理解生活的初级框架。这个阶段的教育不仅关注幼儿语言、数学等基础学科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幼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创造性游戏、艺术表达和探索性学习,幼儿能够在自然探索和社会参与中建立起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兴趣。学前教育通过提供全面而均衡的课程,确保幼儿在进入正式学校教育之前具备必要的学习动力和基本技能。

活动性和互动性学前教育的活动性和互动性特征强调了通过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来促进幼儿的学习。幼儿在参与体育活动、户外探索和科学实验等多样化活动中,能够直观地感受知识的力量和学习的乐趣。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和角色互动,幼儿能够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培养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这种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学习经验,也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情感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适宜性和个性化学前教育的发展适宜性和个性化特征体现了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尊重和满足。教育活动的设计必须符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中学习和成长。教师通过观察和评估,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能力和需求,从而提供差异化的指导和支持。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灵活的教育方法,每个幼儿都能获得与其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学习机会,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同时促进其潜能的最大化发展。

二、学前教育教学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意义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涉及到基本的生活习惯,如规律的作息时间、均衡的饮食和个人卫生,还包括情绪管理和社会行为规范。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起稳定的生活节律,从而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例如,定时的体育活动和户外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体质,还能够让他们在运动中学习团队合作和公平竞争[1]。良好的情绪表达习惯有助于幼儿学会自我调节,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为幼儿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在学前教育中,通过培养幼儿的分享、轮流、等待和遵守规则等行为习惯,幼儿能够更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这些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幼儿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幼儿可以在模拟的社会环境中实践和体验分享与合作,从而增强其社交技能和集体意识。

为幼儿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专注、好奇和自主学习,为幼儿提供了持续探索和学习的动力。这些习惯能够帮助幼儿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地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涉及到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幼儿成长为独立、有责任感的个体所必需的素质[2]。例如,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自我整理玩具和书包,幼儿可以逐渐培养自我管理和责任感。这些早期习惯的养成幼儿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和职业道路上更加自信和成功。

三、学前教育教学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实践策略

1.根据幼儿性格特点,实施因材施教

识别并尊重幼儿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策略的首要任务是深入观察和识别每个幼儿的独特性格和兴趣点。例如,对于那些天生活泼好动的幼儿,教师可以安排更多富有活力的体育活动,如跳绳或平衡木练习,以培养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团队精神。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明确的规则,引导幼儿学习轮流等待和公平竞争。对于较为内向或敏感的幼儿,教师应提供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游戏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逐步增强他们的社交技能和自信心[3]。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观察幼儿选择的颜色和绘画风格,了解他们的情感倾向和创造力表现,从而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幼儿需求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学习风格,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对于好奇心旺盛、乐于探索的幼儿,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例如,在科学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索科学原理。对于偏好安静、有序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清晰的示范和逐步指导,帮助他们学习如何组织思路和规划任务。在集体搭建积木的活动中,教师可以为不同性格的幼儿分配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如设计师、建筑师或团队协调员,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学习合作和沟通。

创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为了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创造一个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设置多样化的活动区域,如阅读区、艺术创作区、科学探索区和角色扮演区等。在阅读区,教师可以提供各种题材和难度的绘本,鼓励幼儿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4]。在艺术创作区,教师可以准备丰富的绘画和手工材料,让幼儿自由发挥创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在科学探索区,教师可以提供各种科学实验工具和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和成长。

2.加强教师耐心引导,做好示范榜样

耐心引导幼儿理解行为规范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具体情境,如集体活动或游戏,向幼儿解释行为规范的意义。例如,当幼儿在用餐时争抢食物,教师可以耐心地解释排队等候的重要性,并通过故事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体会到分享和等待的价值。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日常中的小插曲,如幼儿不小心碰撞到他人后,引导他们学会道歉和宽容,从而在实际情境中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日常行为做好示范榜样。教师应以身作则,展示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与幼儿交流时使用礼貌用语,保持教室的整洁有序,以及在集体活动中遵守规则。例如,教师可以在整理教具或图书时,展示如何分类和摆放,让幼儿学习到整理和收纳的技能[5]。在用餐或休息时,教师也可以展示如何保持安静和秩序,让幼儿模仿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通过这些日常行为的示范,不仅传递了正面的价值观,也为幼儿提供了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创造正面激励机制鼓励良好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奖励制度,如“好孩子”奖励榜或积分系统,来认可和奖励幼儿的积极行为。例如,当幼儿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或在游戏时主动帮助同伴,教师可以在奖励榜上给予他们小红花或星星,以示鼓励[6]。正向反馈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还能够激发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同时,教师也应通过个别指导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耐心地帮助幼儿认识并改进不良行为,引导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正面激励和耐心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制定卫生教育准则,培养良好习惯

