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分析
摘要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融合路径
正文
引言:在倡导文化传承、突显文化特色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在积极展开人才培养过程中,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同课堂教学的融合。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语言、词汇学习的关键时期,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方面也呈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为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展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探索势在必行。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是由于传统文化的由来已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将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符合小学语文人才培养目标,可从精神内涵、审美能力以及文化知识底蕴等多个角度出发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1]。这是由于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促使学生接触到经典文学作品,在长时间学习中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文精神,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教师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传统文化还可以以多种形式同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教师可以构建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有助于不断提升学生探索欲与兴趣基础上,逐渐加深对古诗词、成语故事、传统节日等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和认知,并形成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最终不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其综合素养。
(二)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大量传统文化知识,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2]。从传统文化特点角度来看,其中不仅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会以丰富的文学资源和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多种形式和方法角度出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传统文化,拓宽教学视野的同时还能够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提升其探究传统文化的热情与主动性[3]。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可以将古诗词、成语典故、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教学资源,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讲解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提升语文教学实效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积极结合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文化有助于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提升语文教学实效性的目标[4]。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元素,讲解古诗词、成语故事、传统节日等传统文化知识,可硬件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可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语文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知识,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展开传统文化渗透,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突出语文教学深入性,提升语文教学实效性[5]。
二、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
(一)深挖教材,融入传统文化精髓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道理和情感内涵,同其中存在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紧密相关,因此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要想积极实现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就半宿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结合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实际融入传统文化精髓,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其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基础[6]。
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鹿角和鹿腿》一课教学活动中,为实现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深挖教材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综合应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即鹿角虽美却无用,鹿腿虽丑却实用,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外表与内在价值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如中国古代的“和而不同”思想以及“以实用为本”的价值观。为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鹿角虽然美丽,但在生存中却起到了什么作用?”“鹿腿虽然不起眼,但在关键时刻却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体会到其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精髓。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呈现古代关于“和而不同”思想的典故以及“以实用为本”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促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深刻理解其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
在深挖教材、融入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对于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能够进行深入思考,在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基础上,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借助媒介,拓宽传统文化视野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过程中,应注重积极借助媒介不断拓宽传统文化视野,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因此现阶段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各类媒介资源,为学生搭建起一座连接传统文化与语文学习的桥梁,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中深入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7]。而合理选择媒介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应确保所选媒介能够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能够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自觉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提升其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
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一课教学中,为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媒介的辅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拓宽其传统文化的视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配以古筝曲《渔舟唱晚》,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课文所描绘的意境,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配图,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涉及的农历三月、桃花水等传统文化元素;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教师还可以引入与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古代文人墨客对桃花的赞美诗词以及桃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而在各种媒介的辅助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在这一教学模式背景下,教师借助媒介拓宽传统文化视野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主动探究和分享与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而值得注意的是,小学语文教师在积极进行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为提升媒介利用效率,应确保其内容的准确性和适宜性,避免给学生带来误导。在引导学生拓宽传统文化视野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创造性的表达,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活动,深化传统文化体验
教师精心设计并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进而促进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在实践中积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如针对古诗词、传统节日、民俗风情等教学内容来讲,实践活动以古诗词朗诵比赛、传统节日习俗体验活动、民俗文化小课题研究等为主,在实践中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情感。值得注意的是,整个实践活动组织以及应用中,应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而互动形式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中的故事情节或生活场景,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教师在将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时,引导学生创作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诗词、绘画、手工艺品,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基础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为实现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深化传统文化体验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并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促进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深化对传统文化及历史背景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地道战的历史背景和战术特点,然后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或抗战纪念馆,实地考察地道战的遗迹和文物。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到地道战的艰苦环境和人民的智慧勇气,从而深化对抗战历史的理解和体验。同时,在实现深化传统文化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入一系列与地道战相关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模拟地道战场景的角色扮演、制作地道战模型的手工制作等,采用此类型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地道战的战术和策略,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从整体上来看,采用实践活动深化传统文化体验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促使学生学生在《冀中的地道战》一课的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全身心参与只是学习中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主动探究和分享与地道战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徐盛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将实践活动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来,必须确保学生的安全和秩序,避免发生意外事件。同时,在引导学生深化传统文化体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创造性的表达。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利用实践活动,不断深化传统文化体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当今教育背景下,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探究响应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需求,也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深挖教材以融入传统文化精髓、借助媒介以拓宽传统文化视野,采用实践活动以深化传统文化体验,可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整个教学活动开展中,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有助于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乐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围绕"双减"政策优化素养教育的研究[J]. 教师博览,2023(12):43-45.
[2] 闫培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J]. 基础教育论坛,2023(23):102-103.
[3] 谭晓凤. 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入策略 ——以二十四节气为例[J]. 教师,2023(2):21-23.
[4] 吴晶晶.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学习在生活中的实践运用[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2):31-33.
[5] 张春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3(z2):73-75.
[6] 侯静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现状与优化途径[J]. 课程.教材.教法,2023,43(4):105-111.
[7] 康永红.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J]. 中国新通信,2023,25(1):176-178.
...