确立清晰的卫生规范。教师需要制定一系列简单易懂的卫生准则,如定期洗手、不随意丢弃垃圾、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等。为了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规范,教师可以利用图文并茂的海报、生动的示范以及朗朗上口的洗手歌等多种教学手段。例如,教师可以创作一首包含洗手步骤的儿歌,让幼儿在边唱边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期的卫生小课堂,讲解个人卫生的重要性,使幼儿从小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通过日常监督强化习惯养成。教师需要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监督者的角色,不断提醒和引导幼儿遵守卫生规范。例如,在用餐前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排队洗手,并亲自检查他们的洗手方法是否正确。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设置清洁时间,引导幼儿参与打扫教室、整理玩具等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卫生小标兵或卫生小卫士的角色,鼓励幼儿相互监督,共同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

结合游戏和实践活动深化卫生意识。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寓教于乐的游戏和活动,如“清洁小能手”比赛、“我是小医生”角色扮演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实践卫生知识。例如,在“清洁小能手”比赛中,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清洁任务,让幼儿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如何使用清洁工具、如何分类垃圾等实用技能[7]。在“我是小医生”角色扮演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如何进行手部消毒等基本防护措施。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能够加深对卫生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4.创设行为习惯情境,促进综合发展

创设情境教学法培养自理能力。通过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如超市购物、家庭烹饪等,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自理技能。例如,在模拟超市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购物区,提供各种模拟食品和玩具钱币,引导幼儿学习如何根据需求挑选商品、计算找零,以及如何礼貌地与“收银员”交流。这种情境模拟不仅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还能够帮助他们理解金钱价值和培养决策能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实践和运用这些技能。

利用角色扮演强化社交技能。通过设计各种角色扮演活动,如医生与病人、老师与学生等,幼儿可以在模拟的社会互动中学习尊重、倾听和合作。例如,在医生与病人的角色扮演中,幼儿可以学习如何关心他人、表达同情,以及如何礼貌地询问和回答私人问题。这种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幼儿理解不同社会角色的职责和期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沟通技巧。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道具和背景信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不同的社会关系和情感交流,从而增强社交技能。

设置行为习惯挑战任务促进自我管理。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设计短期或长期的挑战任务,如一周内学会自己穿衣、整理床铺,或一个月内坚持每天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发起一个“自理小达人”挑战,鼓励幼儿在一周内独立完成日常自理任务,并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成果[8]。这种挑战任务不仅能够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反馈和表扬,鼓励幼儿持续参与挑战,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挑战经验,相互学习和鼓励,共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结语

通过本探讨我们认识到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及其实践策略。从确立清晰的卫生规范到创设情境教学法,再到利用角色扮演和设置挑战任务,每一项策略都是为了通过具体、有趣的活动,引导幼儿逐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我们应持续探索和实践更多创新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幼儿全面而均衡的发展。未来,家庭、学校及社会应当携手共同营造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环境,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叶敏.浅析学前教育教学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爱情婚姻家庭, 2022(18):2.

[2] 拉姆仓决.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J].传奇故事, 2023(25):5-6.

[3] 王敬.学前教育中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探究[J].传奇故事, 2023(36):115-116.

[4] 苏志平.浅析学前教育中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J].智力, 2023(13):183-186.

[5] 陈宇.浅谈学前教育中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J].传奇故事, 2023(40):11-12.

[6] 唐晓芹.学前教育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分析[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 2022(10):155-157.

[7] 何沂芸.基于幼儿学前教育中的行为习惯培养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37):13-15.

[8] 周青婷.幼儿学前教育中的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J].世纪之星—初中版, 2022(34):0208-021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